首页 理论教育 乔托、达芬奇和拉斐尔的故事—汉帝国风云录

乔托、达芬奇和拉斐尔的故事—汉帝国风云录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艺术史上公认的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中,达·芬奇比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更有资历,是其中最年长的一位。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因病去世。达·芬奇一生创作宏富,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被誉为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与达·芬奇齐名的意大利杰出画家是拉斐尔,他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也是三杰中

乔托、达芬奇和拉斐尔的故事—汉帝国风云录

绘画是意大利艺术的重要方面,更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重点所在和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被誉为美术但丁式人物的乔托,是中世纪最后一位画家,也是新时代第一位画家。

图214 乔托(1266—1336)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虽为意大利著名画家,但生平资料缺乏,目前仅知道他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韦斯皮亚诺的农村父亲是贫苦的农民。乔托从小上山放羊,后来在画坊当过学徒和帮工,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画家契马布埃并成了后者的学生,这对他的一生都很重要。乔托不喜欢概念化的拜占廷绘画风格,他认为宗教人物如圣母和耶稣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真实表现是其使命。因此他在学画时特别重视表现人物画中的肌理和阴影效果,创作富有立体感,同时还将画作背景由过去平涂的金色或蓝色改为透视画法的一般风景,这些都在绘画领域激发了巨大而深远的变革。1334年6月,乔托受命设计了佛罗伦萨大教堂钟楼,并为此楼设计了部分浮雕,取得了成功,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因而授予他“艺术大师”称号。艺术史上,尽管乔托的绘画主题仍然以宗教内容为主,尽管他的绘画还带有近似中世纪蛮族美术的稚气,但却潜藏着与宗教文化相对独立的世俗精神和与蛮族美术相对独立的客观精神。实际上这就体现了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中人本主义精神和“摹仿说”的本质。乔托的绘画影响意大利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其在艺术上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为欧洲近代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基于此,乔托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欧洲绘画之父”。

图215 《犹大之吻》,湿壁画,200厘米×185厘米,约作于1305年,现藏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内。

《犹大之吻》是《圣经》故事之一,犹大是出卖耶稣的叛徒。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他以亲吻作为暗号。画面上表现的是犹大带领了一队兵马,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直奔耶稣,要与他亲吻。画面上耶稣俯视犹大,目光锐利;犹大则十分紧张。四周则充满着骚动,气氛极其悲壮。这幅画虽然是圣经故事,但从生活光明和黑暗两个方面表现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表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搏斗。整个画面的光线、色彩、构图都集中在中心人物形象上,犹大的黄色大氅明亮而醒目。全画用重色调,上部深蓝,下部褐色,造成一种沉重的黑暗感,以渲染这种斗争的紧张气氛。画家用画笔赞颂了光明、正义的化身——耶稣,鞭挞、揭露了黑暗、邪恶和丑的化身——犹大。

乔托的代表作品很多,除了《犹大之吻》外,还有《哀悼基督》《金门之会》《逃亡埃及》和《最后审判》等。除了创作丰富外,乔托的伟大更在于开风气之先,在他身后是一个灿烂辉煌的人类艺术新时代。

如果说乔托是先驱,那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首先应当提到达·芬奇。在艺术史上公认的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中,达·芬奇比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更有资历,是其中最年长的一位。

莱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Leonardo da Vinci)于1452年4月15日出生在佛罗伦萨,自小聪慧,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他的兴趣相当广泛,能即兴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达·芬奇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14岁的小达·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韦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韦罗基奥的作坊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在这里,达·芬奇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接受良好的熏陶,进步很快。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此后便一发不可收,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晚年的达·芬奇被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国,将其安置于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鲁克斯庄园,给予了至高的接待。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因病去世。达·芬奇一生创作宏富,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被誉为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图216 达·芬奇自画像,素描,33.3厘米×21.3厘米,作于1513年,今藏意大利都灵图书馆

《蒙娜丽莎》创作于公元1503年和1507年之间,作品塑造了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女性的形象,她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苍茫幽深,充分体现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几百年来,有关画中女子真实身份的论证从未停止过。据说德国海德堡大学专家通过分析图书馆内一本约500年历史的藏书页空白处潦草的笔记,确认这位有着神秘微笑的女子名丽莎·盖拉尔迪尼,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布商弗朗切斯科·乔孔达的妻子。当然,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仍有许多人为寻找心目中真正的蒙娜丽莎原型而殚精竭虑。由于画作的显赫名声,法国政府对其倍加珍惜,与古希腊雕塑名作《米洛的维纳斯》《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被称作卢浮宫的“镇馆三宝”。

图217 《蒙娜丽莎》,油画画板),77厘米×53厘米,现藏法国卢浮宫。

图218 《最后的晚餐》,壁画,421厘米×905厘米,达·芬奇绘于意大利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1495年至1498年。

《最后的晚餐》绘制在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坐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坐成一排面向观众,而耶稣基督坐在最中间。“上苍通常将最丰厚的真赋倾注于人类,而且有时还把这些盖世奇才奇迹般地融合在一起,赋予一个人美貌、德行和才华,因此这个人无论从事什么,都出类拔萃……人们在莱奥纳多·达·芬奇身上便清楚地见到这一情景。”[1]这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有着“艺术史之父”之称的瓦萨里对达·芬奇的赞美之辞。的确,达·芬奇称得上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大师: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他的天赋或许比同时期的其他人物都高。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www.xing528.com)

与达·芬奇齐名的意大利杰出画家是拉斐尔,他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也是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

拉斐尔·桑蒂(Raffaello Santi)于1483年4月6日出生在意大利乌尔比诺城的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所以他从小就随父学画,幼年生活连遭不幸,7岁丧母,11岁时父亲又去世,他给一位画家当助手。后来,他学习了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积极汲取各派画家的优势和长处,形成了自己和谐明朗、优美典雅的艺术风格,开始走上了独创的道路。拉斐尔的画以“秀美”著称,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拉斐尔于1520年4月6日因高烧猝逝于罗马,终年37岁,葬于万神庙。虽然英年早逝,但拉斐尔却以自己的勤勉创作给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贵的艺术作品。其作品博采众家之长,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教皇利奥十世与两位红衣主教》,壁画《雅典学派》等。

图219 拉斐尔自画像,1506年,板面油画,45厘米×33厘米,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于1512年到1513年间受委托绘制的一幅祭坛画。当时教皇朱理亚二世指定装饰在为纪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廷教堂内的礼拜堂里,故题称《西斯廷圣母》。画面表现天幕开启,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各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瓦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优美,表情端庄安详,趴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拉斐尔的这幅画作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格调高雅,使人获得一种升华的精神享受。《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系列”中的代表,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杰作之一,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

图220 《西斯廷圣母》,西斯廷教堂壁画,长2.65米,宽近2米,现藏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

与达·芬奇、拉斐尔并列的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其成就更加全面,除了绘画以外,雕塑方面也有辉煌成就,以下将在相应章节另作专门介绍,此不赘述。这里尚需介绍一下文艺复兴时期一个著名的画家群体——威尼斯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之一,有着“西方油画之父”称誉的意大利名画家提香(图221)。

威尼斯画派是16世纪以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Giorgione,1477—1510)和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为代表的绘画流派,主要成员有贝利尼父子、丁托列托和P·韦罗内塞等人,他们较早采用了从尼德兰传来的油画技法,在色彩上大胆创新,作品风格色彩绚丽、构图新颖、诗意浓郁。对欧洲绘画尤其是巴洛克艺术时期画家影响极大。代表作有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暴风雨》,提香的《达那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等。

提香·韦切利奥(Titian,西班牙语称Tiziano Vecellio)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瓦尼·贝利尼的画室学画,与画家乔尔乔内是同学。乔尔乔内精细的荫凉风景图、丰富的色差和消散技术对提香产生了很大影响。提香认真学习,进步很快,创作了一连串宗教油画,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庄重,同时奢华而色彩鲜艳。乔尔乔内越来越发现提香有超过自己的可能,这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冷淡和紧张。抑郁寡言的乔尔乔内在一次鼠疫传染流行时去世,时年33岁。乔尔乔内的早逝,使提香开始了独立的艺术发展。他的作品虽以神话和宗教内容为主,表现的却是世俗生活情趣,充满人生的欢乐和富足。名作有《酒神的狂欢》(1519年)、《巴库斯与阿丽阿德涅》(1523年)、《乌尔比诺的维纳斯》(1538年)等。

图221 提香自画像,布面油画,86厘米×69厘米,1566年,今藏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图222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油彩·画布,119厘米×165厘米,现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图222)(Venus of Urbino)是提香创作于1538年的一幅油画,据说受乌尔比诺公爵的委托而画。画面前方横躺着一位身体匀称的裸体美女,身后的一大面黑色布幕遮住了左半边画面,右半边则表现出室内的情景与空间。画家将背景从中切开做差异性极大的处理,引发悬念。作品表现出提香细腻描绘的功力与创新构图,应该说,处理这种题材及构图的方法,在绘画史上都是一种挑战与突破,19世纪法国写实主义与印象主义时期的画家马奈受了这幅画的影响创作了《奥林匹亚》。

艺术史上,提香的最大成就是在色彩方面所作的创新和突破,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在他之前的油画,人们大多采用先画素描稿,再层层上色的透明细腻的多次画法。提香的艺术风格以16世纪40年代为标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善于汲取传统精华,表现手法较细腻。后期则大胆采用了直接用色彩塑造形象的油画技法,用明显的笔触描绘对象,使色彩在绘画中不再依附于素描关系,具有了独立意义。这种色彩运用和油画技法,对后来的画家如鲁本斯和普桑都有很大的影响。16世纪40年代以后,提香·韦切利奥完成的作品不但手法不同于以前,变得粗犷、凝重、笔触明显,内容也较少早期作品的欢快和抒情。代表作有《达那厄》《查理五世骑马像》《狄安娜与阿代奥纳》《狄安娜与卡利斯脱》等。1576年,一场鼠疫袭击了威尼斯,提香同样未能免灾,于8月27日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