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阿拉伯—伊斯兰艺术之主体。伊斯兰建筑包括从伊斯兰教创立至今的各种宗教和非宗教的建筑式样,并影响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内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建设。因而,伊斯兰建筑风格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对伊斯兰文明加深了解。当然,由于地区和年代的不同而形式各异,归纳伊斯兰建筑之共性是比较困难的,但起码有几点较为明显。首先是变化丰富的外观。主体取集中式平面,并采用彩色琉璃石砖,建筑群常伴随着伊斯兰式花园。就总体而言,世界建筑中外观最富变化,设计手法最奇巧的当属伊斯兰建筑。其次是穹隆顶。伊斯兰建筑尽管散布在世界各地,几乎都必以穹隆顶而夸示。当然,穹隆顶也并非伊斯兰建筑所独创,早在罗马时代就已经是建筑的最大特征了。但与欧洲建筑有点刻板的穹隆顶相比,伊斯兰建筑中的穹隆顶往往看似粗漫但富有变化,韵味十足。第三是开孔。所谓开孔即门和窗的形式,一般是尖拱、马蹄拱或是多叶拱。亦有正半圆拱、圆弧拱,只是用在不重要的部分,且较少见。第四是纹样。伊斯兰的纹样堪称世界之冠。建筑及其他工艺中供欣赏用的纹样、题材、构图、描线、敷彩皆有匠心独运之处。关于这一点,下文介绍伊斯兰工艺美术时还将提及。
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的主要类型,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点必须建造的建筑,最早的清真寺是建于公元622年的麦加库巴清真寺。
图188 库巴清真寺
库巴清真寺,又译“库巴伊清真寺”,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地那西南约3公里处。因附近一水井名“库巴”,故得名。该清真寺是由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奠基,并亲自主持建造而成。又有传说是穆罕默德亲自率领人们用四天时间就建成的。库巴清真寺最初的建筑非常简单,只是垒起一圈围墙,中间一座小房屋,是穆罕默德的住宅,院子一边树立着一排枣椰树干做的柱子,在柱子和墙之间,覆盖着用枣椰树叶做的凉棚。后该寺几经扩建,规模逐步扩大。大约8世纪建起了宣礼塔、庭院等。《古兰经》中称这座寺是“从头一天起就以虔敬为基础而修建的清真寺”。1986年库巴寺重建后礼拜堂周围增加了一系列相关建筑,现有六个圆顶,四座宣礼塔,以及住所、便利浴室和图书馆等。
公元637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下令远征将领,凡开拓一个新地区,首先要在该地兴建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据此,欧太白·伊本·盖兹旺于公元637年至公元638年在伊拉克巴士拉兴建了第一座营地清真寺;公元638年至公元639年,赛尔德·伊本·艾比·瓦戛斯在库法城兴建了清真寺;公元642年阿慕尔·伊本·阿斯在埃及弗斯塔特(开罗)兴建了非洲大陆第一座清真寺;公元670年至公元675年欧格白·伊本·纳菲尔在突尼斯凯鲁万兴建了欧格白清真寺。也正是由此开始,兴建清真寺被视为穆斯林神圣的宗教义务和信仰虔诚的体现,哪里有穆斯林,哪里就建有清真寺。清真寺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自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开始,清真寺大多建有宣礼塔,用作呼唤礼拜之用,风格各异,造型多样,有圆柱形、正方形、方锥形、圆锥形、六角形、八角形、螺旋形、圆柱狼牙形等。塔内有螺旋阶梯,可拾级而上,有的塔在高层建有连环的拱廊和瞭望阳台,大多用石料和砖砌成,色泽多彩。塔的布局多样,有的建在寺墙内四角,有的建在大门两侧,有的独耸立在庭院内,有的与礼拜大殿浑然一体,高矮参差。中国穆斯林称作“邦克楼”“望月楼”。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清真寺还有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耶路撒冷圣殿山圆顶清真寺、埃及爱资哈尔清真寺等。
清真寺以外,伊斯兰建筑最著名也最具艺术特色的还有位于印度的泰姬陵。
(www.xing528.com)
图189 泰姬陵
泰姬陵(波斯语、乌尔都语)为“泰姬·玛哈尔陵”。在今印度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内,位于亚穆纳河右侧,距新德里200多公里,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被誉为“完美建筑”。泰姬陵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美丽无比,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1983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评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2007年7月8日,被评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除了清真寺和陵墓以外,伊斯兰建筑艺术还包括宫殿。伊斯兰宫殿建筑早期遗存很少,且多毁坏。倭马亚时期有在杰里科附近里尔伯·阿尔·马芙加宫殿,安曼附近穆夏达宫殿以及库赛尔·阿姆拉宫(724—748年)和帕尔半拉东北的哈伊尔堡(约728年)等。阿拔斯时期有巴格达的阿拔斯宫和萨马拉的宫殿等。较完整的宫殿建筑属于晚期,如始建于1465年至1478年间的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珀宫殿群,萨菲王朝阿拔斯大帝在伊斯法罕(在今伊朗中部)兴建的宫殿群如四十柱厅,阿里·卡普宫(约1598年)等。西班牙奈斯尔王朝于14世纪期间在格兰纳大修建的艾勒汉卜拉宫(红宫),是仅存的中期宫殿,以装饰富丽、设计精巧著称。
图190 伊斯法罕宫殿群四十柱厅
四十柱厅(波斯语:,意为“四十柱”)(图190)位于伊朗的伊斯法罕,是一座坐落于花园中央、狭长水池尽头的宫殿(图191)。公元16世纪至17世纪由萨非王朝国王阿巴斯二世所建,供其享乐和用于招待。宫殿前面有由20根木柱支撑敞开的大厅,大厅前是一个大水池,柱子会倒映在水中,从而有四十柱厅之称。厅内装饰有许多壁画。伊斯兰戒律禁止描绘人物,但这里的壁画却大胆生动,描绘了萨非王朝宫廷的生活百态,令人惊艳。四十柱厅的壁画中,人物的服装、器物是写实的,甚至用色彩表现金、银、青花瓷,特别是青花瓷竟与中国的器物完全一样,表明两个古老的文明在这里融合。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连同其他八座波斯园林一同作为波斯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总而言之,伊斯兰建筑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有观点经过比较后认为,欧洲古典式建筑虽端庄方正,但缺少变化;哥特式建筑虽峻峭雄健,但张扬有余、雅致不足。东方印度建筑虽装饰繁富,但过于神秘,缺乏亲和。相比较而言,伊斯兰建筑则重在吸纳东西方特点,奇想纵横,庄重而富于变化,雄健而不失雅致。说其横贯东西、纵贯古今在世界建筑中而独放异彩并不为过。此论虽不无过誉,但伊斯兰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乃至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却是无可置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