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66中的器具,罐口小,圆腹,腹侧安双还耳,平底,胎成暗红色,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古代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从新石器时代的石玉、牙骨、编织、缝纫,特别是制陶开始,历代工艺美术创作层出不穷,远古彩陶、黑陶,夏代玉器,商周青铜器,战国楚漆器,汉代陶塑、石雕、画像石,魏晋南北朝佛教石窟造像,唐三彩,宋官窑,元青花,明清刺绣及私家园林、家具等,这些古代造物既展现了中国工艺美术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亦鲜明地显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和运用,同时保持了中国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失,我们无法确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的上限,但理论上说,中国工艺美术的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凝聚在原始器具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初始形态,也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历史地位。
图166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高37厘米,口径10厘米,新石器时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夏、商、西周的三代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工艺造物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加强。精神内涵中大量渗入的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魅力。原始青瓷和漆器获得初步发展,而青铜器和玉器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司母戊鼎(图168),亦称“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赓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制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应称作“后母戊鼎”,这是由于殷商时期甲骨文字书写规则是:字形可以正写或反写,但字音字义不变。因此,学者对“司”与“后”难以分辨,故而学术界争论多年。[9]
图167 二里头夏文化出土玉器,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图168 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美术显示了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和高扬,使指向实用功利和现实人生的价值追求,与承继原始文化传统的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机统一,由此而产生的轻利活泼、飞动奔放、雄强古拙的美学特征,在陶瓷、漆器和丝织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现。
图169 西汉褐色绢地树文铺绒绣片,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今藏湖南省博物馆。
此后,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青铜器、陶瓷、丝绸、刺绣、漆器、玉器、珐琅、金银制品和各种雕塑工艺品,相继取得辉煌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上的转折,造成工艺美术生产格局和价值追求的转型。随着北方战乱人口南移,工艺品生产中心逐渐由北方移向南方,造物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是工艺美术趋向内在人格和心性的显示。在这一时期,崇尚主体人格精神的造物倾向和空疏、清静、平淡的审美风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青瓷、建筑对象和宗教工艺美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图170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战国,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现藏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与整个艺术史发展趋势相对应,中国工艺美术在初唐和盛唐也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出繁荣发达的景象。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充分反映了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和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隋唐工艺美术表现出张扬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象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在这方面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唐三彩制陶工艺。(www.xing528.com)
图171 唐三彩胡人牵骆驼俑,骆驼高70厘米,长51厘米,俑高68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白、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用于随葬,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但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唐三彩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远为其他同类工艺品所不及。正因为如此,作为一种冥器,唐三彩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归明文,各级达官显贵并不严格遵守,他们不仅难以满足既有的规定,而且出于身后享乐的强烈愿望,往往比明文规定增加很多的倍数,去营造这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自上而下就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此也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国力的逐步衰弱,也由于瓷器的异军突起,三彩陶器制作逐步衰退。尽管制作工艺并未中断,唐以后且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瓷器上。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社会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技艺方面,宋瓷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功能特色方面,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更为重要的是,宋代是中国制瓷业百花争艳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民窑迭出、品类众多。最为突出的是“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10]其中汝窑属五大名窑之首,汝瓷造型最丰富,瓷釉晶莹柔润,积堆如凝脂;官窑产品专供宫廷,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浑然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一似晚霞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定窑为五大名窑中唯一的民窑,其瓷器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
图172 汝窑三足洗,北宋,高3.6厘米,口径18.3厘米,足距16.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五大名窑之外,其他名窑还有不少。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景德镇青白瓷更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宋代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美术充分物化了中华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它体现的造物原理至今仍具较强的现实意义。
蒙古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中国建立元王朝后,工艺美术有着一定的发展。染织工艺的织金锦、陶瓷工艺的青花和釉里红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今藏武汉博物馆的四爱图梅瓶(图173)造型较为独特。小口外撇,短颈丰肩。纹饰分为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主体纹为四个菱形开光,分别绘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梅鹤,陶渊明爱菊。腹下部绘一圈仰覆莲纹和忍冬纹,器体较厚重,通体施白釉,釉面泛青,器内无釉,具有元代典型特征,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现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图173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通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3厘米,今藏武汉博物馆。
明代工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并向程序化和完善化发展,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种之繁多、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呈现出集各历史时期之大成的局面。而在工艺种类的创新方面,尤以明清家具最为突出。
图174 明代圈椅
明清家具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特别是工艺美术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产物,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具有典雅、实用的审美功能。明代是中国古代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清代家具则以设计巧妙、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富有变化为特点。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材质之精,工艺之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然,极盛的背后也隐藏着难以继续创新的窘迫。
图175 清代木雕坐具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思想与文明的进入,中国工艺美术的生产格局、产品结构、工艺思想和艺术风格都遇到了新的挑战。衰败和新生、摹仿与创造、恪守与分化构成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景观。在现代生活观念的冲击面前,承袭古典形制的传统工艺迅速衰落,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工艺美术则迅速崛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