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雕塑简介及其鼎盛期成就

中国雕塑简介及其鼎盛期成就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雕塑主要分为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图124秦始皇陵兵马俑秦以后,中国墓葬雕塑艺术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兵马俑的气势不复重现,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刻则常为人赞叹,作品手法简练概括,于浑厚中显示着雄浑之美。在此时期其他汉墓中,这样的雕塑精品并不乏见。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杰作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

中国雕塑简介及其鼎盛期成就

中国雕塑主要分为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也有浮雕,功能包括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牙、木、竹等。史前主要以人和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作品大多是附加在实用器物上的装饰物,随意性很强。目前已知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发现于河南省密县莪沟的一件老年妇女人头陶像,属距今7000余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物,形象粗陋、手法稚拙。到了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代,人像雕塑就已经比较熟练了,如著名的《女神彩塑头像》(图122)。

图122 《女神彩塑头像》,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辽宁牛河梁出土。

该头像出土于辽宁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后期,相当于真人头大小,面敷红彩,眼嵌青色玉片,造型基本准确,形象生动,表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彩塑的高水平。

商周时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除礼器外,还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实用青铜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动物,皆造型巧妙,制作精细。

司母辛青铜觥,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为商后期的盛酒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内底中部与器盖内均铸铭文“司母辛”,“司母辛”是妇好的庙号。整器为扁长体,前窄后宽,为一站立状四足兽。首似马,上有一对卷角。前两足为兽类奇蹄,长于后足,后两足状如鸟爪,有四趾,尾部作兽首鋬。通体以云雷纹为底,器盖饰一龙,前胸两侧与腹前端两侧各饰一夔龙。前足外侧亦饰夔龙纹,腹后端饰有并拢的双翅与下垂的短尾,后足则饰羽翎纹。此器造型奇特,寓意神秘。与此时期考古挖掘中的其他雕刻造型相一致,大抵以青铜器纹饰为主,如动物纹、几何纹等,唯不见有神的形象,这也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

图123 后母辛青铜觥,通高36厘米,长46.5厘米,宽12.5厘米,重8.5千克,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

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兵马俑即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和古埃及人一样,古代中国人也相信死后照样可以享受生前尊荣。作为以武力统一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将禁卫军的盛大军容带入坟墓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陵兵马俑(图124)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这些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彩绘,考古人员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10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与青铜器神秘怪异的风格相反,兵马俑充满崇高的阳刚之美,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数以万计的兵马俑,显示出对人的力量的肯定。人物、战马都与真实的一样大小,毫无夸张之处。以体量的巨大、数量的众多、形象的真实,产生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图124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以后,中国墓葬雕塑艺术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兵马俑的气势不复重现,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刻则常为人赞叹,作品手法简练概括,于浑厚中显示着雄浑之美。

《马踏匈奴》(图125)是霍去病墓前群雕作品的主体,作品表现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绝望挣扎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这一作品把圆雕、浮雕、线雕等传统手法结合一体,以静制动,以动衬静,既自由又凝练,既保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又富于雕刻艺术美。

图125 《马踏匈奴》,花岗岩石雕,高168厘米,长190厘米,今藏陕西兴平市道常村西北的霍去病墓前。

图126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为东汉青铜器,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在此时期其他汉墓中,这样的雕塑精品并不乏见。进入东汉,雕塑更在雄浑中展示一种灵气。如著名的《马踏飞燕》就是兼具力度和速度的杰作。(www.xing528.com)

《马踏飞燕》于1969年在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中出土。这件古代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龙雀)身上。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随着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的主流,著名的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均开凿于这个时代。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其中第五窟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北魏时期的造像在形式风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样的影响,庄严、浑朴,于静穆中显示着佛的伟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汉族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时尚,形成了褒衣博带秀骨清象的新风貌。

图127 云冈石窟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俗称云冈大佛,高13.7米,建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公元465年)。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杰作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畅而娴熟,创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风格,不仅体现着唐帝国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显示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如果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在造像上还是摹仿印度,那么到了唐代的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中国雕刻家的技巧已经圆熟,对佛像雕刻艺术的精髓有了深刻的理解。

图128 洛阳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局部),作品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建于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

从造型上看,卢舍那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安详自在,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和保留印度佛教庄严神秘气氛的云冈大佛相比,这里表现的已经是中国化的佛像了。

与佛教造像同时但形成自己特点的是墓葬雕塑,风格上与秦汉兵马俑一脉相承唐太宗陵墓前浮雕《昭陵六骏》是最主要的代表之一。

“飒露紫”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战斗时中了一箭,正在拔箭的牵马武士叫丘行恭,是唐初名将,一生跟随李世民征战,死后陪葬昭陵。六骏中只有这件作品附刻人物。《昭陵六骏》体现中国古代雕塑的现实手法,没有失实的夸张,没有虚化诡异的造型,显示出对自然和人的力量的肯定。此外,最能代表唐代雕塑艺术水平的还有那些真实生动的三彩俑和四川大足石窟。大足石窟中各种经变故事中的普通人物更为生活化、现实化,不少作品也完全可以被视为普通人的肖像。

图129 飒露紫,“昭陵六骏”之一,现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五代以后,大规模的雕刻活动日益减少,而中小型雕塑则有新的发展。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山西太原晋祠、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苏州甪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华严寺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情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小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元代由于西域喇嘛教造像艺术进入内地而与中土佛教雕塑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自己的创作特色(图130)。

元以后,随着佛教雕塑的衰落,中国雕塑也结束了它的黄金时代

雕塑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无论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还是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精神。诸如秦汉雕塑的雄浑、健硕,魏晋雕塑的灵动和飘逸,唐宋雕塑的丰腴、端丽等。在美学观念上,中国古代雕塑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它们很少像古希腊雕塑那样符合人世现实中的真实标准。也不习惯于展现对象的表面和细部,更喜欢那种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觉、意境,引发出一连串遐想的空间。当然,中国古代雕塑特色鲜明的同时也有一定局限性。与西方相比,同样是出于显威、歌功颂德的目的,中国的王公贵族回避了直接塑造自己而采用了龙凤、狮子、麒麟等瑞兽以及仆人、军队、武士来烘托自己的伟大与神圣。在佛教雕刻中,古代雕塑家最能发挥现实描写才能的只是罗汉、菩萨、观音,而主佛的创作自由最为有限。

图130 杭州飞来峰喇嘛教造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