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罗马建筑和雕塑:帝国风云录

古罗马建筑和雕塑:帝国风云录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世界文明史上,穹隆顶最先出现于两河流域的亚述、波斯和埃特鲁里亚等地,后为罗马建筑师所汲取,并得到完善和发展,构成罗马城市建筑的主要特色。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公元前27年称帝后,元老院授予此一称号。凯旋门是古罗马帝王为炫耀其征服战争胜利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物。

古罗马建筑和雕塑:帝国风云录

建筑罗马艺术中对后世影响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在指导思想和艺术造型方面又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一种发展。

图83 万神庙(Pantheon),公元前27年至公元125年。

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同时也开始了罗马城市国家的建设工程,至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中国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其时罗马城市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建筑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罗马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闻名世界,其主要手法有穹隆,以及柱式同拱券的组合等。在世界文明史上,穹隆顶最先出现于两河流域的亚述波斯和埃特鲁里亚等地,后为罗马建筑师所汲取,并得到完善和发展,构成罗马城市建筑的主要特色。现存建筑名作主要有万神庙、露天竞技场、凯旋门等。

万神庙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该建筑采用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整体呈现平面式圆形,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四周墙壁厚达6.2米,外砌以巨砖,但无窗无柱。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外面覆盖着一层镀金铜瓦,中央开了一个直径为8.9米的圆洞,从中进来柔和的自然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氛围和效果。万神庙最初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由屋大维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目的是为纪念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的战争胜利。但是这座最初的庙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直到公元125年才由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因历史悠久,屡经劫难,原有部分青铜与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国掠夺或移用于后建的罗马建筑,外部的瑰丽红石也已不翼而飞,唯神庙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门高7米,宽而厚,可以想见当时世界上最大青铜门的气派。

图84 古罗马圆形竞技场

露天竞技场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一作罗马斗兽场,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建于公元72至公元82年间,和万神庙同为古罗马文明的象征。该建筑遗址位于今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从外观上看,剧场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剧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长轴长约为188米,短轴长约为156米,圆周长约527米,围墙高约57米,可以容纳近9万观众。追本溯源,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前章已述及,古希腊剧场大都依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并且不再需要依山而建了。

竞技场以外,雕塑在古罗马艺术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罗马城象征的母狼形象就是以雕塑形式保存下来的。罗马人崇拜祖先,很早就开始用石膏或蜡从死人脸上翻下模子,并彩绘制成真实感很强的面具,安放在家中。后来这种方法渐渐运用到雕刻上,制作肖像时要求准确表达对象的特征,这就成了雕像艺术的追求目标。此外,好大喜功的罗马统治者极力炫耀个人权威、制造个人崇拜,肖像雕塑以写实的风格见长。雕刻家们融入了本土埃特鲁里亚雕塑艺术和铸铜、石雕技艺,善于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舍去繁琐的东西,加强运动感,使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自身优良传统外,古罗马雕塑还得益于古希腊的优良传统。公元1世纪,希腊被罗马吞并,从此罗马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然而一般公认古罗马固然是古希腊国土的征服者,却成了古希腊文化的被征服者。罗马雕塑沿袭了古希腊雕塑的传统,但更加世俗化。与希腊人着重雕刻神的美好形象不同,雕塑家在肖像作品中首先追求模特儿外形的逼真,而且注意人物个性的刻画,从而在写实主义的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古罗马雕塑主要代表作有圆雕《奥古斯都像》《阿古利巴像》《马卡斯·奥里欧斯骑马像》《君士坦丁像》以及浮雕《图拉真纪念圆柱图饰》《提图斯凯旋门图饰》等。(www.xing528.com)

图85 《奥古斯都(屋大维)像》,大理石圆雕,高204厘米,约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普里马—波尔塔出土,梵蒂冈博物馆收藏

图85这尊出土于罗马近郊的雕像塑造的就是这一罗马帝国缔造者的形象。奥古斯都意即“神圣”,雕像是罗马帝国开国皇帝盖乌斯·屋大维。屋大维是罗马大独裁者恺撒的外甥,并由他收养。恺撒遇刺身亡后,19岁的屋大维用计谋获得一部分军权,并不断施计击败他的政敌而终于成为罗马皇帝。公元前27年称帝后,元老院授予此一称号。奥古斯都被表现为正在发号施令的军事统帅,他的身材魁梧,披挂着华丽的罗马式护胸铠甲,铠甲上的装饰性浮雕象征着主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统治。奥古斯都的右手指向前方,似乎正在向部下训话,左手则握着象征权力的节杖。有趣的是在他的右腿边,雕着一个小爱神丘比特的形象,造成高矮的强烈对比。这种对比的含义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暗示古罗马是爱神维纳斯的后代,更多人认为可能是以爱神象征仁爱,以此表明奥古斯都不仅是伟大的军事统帅,而且是一位仁爱之君。奥古斯都面部的表情严峻而沉着,透露出帝王的尊严和高贵。整个雕像的风格是十分写实的,所塑造对象的容貌刻画十分逼真,但人物形象则具有理想化的强烈倾向,为帝王歌功颂德的艺术目的一目了然。从雕像的姿态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这是在摹仿古希腊的作品,据说这种仿效古希腊并将人物理想化的艺术特点是奥古斯都本人所倡导的,所以美术史上就将这种风格称为“奥古斯都古典主义”。

图86 提图斯凯旋门内壁浮雕,描绘了罗马军队将战利品犹太灯台运回罗马的情景,约创作于公元81年。

凯旋门是古罗马帝王为炫耀其征服战争胜利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物。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凯旋门建立不多,到了帝国时期,几乎每一次重大战役的胜利都要建立凯旋门,提图斯凯旋门便是其中之一。该建筑是帝国前期提图斯皇帝为纪念他镇压犹太人的胜利而建立的,是现在罗马城中保留下来的最典型的三座凯旋门之一。艺术史上最值得重视的是提图斯凯旋门浮雕,它体现出凯旋门的主题,都是颂扬提图斯和他的军队的战胜武功的。其中以拱门内两侧墙上的两块浮雕为最美,一块雕着提图斯亲自驾着四马战车浩浩荡荡从耶路撒冷返回罗马城,胜利女神在为他戴上胜利的花冠;另一块表现提图斯的军队正抬着战利品——犹太人的黄金圣案、7枝形烛台和银喇叭,兴高采烈地走在象征着罗马的凯旋门前(图86)。这两块浮雕的面积都不大,出现的人物也不多,但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运动感,成功地处理了多层次的人物关系,创造了有纵深感的空间,故产生了以少胜多、气势雄伟的艺术效果。作品是内壁浮雕向绘画空间发展的萌芽,体现了罗马帝国时期浮雕艺术的重要成就。

在艺术史上,古罗马雕塑和古希腊雕塑十分相近,但又有区别。前者不像后者那么富于浪漫情趣和理想化的美,而是更加趋向写实。尤其在人物雕刻艺术上,这种区别更加明显。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权力大都集中于贵族手中,他们要求艺术表现他们自己个人的权威,并为他们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所以当时罗马的大量雕塑作品都是为王公贵族们服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