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国 章 雄[1]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上海 200241)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越裔导演陈英雄、包东尼、刘皇等人,以越南特有的诗意影像,创作了一批著名的“诗意电影”。他们将传统与现代、故国与西方的文化观照糅合其中,建构出“故国越南”“田园越南”和“丛林越南”的不同民族形象。这三种形象在他们的影片中都是并存、交织的,表征着他们对于故国越南复杂的文化关怀和历史审视。对于他们而言,这些民族形象既是一种文化怀旧,也是一种文化反思。
关键词 越裔导演 诗意电影 民族形象 文化表征(www.xing528.com)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南电影逐渐成为亚洲电影的有生力量,这得力于越南革新开放政策的实行与越南对电影事业的扶持,更得力于一批欧美越裔导演的积极参与。他们将法国“艺术电影”、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先进观念以及拍摄技术带入越南,通过获得各种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奖项,改写了越南题材电影和越南电影的历史,也建构了多重的越南民族形象。
这些让全球刮目相看的影片,主要有法籍越裔导演陈英雄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美籍越裔导演包东尼的《恋恋三季》、阮武严明的《牧童》、刘皇的《穿白丝绸的女人》等。他们明白“电影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是诗的语言”[2],运用充满诗意的镜头来构建越南电影新形态,往往通过象征和隐喻来传情达意,将越南文化的韵味呈现得淋漓尽致,创造了越南式的“诗意电影”“文化电影”。这种艺术观念也逐渐影响了越南本土导演,拍出了一些风格近似的影片,如邓一明的《番石榴季节》、阮青云的《流沙岁月》、吴光海的《飘的故事》等。
更进一步,这些越裔导演由于身份认同、文化观念、生产目标等多种原因,他们将欧美的电影语言和价值观念带入越南题材和越南文化,将此岸现实与彼岸理想杂糅起来,将越南文化和地域空间装点成时髦而独特的影像产品,以便将越南电影推向世界,重构越南在国际文化视野中的多重形象,同时寄寓海外游子复杂的文化关怀。斯图尔特·霍尔认为:“意义不在客体或人或事物中,也不在词语中。……意义是被表征的系统建构出来的”,而所谓表征,就是“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3]由此可见,他们将传统与现代、故国与西方的文化观照糅合其中,建构出“故国越南”“田园越南”和“丛林越南”的不同民族形象,而且这些形象在他们的影片中都是并存交织的,表征着他们复杂的文化关怀。对于他们而言,这既是一种文化怀旧,也是一种文化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