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台湾地区的沙鹿晋武会:当代艺阵组织与文化传承的成功案例

中国台湾地区的沙鹿晋武会:当代艺阵组织与文化传承的成功案例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阵在中国台湾地区传统民俗中极具代表性,广泛分布于中国台湾各地。

中国台湾地区的沙鹿晋武会:当代艺阵组织与文化传承的成功案例

张钰 林敏霞[1]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成都 610207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 政府主导的传统文化复兴保护运动,由于运作机制使然,通常会存在与民众日常生活相割裂、民俗主体失语、民俗文化生存空间萎缩及传承基础被蚀的问题。民间传统文化发展运行有其内在生命逻辑,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点应在“育俗于民”,即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孕育民俗,促进民与俗之间的交融与互动,维系和发展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民俗文化持续不断的需要与兴趣,使得民俗文化的主体、形式、内容、生存空间和基础都得以发展。中国台湾艺阵组织作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民俗组织,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推动和创新艺阵文化的发展,是对“育俗于民”很好的一个诠释。该文在简要介绍艺阵文化及艺阵组织概况基础上,以我国台湾地区晋武会为例分析艺阵组织如何在社区日常生活中维系和发展艺阵文化并对其原因加以探讨,从而论证在政府引导传统文化复兴大方向的前提下,给予社会民众自我选择文化生活的空间,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艺阵 艺阵组织 晋武会 民俗文化传承(www.xing528.com)

在历经战火洗礼、文化运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冲击后,近二三十年来,大陆持续处于复兴传统文化、重拾文化自信的热潮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热”“文化寻根热”次第登场,最终形成了波及大江南北的“民俗热”[2]。紧接着,伴随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措施迅速铺开,并由此带动民俗研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为热点,取得了丰硕的保护和研究成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轰轰烈烈的“非遗热”中,不少非遗和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只是被“普查”并载入遗产名录,或者只在配合官方活动需要时被展演。许多曾经深嵌于地方生活的民俗传统,逐渐或已然消失于群众生活。

此外,受“科学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多数大众视野甚至学术研究中,不论是“民俗”或“非遗”,其语境仍隐含着属于过去的、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而需保护的、属于少数人的消极含义。尽管传统民俗的主体是占绝大多数的基本人群,即“我们的民俗之俗就是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民俗之民就是社会的多数”[3],但在日常实践中,我们的“民俗”或“非遗”却与民众日常生活相割裂,许多民间文化生活的正当性仍然被贬低,民众的日常生活仍然因不符合“现代”价值而被批判改造,民俗文化生存空间及传承基础处于萎缩和丧失的困境中。

我国台湾地区素有“多神之岛”之称,岛上民俗文化的发展在当下呈现出一派纷繁兴盛的景象,然而其发展历史中也曾历经日据时代“皇民化”运动打压,受到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科技进步及政治因素等的影响,波折不断。但与大陆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国台湾的传统民俗文化并没有因上述原因衰退,反而日渐兴盛,如妈祖绕境进香活动声势逐年浩大,岛内神庙数目不断增多香火不断,以民俗艺阵为主题的电影取得年度票房冠军,民众自营创新民俗项目对外展演等等。其中,台湾地区推行社区营造、地方特色文化保护等诸多政策的确是促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因素则在于当地普通民众自信地认可传统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当性与不可分割性,并因此自发信仰、实践、传承和创新。

艺阵在中国台湾地区传统民俗中极具代表性,广泛分布于中国台湾各地。它自宋元时随闽粤移民传入岛内,通常与各路神灵、大小神庙及花样繁多的祭祀活动伴生。艺阵作为与百姓日常生活及信仰紧密相连的民俗,自传入后便在全台湾的汉人聚居区星火相承、绵延至今。如今艺阵的展演、组织者多为地方民众组成的社团协会,他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继承、创新艺阵文化。笔者在中国台湾交换学习期间对台中沙鹿晋江社区的神灵绕境仪式及当地艺阵组织晋武会进行了调查,发现当下民间传统文化发展运行有其内在生命逻辑,从而论证在当地政府引导传统文化复兴大方向的前提下,给予社会民众自我选择其文化生活的空间,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