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祝寿图像的意象系统中,树木类植物是极为常见的题材,不仅体量大,而且便于表现,从而构成了一种常见的主题,尤其是松树、柏树、梅树之类题材的融入,进一步构筑了祝寿意象主题的丰富内涵。“从普通意义上来说,树的象征意义在于表达宇宙的生命:其绵绵、生长、繁衍,以及生养和更新的过程。它代表无穷无尽的生命,因此相当于永生的象征。……神秘地融化在周而复始的时间之中:无止境的死亡与再生的主题——人类通过顺应大自然的永恒周期(尤其是季节周期)的无限神秘的节奏而达到一种永恒。”[4]松、柏、椿等树常作为一种生命不息和永生的意象。
(一)松
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作为生命常在的文化喻象。《说文》中有“松者,木之公也”之说。松属于长寿的树木,经常和鹤等物象组合出现在寿星图像的构成之中,表达松鹤延年、寿如南山不老松、松寿鹤龄等主题。在植物王国中,松是长寿的树种。在广西贵县有棵古松,据专家考证已有三千年树龄。江苏南京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六朝松(桧柏)已经岁愈一千六百余年,至今仍是老干苍虬,幽荫凝空,生意不减。祝寿图像中,松作为树木类最为重要的题材,是因此木树龄长久,苍郁凉凛,古松蟠虬,故而经常被视为生命长青和岁寒不凋的精神符码。不过,在古人的文化中,松和柏并称,表达其相似的品质。如“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蒲柳之质,望秋先零。”[5]古人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说明松树在树木中长寿的寓意。但相比而言,“松、柏古虽并称,然最高贵者,必以松为首。”[6]“贞松永茂”是祝寿语言中常用祝颂之语,也是常见的画材。松树的象征意义经过道教文化的着意渲染,又成为道教神话中长生不死的重要标志性树木。比如道教众仙之一“赤松子”即以松为名。《列仙传》中记载“赤松子”“能入火自烧……随风雨上下。”[7]这种仙家道术有可能与松长生不死的品格有关。
除了松柏之外,松针、松子、松脂都被视为长寿之物。据《抱朴子》记载:“成帝时,猎者于终南山下见一人无衣服,身皆生黑毛,跳坑越涧如飞。乃密伺其所在,合围取得,乃一妇人。问之,言是秦之宫人。关东贼至秦,惊走出山,饥无所食。有一老翁教我食松柏叶实,初时苦涩,后稍便吃。遂不复肌,冬不寒,夏不热。此女是秦人,至成帝时三百余载矣。”《抱朴子》还记述了另外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余又闻上党有赵衢者,病癞历年,众治之不愈,垂死。或云不如及活流弃之,后子孙转相注易,其家乃赍粮,将其送置山穴中。瞿在穴中,自怨不行,昼夜悲叹,涕泣经月。有仙人行经过穴,见而哀之,据问讯之。瞿知其异人,乃扣头自陈乞哀。于是仙人以一囊药赐之,教其服法。瞿服之百许日,疮都愈,颜色丰悦,肌肤玉泽。仙人又过视之,瞿谢受更生活之恩,乞丐其方。仙人告之曰:‘此是松脂耳。此山中更多此物,汝炼之,服,可以长生不死。’瞿乃归家。家人初谓之鬼也,甚惊愕。瞿遂长服松脂,身体转轻,气力百倍,登危越险,终日不极。年百七十岁,发不白。”[8]《列仙传》里的“偓佺”条:“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数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也。松者,简松也。时人受服者,皆至二三百岁焉。”[9]而文人之间祝寿图中的松除了有长寿寓意外,还有以松柏劲节和凌霜雪的品性,对寿者的人格和精神来进行赞誉。
松还和高士、隐者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像吴镇作于元正泰五年(1328)的《双桧平远图》,两株苍干虬枝的古桧并立于平远的画面中,曲折流淌的清溪淙淙流过,给人以悠远的时空感。文徵明曾为老岳父吴愈绘制《抚孤松而盘桓图》以祝福老人七十五岁寿诞。在寿联中常有“寿比南山不老松”“寿比南山松柏”之类的吉语。
画家笔下以松为表现的对象的作品数量众多。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卷二中记载:“十五日,与徐玄伏过丘层城年兄,见座师郝先生手写《双松寿者图》,有黄霍笔意……”[10]清代石涛于1697年创作的《双松灵芝图》,上有徐渭的《缇芝赋》和老杜的《双松歌》。以松的长寿寓意图像有《双松图》《五松图》《松柏图》《松石图》《松菊延年图》《松柏同春图》《松鹤延年图》《双清图》《松菊图》《岁寒三友图》《松柏芝兰图》《松梅芝石图》《贞松永茂图》等。
(二)柏
《群芳谱》认为:“(柏)阴木也。木皆属阳,而柏向阴指西,盖木之有贞德者,故字从白。白,西方正色也。”柏树被赋予了神秘文化内涵。而且,柏树亦是长寿树种,山东曲阜孔庙的周柏、陕西黄陵轩辕黄帝陵的黄陵古柏等,皆是这种树木长寿的真实见证。柏作为长寿树种的记录,散见于古代诸多的文献中,它不仅是长寿的树种,而且在古代的仙话传说中,柏叶、柏实皆成了服食后足以令人长寿的仙物。《太平御览》卷九五四引《汉官仪》:“正旦饮柏叶酒上寿。”[11]《抱朴子内篇·金丹》中“石先生丹法”注云:“取峻岩之上千岁松叶、金菊花、茯苓、茯神成散,……又以柏叶阴干百日,炼蜜丸散,服久得寿身轻。”[12]《列仙传》中服食松柏叶成仙的还有仇生、赤须子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柏实,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13]正是因为受早期的传统医学的影响,以及古人对于树木崇拜所生发的观念、意识交融杂糅,衍生出人们对松柏等长寿树木的崇拜风俗。
正是缘于对柏树崇拜观念的影响,柏叶、柏实皆成为长寿的信物,由此也产生了很多古人服食柏叶以求长生的记录。在古代文献中就有食柏叶长寿的例证:《太平广记》卷三五引《原化记》“柏叶仙人”:“柏叶仙人田鸾,家居长安,世有冠冕,至鸾家富,而兄弟五六人,皆年未至三十而夭。鸾年二十五,母忧甚,鸾亦自惧,常闻道者有长生术,遂入华山,求问真侣,心愿恳至。至山下数十里,见黄冠自山而出,鸾遂礼谒,祈问隐诀。黄冠举头指柏树示之曰:‘此即长生药也,何必深远,但问志何如尔’。鸾遂披寻仙方,云:‘侧柏服之久而不已,可以长生。’乃取柏叶曝干,为末服之,稍节荤味,心志专一,服可至六七十日,未有他益,但觉时时烦热,而服终不辍。至二年余,病热,头目如裂,举身生疮,其母泣曰:‘本为延年,今返为药所杀。’而鸾意终不舍,尚服之。至七八年,热疾益甚,其身如火,人不可近,皆闻柏叶气,诸疮溃烂,黄水遍身如胶,母亦意其死。忽自云:‘体今小可,须一沐浴。’遂命置一斛温水于室,数人舁卧斛中,自病来十余日不寝,忽若思寝,乃令左右掩户勿惊,遂于斛中寝,三日方悟,呼人起之,身上诸疮,皆已扫去,光彩明白,眉须绀绿,顿觉耳目鲜明。”[14](www.xing528.com)
在祝寿图像中以柏树作为意象元素的作品也有很多。如明代徐渭的《柏石图》《柏萱图》,清代沈铨的《柏鹿图》;清代画家华喦的《柏树八哥图》《柏芝图》《柏鹤图》等。在实际应用中柏树经常与松一起,或与其他象征长寿寓意物象一起出现,如《松柏同春图》、《松柏芝兰图》等。
(三)椿
在祝寿图像里的木本植物的意象构成中,椿树是仅次于松、柏的树木。以椿树为寿,最早见《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庄子以极尽夸张和荒诞的言语,来渲染椿树这种具有仙化色彩的寿龄。唐代成玄英疏:“冥灵大椿,并木名也,以叶生为春,以叶落为秋。冥灵生于楚之南,以二千岁为一年也。而言上古者,伏羲时也。大椿之木长于上古,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也。冥灵五百岁而花生,大椿八千岁而叶落,并以春秋赊永,故谓之大年也。”这便是关于椿树长寿时带有神话笔调的描述,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椿树的寿命并非长久,但是,这种俗信观念却在长寿文化中深深扎根,并世代沿习成俗,沿用至今。
以椿木表寿的记述,在文人诗词中经常出现。如唐代诗人钱起《柏崖老人命予赋诗》:“帝力言何有,椿年喜渐长。”杨万里《水调歌头》(贺广东漕蔡定夫母生日):“玉树映阶秀,玉节逐年新。年年九月,好为阿母作生辰。涧底蒲芽九节,海底银涛万顷,酿作一杯春。泛以东篱菊,寿以漆园椿。对西风,吹鬓雪,炷香云。郎君入奏,又迎珠幰入修门。看即金花紫诰,并举莆常两国,册命太夫人。三点台星上,一点老人星。”
在祝寿图像中,椿树的象征意义明确,并被定格在男寿应用中。祝寿文化中关于椿树的语汇,有“寿等松椿”“松椿龟鹤”“庄椿鹤龄”等。这一题材的祝寿图像有《椿萱芝兰图》《椿萱图》等,主要是表达对男女双寿祝愿之吉意。
(四)桂
桂树作为长寿的化身,典出“吴刚伐桂”的神话。据《酉阳杂俎》记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吴刚因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中砍伐“高五百丈”的桂树,但是,每当砍下的斧子拔出,桂树便神奇般的自然愈合,可见桂树具有了“不死”之性。吴刚便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而徒劳无益的单调工作,桂树便成了神树和“不死之树”的化身,被作为长寿的意象经常出现在祝寿图像中。在祝寿文化中,桂花酿造的“桂花酒”也经常被赋予祝寿之意。另外,桂与“贵”谐音,表示富贵。桂树的出现,主要是与科举制度有关,科举有“折桂”之说,“五子登科”的典故也流传甚广。五代时期窦燕山(禹钧)的长子窦仪做到礼部尚书,次子窦俨官至礼部侍郎,三子窦侃官至左补阙,四子窦称官至右谏议大夫,五子窦僖官至起居郎。宰相冯道赠窦燕山的诗:“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明人程敏正在《寿祁门宗彦用仁七十》写道:“七十年华鬂未皤,寿觞行处客来多。五峰挺秀锺仙桂,一里常丰数善禾。世德正分忠壮谱,贤名宜入孝廉科。熏风为致长生曲,古调深惭击壤歌。”[15]吴显麟为“乔翁老先生七十荣寿”所创作的祝寿图中就有一只半悬立于桂枝上的绶带鸟,低头俯视一只倒悬于枝下的蜘蛛,树下的寿石两侧各有一只觅食的喜鹊。立于桂树高处的绶带鸟寓意高寿和贵寿无极,悬挂的蜘蛛寓意喜从天降。另外,在祝寿图像中,桂树、芙蓉和万年青组合表示万年富贵;桂树和长春花的组合表示富贵长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