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12辑:传习所顶尖师资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12辑:传习所顶尖师资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习所先后延请原全福班老艺人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许彩金、尤彩云、陆寿卿、施桂林等人为主教老师,高步云为助教和笛师,蔡菊生任笛师。“二先生”沈斌泉,主教副、丑、净。传习所的师资配备,行当齐全、阵容强大,除了昆曲表演教师,所聘的笛师亦为名家,可谓一时之选。高步云能拍曲、吹奏的曲牌达二三百支,其吹奏气满韵足,节拍分明,在传习所他协助沈月泉工作,担任第一位助教和笛师,为学生司笛拍曲、传授笛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12辑:传习所顶尖师资

传习所的创办人深知“名师出高徒”的教育法则和昆曲艺术传承的内在规律,深知师资水平的优劣直接关乎昆曲教育的兴衰成败。因此,在教职人员的挑选上,其要求远高过对于生源的要求。传习所先后延请原全福班老艺人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许彩金、尤彩云、陆寿卿、施桂林等人为主教老师,高步云为助教和笛师,蔡菊生任笛师。概括地说,这样的师资配备,具有以下两大优势特点:

(一)名师即名伶

传习所的艺师,大多出身昆曲世家,沈月泉和沈斌泉为昆曲名家沈寿林之子,许彩金为沈寿林之内侄,吴义生为昆曲名老外吴庆寿之子,陆寿卿的祖父陆老四和父亲陆荣祥均为昆班著名净角,施桂林为名旦施松福之子。而且,传习所开班之后,他们亦将自己的子侄亲属再送来学艺,代代相传。由于家学技艺精湛,自小耳濡目染,传习所的艺师们在从艺生涯中都较早地显露出昆曲表演的潜质,并且逐渐成长为优秀的表演人才,之后皆作为台柱演员长期搭班全福班演出。因此,他们在受聘于传习所之前,本身都已是表演技艺娴熟的知名演员,艺术造诣深厚,深谙舞台实践。

“大先生”沈月泉(1865—1936),原名全福(泉福),原苏州全福班小生名角,初入小堂名[2]班,师承著名翎子生吕双全,工冠生、翎子生、巾生和鞋皮生,有“小生全才”美称,所演《荆钗记·见娘》《惊鸿记·吟诗、脱靴》《连环计·梳妆、掷戟》《彩楼记·拾柴、泼粥》《永团圆·击鼓、堂配》等戏,著称一时。

“二先生”沈斌泉(1867—1926),原名多福,师承名副曹宝林,工副,兼演小面、白净,能戏颇多,别具一格,以冷隽见长,尤擅方巾丑戏,所演《绣襦记·乐驿》《跃鲤记·芦林》《西楼记·拆书》《义侠记·借茶》等戏,描摹人物入木三分。

吴义生(1880?—1931),工老外,兼演老旦,人称“老外旦”。据徐凌云说法,吴之技艺并非其父传授,而是自学钻研所成,演唱、念白、表演俱佳,被昆曲界公认为首屈一指的外角,其经典剧目有《牡丹亭·闹学》《如是观·交印》《浣纱记·寄子》《满床笏·纳妾、跪门》等等。

许彩金(1877—1924),艺名小彩金,师承著名正旦陈四,又随名旦丁兰荪学艺。他初工六旦,后主正旦、四旦,擅演《西厢记》中的红娘、《千钟戮》中的女解差、《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金锁记》中的曹七巧、《雷峰塔》中的白素贞、《义侠记》中的潘金莲等角色。

尤彩云(1887—1955),艺名小彩云,幼习堂名,后师承作旦陈聚林,又从名旦葛小香、丁兰荪,五旦、六旦、正旦皆擅长,为全福班后起之秀。他扮相秀丽端庄,嗓音清丽甜润,表演以细腻文静见长,著称的角色有《义侠记·挑帘、裁衣》中的潘金莲、《孽海记·思凡》中的色空、《呆中福》中的葛巧姐等。

陆寿卿(1869—1929),先工白净,后从名副曹宝林改习副角(二面),戏路宽广,各路副、丑、白净戏,无所不精。代表剧目有《水浒记·借茶、活捉》(饰张文远)、《义侠记·挑帘、裁衣》(饰西门庆)、《儿孙福·势僧》(饰势僧)、《渔家乐·渔钱》(饰赵大)、《西厢记·游殿》(饰法聪)、《浣纱记·回营》(饰伯嚭)等等。

施桂林(1876—1943),艺名小桂林,得自家技艺真传,工四旦、六旦,兼擅作旦,某些五旦戏亦能应工。他演出的拿手戏《衣珠记》(饰荷珠)、《翡翠园》(饰赵翠儿)、《西厢记》(饰红娘)、《蝴蝶梦》(饰田氏),合称为“衣翡西湖”,被昆曲界广为称道。(www.xing528.com)

(二)一师兼多职

传习所的艺师们,不仅仅只擅长一个行当,他们往往对其他行当也相当精通,因此在教学之时身兼多职,尤以首席教师沈月泉为代表。入所之前,沈氏就曾经有过教学经历,当过“拍先”[3],为曲友拍曲、踏戏,并亲授名曲家张紫东、贝晋眉、俞振飞、王茀民等人的台步和身段。入所之后,沈氏不但主教小生行当,而且还担任其他行当的教师。他传授顾传玠、周传瑛小生戏,也教施传镇老生戏、朱传茗五旦戏、邵传镛净角戏、华传浩丑角戏以及沈传芷的正旦戏。沈月泉除了是“小生全才”,同时也是“六场通透的全才”,他培养出来的“传字辈”弟子都熟谙工尺谱,能吹奏笛子,并且掌握其他各种乐器

除了“大先生”之外,其他几位先生也同样身兼数职,传授几个行当的剧目。“二先生”沈斌泉,主教副、丑、净。吴义生主教老外、老生、老旦,尤彩云主教六旦、五旦和正旦,陆寿卿主教副、丑、白面和大面,施桂林主教六旦和四旦。其中,许彩金因故半年后离开传习所,因此他教学的剧目和学生都较少。

由于一位教师身兼数个行当的教习任务,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局限于一个行当,不限定为向一个教师学习,有的学生甚至初学某一行当,到了后来又改学另一行当,可归纳为“一人转益多师”。除此之外,还有“多师合授一戏”的情况。传习所的艺师们在全福班之时,彼此就是默契合作的搭档,因此在传习所教学过程中,必然也是相互合作、相得益彰。比如,施桂林、吴义生、陆寿卿三人就给学生们合授了全本的《衣珠记》《翡翠园》《昆山记》《寻亲记》《钗钏记》《南楼记》等。

传习所的师资配备,行当齐全、阵容强大,除了昆曲表演教师,所聘的笛师亦为名家,可谓一时之选。

高步云(1895—1984),幼小随父高森堂习昆曲堂名,后再从名师伍春如习艺,先后搭太仓合和堂、光裕堂堂名班。传习所成立后,随沈月泉入所,专工擫笛。高步云能拍曲、吹奏的曲牌达二三百支,其吹奏气满韵足,节拍分明,在传习所他协助沈月泉工作,担任第一位助教和笛师,为学生司笛拍曲、传授笛艺。

蔡菊生(1904—1929),曾在苏州金玉堂昆曲堂名学艺,工老生。1922年随师沈斌泉入传习所。他笛艺精湛,能吹曲目众多,后来一直担任“传字辈”演员演出时的主笛。之后,“传字辈”中的老生学员沈传锐夭折,蔡菊生主动继用其艺名,改名蔡传锐,称为唯一一位“传字辈”的后场人员。1929年,蔡传锐病逝,由蒋耕生继任主笛,此时“传字辈”演员已经出科演出,蒋便一直随班司笛。

昆曲课程以外,还开设文化课,分四班,聘请文学教师傅子衡、国文教师周铸九以及英语、算术教师孙卓人,教授文化基础知识。注重文化教育,是传习所的一大进步,这自然和创办人都是知识分子,而他们又都接受了一些新思想紧密相关。此外,还聘请了武术教师邢福海教授拳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