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有结必有解,针对民俗遗产化过程中既落实动物伦理旨向又保持其民俗文化的地方基因,不同类型的遗产和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和策略。
(一)关于娱乐动物的民俗文化
娱乐动物的民俗事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公约中“相互尊重”的原则,如果仅仅作为民俗活动,可以视为文化多样性的表达,但是在选择新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入名录时,政府部门则需要谨慎遴选存在威胁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充分发挥传承人、传承群体、专家学者和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广泛听取意见;同时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确保保护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面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质疑与相关建议时,政府部门也需要进行认真研究,按照相关程序妥善处理。[18]
(二)关于吃食动物的民俗文化
依照公约精神和“十二条伦理原则”的相关规定,社区、群体以及个人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殊习俗给予充分尊重。一个地方的饮食与其存在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是息息相关的。离开地方族群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来考察和评价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去语境化”的危险。无论是广西玉林的“荔枝狗肉节”,还是广东佛山的“黄塘香肉宴”,都是民间社区、群体自发形成的节日和传统民俗,是被“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它反映了社区群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19]我们不能用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进行道德批判并强迫做出改变,而应怀有尊重文化多样的胸襟,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态度对待彼此的文化。
(三)关于取用动物的民俗文化
无论是传统医药,还是传统技艺,当危害生物多样性、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时,最终的命运就是被时代淘汰。作为传承主体,这些项目的传承人首先要做的是要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对传统进行“再创造”;作为文化部门,除了引导从业者转型外,还要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留下其完整的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等详细资料;作为非营利性社会文化团体、行业协会,可以从事相关技艺的研究及传承工作,但不得开展相关商业性活动。[20]
动物伦理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涉及其中的基本精神以及相互尊重、可持续发展等核心思想。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拥有纷繁多姿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遗产化下的动物伦理问题便显得尤为复杂。当前,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的出台,《公约》被赋予了伦理上的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动物伦理研究和实践也必须跟进和深化。
为此,第一,要深入研究《公约》和“十二条伦理原则”的精神,正确理解各项规定的目的和意图;第二,要坚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大局观,不用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施以道德上的评判并强迫其做出改变;第三,加强社区、群体及个人之间的沟通,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动态,提出符合并有利于中国国情的意见,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争取主动性;最后,加强宣传力度,普及公约精神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各界对相互尊重、可持续发展观及多样性原则的理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动物利用在时代变迁中和谐共存。
【注释】
[1]周跃群(1995— ),浙江湖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社会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张达玮、陆玉瑶:《动物伦理中的理性原则与情感原则》,《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3]陈红雨:《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物利用问题》,《学术评论》2019年第2期。
[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第二条、第三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及第八条规定。
[5]UNESCO.Operational Directiv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版见https://ich.unesco.org/doc/src/2003_Convention_Basic_Texts-_2018_version-CH.pdf.
[6]宋俊华:《非遗保护的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2018第3期。(www.xing528.com)
[7]陈红雨《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物利用问题》,《学术评论》2019年第2期。
[8]陈红雨:《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物利用问题》,《学术评论》2019年第2期。
[9]夏循祥:《“狗肉好吃名声丑”:民俗遗产化的价值观冲突——以玉林“荔枝狗肉节”为中心的讨论》,《文化遗产》2017年第5期。
[10]朱建华:《〈神农本草经〉中动物药探析》,《甘肃中医》1995年第6期。
[11]张燕:《谁之权利?如何利用?——伦理视域下的动物医疗应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1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2019-06-27,http:∥www.chp.org.cn/view/ff80808169148bfc016a00914b443dc5?a=YDJJ。
[1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6月27日,http:∥www.ihchina.cn/project.html#target1。
[14]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9年6月27日,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8-11/05/content_2065670.htm。
[1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2019年6月27日,http:∥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4345/。
[16]魏殿金:《中国古代耕牛保护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2019年6月27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30/content_5155017.htm.
[18]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荐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通知》,2019年6月27日,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906/t20190624_844591.html?keywords=。
[19]陈红雨:《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物利用问题》,《学术评论》2019年第2期。
[2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第二条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