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遗保护下双华二月二会亲节的文化变迁

非遗保护下双华二月二会亲节的文化变迁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双华“二月二”以歌会的形式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表述由普通的民间岁时节日转换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申报国家级非遗,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继而以“会亲节”的名称更广泛地进入大众公共领域。总而言之,会亲节的节日文化职能更多的是精神、生活的调节和文化审美。

非遗保护下双华二月二会亲节的文化变迁

所谓文化变迁是指一个民族内部发展的结果或两个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接触所引起的,在一个民族生活方式上发生的任何改变[14]。伍兹在《文化变迁》一书中指出,变迁在所有社会文化系统中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变迁一般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的。其中,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人、文化和社会,而自然环境指的是某一特征的生态环境,包括天然的和人造的[15]。而霍默·巴尼特则认为创新为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16]经济政治、自然等原因导致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赋予了双华“二月二”结构内容的多重变迁,特别是在双华“二月二”歌会[17]确立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其节日名称、主导力量、节日内容、传承空间、节日性质、人员构成等方面都较以往有所不同,其中也包含了创造性的新形势加入,为节日本身与当地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其一,文化主体的变迁。2005年双华“二月二”以歌会的形式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表述由普通的民间岁时节日转换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申报国家级非遗,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继而以“会亲节”的名称更广泛地进入大众公共领域。会亲节的举办由村民或宗族的自发组织,成了村民、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多方承办的节日,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力量支持。同时,在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网络社会推动下,吸引了大量的外界媒体、游客、研究者、小商贩甚至是中国港澳台和其他地区的民族同胞走近双华这座山坳中的小山村,文化主体由本村村民逐渐扩大到社会各界人士。

其二,文化内容的变迁。一方面,会亲节在保留原有生活性习俗基础之上增添了策划组织周密、形式内容盛大的舞台化“民俗节庆表演活动”。以主打节目婚嫁表演为例,这里传统的婚嫁仪式已丢失近几十年。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恢复保护和非遗热的背景下,当地领导提倡挖掘还原畲族传统婚嫁仪式,在此基础上编排出适合的婚嫁表演节目,为传统节日植入了创新性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村落的社会结构和人员构成都有所改变。村落人口的外迁让原有的游神队伍从二三百人锐减到如今的几十人,游神的时空范围也大大缩小。据当地人讲述,游神仪式最早是选在农历正月二十四、二十五左右开始,巡游范围涉及周边福鼎罗唇、浙江苍南马站等地。早年公路较少,路线多为山间小径,游神队伍从岭脚一直蜿蜒至山顶,长达上千米。游神队伍中午和晚上游到哪里就会选择在此地落脚,当地村民都会热情招待。如今村落的人员较少,游神的经济成本也在提高,难以承受巨大的人员和时间消化成本,因而持续时间更为紧凑。(www.xing528.com)

其三,文化职能的变迁。首先,“常”与“非常”之间的循环交替使民众的生活流形成工作与休闲起伏的节律[18],岁时节日“二月二”作为“非常”的时间节点,时在二十四节气惊蛰前后,“惊蛰地气通”,此后万物复苏,一年的农耕即将开始,因此双华畲民对土地神的祭祀游神主要的文化心理与自然崇拜、农业生产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现在的游神仪式更多地承担了娱神娱人和祈求保佑的精神诉求。其次,会亲节中的会歌从不限地域时间的即兴演唱逐渐转换为特定会歌广场上的赛歌会,畲歌已逐渐退出畲民的日常生活。会歌主要的情感叙述表达职能增添了更多的娱乐和表演目的,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对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作用。另外,会亲节以歌会的形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节日文化的影响力超越了血缘、地理和族群的边界,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促进异文化之间的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而言之,会亲节的节日文化职能更多的是精神、生活的调节和文化审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