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华二月二活动:文化表征与记忆

双华二月二活动:文化表征与记忆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月二”作为春耕开始的标志,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而福鼎双华“二月二”会亲节在保留了“二月二”传统节俗祭祀(做春福)、会亲等形式外,也因地域、民族、时代变迁为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呈现自己独特的节日集体记忆。这一传说故事在当地村民中流传百年,从精神信仰层面为双华“二月二”会亲节的游神等仪式提供了解释性依据。对歌仍然在“二月二”会亲节中承载着畲民淳朴好客的天性和真挚美好的情感。

双华二月二活动:文化表征与记忆

“二月二”作为春耕开始的标志,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二月二”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惊蛰节、春社日等,经过节俗不断的演变复合,学界一般认为其节期定型于唐朝。中唐以后,“二月二”逐步成为一个具有稳定节俗的节日,踏青、挑菜、迎富是其主要节俗活动。《秦中岁时记》记载,每到“二月二”,“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至元明时期,“二月二”在保留原有节俗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撒灰、引龙、熏虫、迎女等新节俗,也开始与龙抬头关联起来。隆庆《赵州志》卷九载当地:“以灶灰围房屋,辟百虫,具鲤鱼猪脯馈新归之女,曰开素。”此时“二月二”的节日性质已具备了崇龙祀土、驱虫避害、亲人团聚、祈求福祉等丰富内涵,并在清代民国时期进入发展的顶峰。丁世良、赵放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记载:明清以来,全国各地除新疆、西藏和青海以外,其余均有关于“二月二”的记载。“二月二”作为全国性的节日,其节俗在不同区域有一定共性但也有所差别。时至今日,全国仍普遍保留着剃头、祭祀、会亲、庙会等节俗。而福鼎双华“二月二”会亲节在保留了“二月二”传统节俗祭祀(做春福)、会亲等形式外,也因地域、民族、时代变迁为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呈现自己独特的节日集体记忆。

双华村位于福鼎市东北部,背靠风景秀丽的天湖山,面临深海良港沙埕港,东与浙江省温州市马站镇岱岭畲族乡毗邻,为佳阳畲族乡12个行政村之一,其中包括华阳和华双等自然村,是福鼎市9个畲族村中人口最集中的一个。这里聚集着蓝、雷、钟三姓畲族同胞,并于2012年被确立为省级畲族特色村寨。据族谱记载,清顺治年间族人从浙南蒲门、甘溪一带迁徙至双华,至今已传18代。在岁月的交替中,位于闽浙交界处的双华山哈子孙娶进嫁出、繁衍蔓延(“山哈”即畲族),通过世代的集体记忆传递着情感认同,延续着民族心性。“二月二”会亲节作为当地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融对歌、会亲、祭祀活动于一体的形式,传承至今已有360余年,是双华畲族村民祭奉先祖、祈佑平安的重要节日。这一天,分布于闽东霞浦、福安、柘荣和浙南苍南、平阳、瑞安、泰顺等地的畲族子孙与亲友,都要回到双华村会亲、会歌。要分析和理解一个节日,关键是要抓住核心节日行为和核心节日意义[7],双华“二月二”会亲节融合了会亲、对歌、祭祀、集会等多种节日行为,具备当地解释性的节日起源和多重节日意义。

据当地一位畲族文化精英所述:

畲族祖公初至双华开基时,在地里挖出两条赤黄、青蓝的大蛇。乡人将它们两次送到水口放生,它们都在第二天又回到此地。后来,族人在夜里被托梦这里来了两位神灵,要为他们修建宫庙供奉起来安居。于是,雷、蓝、钟三姓族人商议,择定“二月二”破土开工在水口建盖石宫,名为“石板宫”,塑红面和蓝面将军各一尊,予以奉祀膜拜。之后由该村祖公头(指当地畲族人的祖辈)率领族人以挂红大箩筐一路吹吹打打将蛇送到水口,这两条大蛇便没有再回来。后来,这里又从天上飞来一个香炉,据说为五显大帝的香炉。《南游记》(又名《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南游华光传》)中记载,红面将军和蓝面将军是五显大帝身边的两员大将。而这两位神仙正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后来,这座石板宫里就供奉起了五显大帝和旁边的红面蓝面将军千里眼和顺风耳。每年在二月初二,当地人都会为他们祈福。最早是为他们作福(即祭祀),后来也有做社戏即当地的木偶戏,到今天为止已有369年历史

这一传说故事在当地村民中流传百年,从精神信仰层面为双华“二月二”会亲节的游神等仪式提供了解释性依据。现今的会亲节在农历正月二十八左右开始,活动由华阳和华双两村每年轮流举办。整个节日由多个空间和内容构成:

(一)游神祭祀

目前仪式举办的地域范围为整个双华村,早年还涉及周边其他村落如罗唇、马站等,仪式过程包括请神下殿、游神、送神回殿三部分。其具体仪式包括:(1)做“福头”的主家在农历正月二十八左右到石板宫请五显大帝、千里眼、顺风耳三尊神下殿,将其放于红色神灵轿当中;(2)游神队伍分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形式,白天的游神队伍从前到后分别为三角彩旗队、香炉轿[8](包括四名抬轿人员)、童子[9]、神灵轿[10](包括四名抬轿人员)、游神跟随人员,晚上的游神队伍将打头阵的彩旗队替换为提灯笼的形式,提灯笼者多为妇女和儿童,这种活动在当地叫“游太平灯”;(3)凡是轿子经过各家各户的门口,主人都会出来在自家门口点香许愿来朝拜三尊神;(4)“二月二”集会活动结束以后鸣礼炮,由作福的主事家将三尊神送回石板宫。

(二)以歌会亲

畲家人常道:“歌是山哈传家宝。”能歌善歌的畲家人在重大的节日时刻更要以歌会亲、以歌待友、以歌代言,自由地唱歌、对歌是“二月二”节期中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以前村里鲜有文化活动,闭塞的交通语言的阻碍使得畲族人与外界很少接触。“二月二”就像一个小庙会,将十里八乡(最远到马站、前岐镇、福鼎等地)的畲家人聚集到一起对歌,前来双华会亲访友的畲民有的三五成群的你一句我一句,边走边唱;有的在路上被拦下开始对歌;夜晚茶余饭后在庭院堂屋中通宵达旦盘歌也不足为奇。时至今日,会亲节中的对歌会在特定节日空间“对歌广场”上举行,村民自发前来唱歌对歌,还会开展盘歌赛歌活动。对歌仍然在“二月二”会亲节中承载着畲民淳朴好客的天性和真挚美好的情感。(www.xing528.com)

(三)社戏祈福

社戏作为双华“二月二”娱神娱人的活动,村民每年都会在节期里为五显大帝、千里眼、顺风耳三尊神请唱社戏。社戏分为两种,一种为大剧,另一种为提线木偶戏。大剧一般在村中马仙宫的戏台上举行,木偶戏戏台则搭建在正对本村“做福头”主事家堂屋的大门口。据说,其中一班木偶剧团是祖公头世交,当年祖公头到双华开基送蛇放生,盖宫祀神,请的就是这班浙江省泰顺县仕洋乡蓝姓木偶剧团。两三百年来,年年“二月二”都要请这班木偶剧团演出祀神。这班木偶剧团也世世代代交代子孙,年年“二月二”一定要赶到双华演出。[11]

(四)会亲待客

会亲待客是双华“二月二”历来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同时也在其他地域的历史文献当中有所记载,如民国广西《桂平县志》《全县志》都载此俗:“春社多在(二月)一二两日。女子初嫁,外家备舆接归,享以糕饵,谓之‘接社’”;“(二月)社日,初嫁女归宁”。以前,从二月初一大清早开始,后门坪、双华等畲村四周的山路上就会传来阵阵歌声。出嫁的女儿、亲朋好友等都会在这一天从闽浙等地云集到双华,近的来自周边村庄,远的来自柘荣、福安、霞浦,浙江的苍南、平阳、瑞安、泰顺等地。喝酒待客是畲民热情招待的重要环节,哪家来了客人,周边邻居也会拿上一壶酒、一盘菜前来招待。“二月二”成为连接宗族情感、调节血缘姻缘关系、积聚社会力量的纽带,形成社会交往、礼俗互动的交际圈。

(五)歌舞集会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下,双华“二月二”在2005年以“畲歌会”的形式成功申报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双华“二月二”名声的扩大,佳阳畲族乡政府与其他相关单位开始共同协办大型歌舞展演,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现今的双华“二月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双华畲族“二月二”会亲节,节日当天在村落北部的中心广场上上演畲族婚嫁表演、畲歌畲舞、提线木偶等节目,还会邀请其他中国港澳台等地的民族同胞来此献歌献舞,共度佳节。大型歌舞集会融合了畲族传统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发展了现代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二月二”对歌会亲的一种延伸。

双华“二月二”的节日活动流传至今,是本区域内的畲民作为一个群体共有的集体记忆呈现。(1)从信仰祭祀的角度分析,双华“二月二”游神、社戏等祈福仪式是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仪式的主要结构中包含着空间、时间、物体、言语和行动[12],在节日这一特殊的时空内,他们将这样的仪式作为整个祭祀圈的核心行为,是本地人民间信仰的体现。双华畲民世代尊崇五显大帝和千里眼、顺风耳,从某种意义上说寄托了山地民族对人寿年丰的祈盼,他们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同时也是当地农耕生产生活技艺精神层面的传承。(2)从族群认同的社会功能分析,双华“二月二”融祭祀、会亲、对歌、宴饮、娱乐等活动为一体,在百年传承中,在共同的血缘种族、神话传说、历史叙事、集体记忆、风俗习惯、语言表达等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共同体的行为认同和情感认同,是族群力量的凝聚。畲族几百年的迁徙历程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且畲族住处大都分散在深山幽谷之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所居住在丛菁邃谷,或三四里,或七八里始见一舍,无比屋而居者”。[13]艰苦的迁徙记忆让畲族人形成了强烈的团结意识和认亲情结。每逢“二月二”,无论身在何处,双华人都会尽力回到这座小山村共度佳节、互相祝愿、祭祀祈福。中国作为典型的礼俗社会,节日为民众提供了礼俗互动的交际场所,强化了信仰圈、婚姻圈、礼物流动圈之中人们彼此的沟通交往。(3)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分析,节日的集体记忆囊括了区域内的俗信观念、畲歌畲舞、传统服饰、民间技艺、特色饮食等各种文化基因。双华“二月二”作为一个复合型的节日,综合了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的文化元素,节日传承了民族地域的集体文化记忆,展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自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