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传》中征兆与编年的联系及解读

《左传》中征兆与编年的联系及解读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征兆的解读,以两种方式联系到编年的体例上——连接式和断裂式。编年的框架能把预兆及其应验收束在一起。有一种典型模式重复出现,那就是在一个人辞世或一个宗族覆灭时,《左传》往往会以“初”字开头回溯以往的征兆与异象,继而总结那个人的一生。子华、子臧是文公与叔父妻子乱伦生下的儿子,他们因罪被杀。我们这里只有一组神秘的符号,它象征生命与死亡。三年后,楚国攻打郑国,目的是要辅助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子瑕继位。

《左传》中征兆与编年的联系及解读

征兆的解读,以两种方式联系到编年的体例上——连接式和断裂式。首先,它满足了在某个时间点找寻原因的需要。换句话说,在某个特定时刻,《左传》简括地追溯了所有能导致某事发生的前因。编年的框架能把预兆及其应验收束在一起。有一种典型模式重复出现,那就是在一个人辞世或一个宗族覆灭时,《左传》往往会以“初”字开头回溯以往的征兆与异象,继而总结那个人的一生。《左传》往往把这种回顾过去的说明当作预言,放在文章的开头,有时甚至会在人物刚出生时就交代这些“预言”。郑穆公(公元前627—前606年在位)的故事特别有意思。他于公元前606年逝世,《左传》即把有关他出生与死亡的预言都集中收录在这一年的记录之下:

冬,郑穆公卒。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2]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3]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左传》宣公3. 6,页672—674)

接着,文章交代了郑文公其他儿子的悲惨命运。子华、子臧是文公与叔父妻子乱伦生下的儿子,他们因罪被杀。[4]至于文公另一儿子公子士,他在朝楚的时候被毒死,可能因为公子士的生母是江国人,而楚、江两国互相仇视。[5]文公娶于苏的妻子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夭折,另一个儿子子瑕则因为被文公厌弃而出奔到楚国[6]其余所有公子都陆续遭到文公的厌恶,因而被驱逐出境。然而,在这则记叙里,我们并不知道公子兰被驱逐的具体原因。

公逐群公子,[7]公子兰奔晋,从晋文公伐郑。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8]今公子兰,姞甥也,天或启之,必将为君,其后必蕃。先纳之,可以亢宠。”与孔将、侯宣多纳之,盟于大宫而立之。以与晋平。穆公有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卒。(《左传》宣公3. 6,页674—675)

是不是因为兰已经经历了开花结果的生命历程,所以穆公才有必要剪伐它?[9]抑或穆公尝试以刈兰挑战自己的命运?[10]刈兰是否象征穆公已接受自己即将死去?[11]会不会有人不小心把兰花刈除?这些细节会引发更多没有人提出的疑问,却又可能增加这个故事的道德意蕴——人是否应该接受生死属于自然的循环过程?挑战命运有什么意义?什么是生命中的必然?什么是生命中的偶然?我们这里只有一组神秘的符号,它象征生命与死亡。特殊命运必须有相应的符号,而梦境、信物、刈兰的举动都响应了这个要求。叙事的焦点并没有超越这些事物,它根本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这个故事也许是从穆公的名字引申出来的。《左传》在交代穆公之死时,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贱妾的儿子可以成为一国之君,还有出身卑微的他怎么就成为郑国君主。此外,《左传》似乎也要解释为何“七穆”能在它记载的时间范围内一直把持郑国的权柄。[12]一个简单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兰获得晋国的支持,但所谓晋国的支持不过是未经论证的假设而已。《左传》的叙事者转到命名行为,把它当成一切的主因。他试图解释兰的意义,这打断了原来的叙事。兰一开始在梦中出现,燕姞主动抓住这一意象。后来穆公临死前又确立了兰的意义。郑大夫石癸巧妙地运用燕姞的名字,抬高她的地位,这是控制意义的又一例证。只要郑穆公的后人继续主导郑国,接下来郑国的历史就必定会追溯到一个贱妾和她的梦境上。[13](www.xing528.com)

另一则与公子兰成为郑国继承人同时发生的故事,则显得更加偶然。这则记载的背景是晋国在城濮之战获胜后包围了郑国国都(《左传》僖公28. 3,页452—467)。事先出奔到晋国的公子兰“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左传》僖公33. 3,页482)。晋文公通过这次征战扩张了自己的霸业。由于郑国与楚国交好,郑侯又在晋文公流亡时对他无礼,因此他着手惩罚郑国。熟悉文学史的人一定会记得这次征战,因为烛之武就在这场战争中发表了他瞩目的说辞。当时烛之武是郑国的使臣,他成功说服秦国不要与晋国结盟围攻郑国(《左传》僖公30. 3,页479—482)。这则记载最后解释了公子兰成为郑国国君继承人的原因,说明这形势是一连串事情造成的结果。晋国丧失了主要的盟友秦国以后,不得不采用更柔和的方式对待郑国。至于郑国,为了与晋国缔结和约,不得不接受这个能确保晋国继续影响自己的继承人。《左传》所涵盖的255年里,大部分时间郑国都在晋、楚两国之间周旋。三年后,楚国攻打郑国,目的是要辅助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子瑕继位。最终,事与愿违,楚国的计划未能成功(《左传》僖公33. 9,页503—504)。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子兰继位一事与晋、楚争夺郑国的同盟息息相关。而且,这绝不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推测,有关公子兰的故事或许取材不同。晋国围攻郑国的篇章,可能来自晋国的史料,因为篇末特别以晋、郑双方在战争中的猜度算计,来解释公子兰如何成为郑国的继承人。相对来说,兰花的故事似乎更像出自郑国,它显示了名字与命运之间的无法改变的联系。[14]

郑穆公的故事不过是《左传》一系列记叙命名的故事篇章中的一篇。在这些故事中,有的显然有把事情合理化或为史事寻求解释的功能。[15]公子兰继承郑文公并非理所当然,兰的故事为他登位提供了一丝必然的气息。《左传》有另一个例子,卫公子元(死后的谥号为灵公)超越兄长孟絷继任君位。“元”这个名字有“元首”或“原本”之义,《左传》通过梦境揭示出这个名字的意义,从而使公子元的即位显得更加合理(《左传》昭公7. 15,页1297—1298)。鲁桓公给最小的儿子取名为“季友”或“友”,依据的是占卜的吉兆和手掌的纹路。紧接着季友将巩固鲁国公室的预言,《左传》交代了他何以能够继承僖公之位(《左传》闵公2. 3—4,页262—264)。为了使季氏在鲁国权势日盛显得更为合理,《左传》在解释季友的后人如何以及为何要驱逐鲁昭公时,刻意补叙了一位能预言未来的史官的话,当中再次提到“季友”的名字和占卜的吉兆(《左传》昭公32. 4,页1519—1520)。楚令尹子文宗族覆灭时,《左传》提醒我们子文的名字是“榖于菟”,这在楚国的方言里是“乳于虎”的意思。子文作为一个被遗弃在郊野的私生子,却因老虎的哺育而存活下来。《左传》提醒我们子文的命运无法预料且又与众不同。这种命运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其他宗室都被翦除的时候,唯有其孙能够延续祖业(《左传》宣公4. 3,页682—684)。《左传》在阐述晋国公室内部持久而血腥的权力斗争时,便曾经利用错误的命名来展开叙事。晋穆公为长子取名“仇”(意谓仇敌),因为他出生在晋国刚战败的时候。穆公为次子取名“成师”(意谓建立军队),因为他于晋国战胜之时降生(“仇”也有匹配之义,暗示仇和成师同时拥有统治的权力)。晋大夫师服即曾解释道:“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他认为正确的命名反映了义理、礼仪和有效的治理,由此他准确地预言了以后的争夺和灾害(《左传》桓公2. 5,页91—95)。[16]

这些命名的故事展示了《左传》如何在编年的框架下把预兆及其应验的过程联系起来。这连接的过程往往会使权力重组显得更合理。但选用编年的体例还会带来第二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叙事中插入乍看无关痛痒的预言,隔了很长时间,这些预言才得以实现。这种做法显示了人们很难掌握预兆的意义,也无法控制历史的发展方向。譬如,即使晋献公已经吞并了虞和虢,大大扩张了晋国的领土,并带领晋国踏上称霸之途,但他还是无情地铲除其他宗族的旁系,以确保嫡系的绝对地位。当晋献公把土地和爵位赏赐给他的将领赵夙和毕万时,卜偃曾预言“毕万之后必大”(《左传》闵公1. 6,页258—260)。结果,赵和魏(毕万后人用的姓)是三家分晋中的两宗。[17]《左传》在晋襄公庆祝晋国的强盛时,暗示了这个未来的转向。这使读者不得不注意到在这个变幻的时代中,相互抗衡的力量正无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

同样地,正当齐桓公将要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时,陈完从混乱的陈国逃离出来,向齐桓公寻求保护。这时《左传》向我们交代了占卜的结果,我们从中得知陈氏在齐国前途无量(《左传》庄公22. 1,页220—224)。陈完是谦厚礼让的典范,但近二百年后,他的子孙却取代了姜氏家族(桓公的后裔)成为齐国的统治者。这次僭位以陈恒弒杀齐简公而告终(《左传》哀公14. 5,页1689)。无论晋国还是齐国,《左传》都在交代它们称霸的过程中,嵌入了未来衰败和覆灭的征兆。这也就同时表现出兴盛与衰亡、巩固势力与分崩离析的意味(下一章将更详细地论述关于陈完和毕万的预言,探讨预言的逻辑关系)。这种并置的处理并非有意反讽,反过来很可能与它取材于不同的文献有关。尽管如此,这种开头即隐含终结意味的笔法,以至让读者看出各种互不协调的叙述并存互动的技法,都影响到后来的史籍和历史小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