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指居住生活在村庄或远离城市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的聚集地。本书“农村公益文化设施”中的“农村”主要是从这个意义上展开的。农村文化是以农村群众为主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创造、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农村文化是建立在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反映农村群众心理、信念、情感、伦理道德、价值标准、文娱活动、体育运动、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是农村群众智慧的结晶和情感的寄托。农村文化是农村群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及其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生活方式、求知方式、思维模式、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等深层次心理结构的具体体现,它表达了农村群众的心灵世界以及文明开化程度。
1.农村文化以农业为基本的经济基础
农村文化主要来源于农耕文化,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主要围绕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活等经济活动展开。在现代社会,农村群众的经济活动远远超出了农业社会的农业经济活动,有些农村的经济活动既包括第一产业,也包括第二、第三产业。农村文化是对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反映。在农业社会,农村居民以家庭为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容易形成强烈的群体内休戚与共的意识,建立起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亲属制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在现代社会,农村居民不再完全以家庭为最重要的社会单位,有些地方的农村活动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生产方式,尽管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农村居民因自然环境等生存基础的特殊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人文环境相对自然、一体化比较高的农村文化。
2.农村文化集中反映了农村群众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www.xing528.com)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农村社会关系的纽带,也是农村文化较为集中反映的领域。尽管现代社会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但农村社会结构仍然明显地存在着以血缘关系、家族群体和地缘关系为主的结构形式,与这种农村社会结构相对应的农村文化,带有明显的族群或区位印迹。农村群落就是以家庭之间、家族之内,或村内交往为特征的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关系网络。这种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具有直接性、首属性和紧密性,它涉及的范围有生产、生活、家庭关系等一切可能的方面。[22]
3.农村文化主要以人际交往为主要传播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的传播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农村社会,相当一部分“60后”农村群众,基本上不再局限于传统农村的人际交流方式,至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村群众之间相互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是年龄小的农村群众,越是接近城市文化传播的方式,只是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传递方式的多样性有所差异而已。比如,农村文化传播中借助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实物性载体传递相对不足。当然,在落后地区的农村,年龄较大的农村群众之间还是保留着或者习惯于传统的人际交往的文化传播方式,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递更多地依靠面对面的传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