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安检正值跨入安检2.0时代,“安检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恰逢其时,通过搭建分类模型解决资源配置优化问题,由“人工+系统”模式向“系统+人工”模式转变,塑造全流程信息化解决内部管控问题,形成与旅客和其他单位的信息交互和服务,构建协同安全体系。
12.5.3.1 系统定位
在系统定位方面,浦东机场安检管理信息系统与现有的安检信息系统、分层管理系统之间,存在关联性,也有明显的定位区别,见表12-1。
表12-1 安检信息系统定位区别对照
12.5.3.2 建设要点
1)平台长期发展
浦东机场安检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平台,从业务信息化平台的一般发展规律看,根据短期-长期目标维度,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平台成熟度),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建设目标,阶段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先后依赖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这些发展阶段之间可能存在部分重叠,比如本次建设的浦东机场安检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是建设第一、第二阶段的让数据沉淀和让数据说话两个目标,在此基础兼顾了部分数据优化流程、数据服务、机场和旅客的互联协同方面的内容。安检管理信息系统长期发展目标如图12-11所示。
图12-11 安检管理信息系统长期发展目标
2)旅客大数据建设
浦东机场安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重点之一,是旅客大数据的建设。大数据的核心是数据价值、数据流动、数据应用,也就是如何从海量多维异构数据中,挖掘能够对业务起支撑作用的数据价值;如何让这些数据流动起来,取得更大的价值;如何在数据被越来越多的场景应用后,保持应用和用户体验的一致性和规范化。
(1)数据价值——旅客数字肖像模型。在民航局差异化和诚信安检要求的大背景下,机场安检需要针对旅客信息进行数据建模,它相当于一个旅客在机场的电子档案,用数据把旅客的安检安全相关的特征构建成数字模型,让机场“认识”旅客,这个数据模型就是旅客数字肖像。
模型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唯一标志,也就是这个旅客是谁;②描述性数据,也就是旅客的出行和安检历史;③分类评价体系,就是机场根据客观数据对旅客的安检诚信评价。再结合其他非结构化数据,比如人脸照片、过检视频等,整合在一个数据档案里,形成旅客数字肖像。
(2)数据流动——安检数据共享。在民航局“诚信安检”要求下,各大型机场之间需要建立安检数据共享机制,这样各机场才能给旅客提供相对一致的安检管理和服务标准。因此浦东机场安检管理信息系统的安检数据共享子系统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www.xing528.com)
目前虹桥机场已经建立了旅客数字肖像模型,截至2018年年底积累超过700万旅客模型数据。因此浦东机场与虹桥机场旅客数据的互联互通是具备数据条件的。
在具体建设中,安检数据共享需要考虑的重点就是旅客数字肖像模型的兼容性。考虑两个因素:
①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旅客大数据的机场很少,建设完整旅客数据模型的机场更屈指可数,且没有标准。其中虹桥机场的旅客数字肖像模型在国内相对领先,得到了民航局的认可,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模板。
②旅客在上海两场的安检体验和服务标准保持一致,这是合理的需求。
因此,浦东机场旅客数字肖像模型,需要与虹桥机场旅客数字肖像模型充分兼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构建上海两场统一的旅客数据模型标准。这是旅客诚信安检在上海机场推广的重要前提,建立成功互联模式后,可以进一步在全国其他机场推广。
(3)数据应用——安检数据服务。浦东机场的旅客数字肖像模型建立后,将通过各种形式转化成数据产品(比如旅客预约安检资质、安检诚信评级等)和应用服务(比如差异化安检、预约安检服务、安检预申报和安检诚信通等)。随着与越来越多的外部服务商(航空公司、商旅平台等)对接这些应用服务,用户受众面越来越广,就必须考虑对这些产品和应用服务的统一规范性管理,比如服务产品的解释权、产品界面规范、数据标准和配套管理流程等。
数据应用是旅客大数据建设的外部表达形式,是与外部服务商和公众的接触点,构建了一种服务品牌的形象。数据应用规范性和服务产品策划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而又恰恰是极其重要的,需要在建设中进行专题推进。
12.5.3.3 实施方法
智慧型安检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公司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并要求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通力协作。
1)聚焦主体
面向机场内的关键角色梳理关键需求,通过信息化提升机场的安全服务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客户体验环境以提升吸引力。兼顾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
2)柔性整合
整合需求,统一规划,对业务系统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实现业务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和交换,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3)超前规划
信息化规划需要在资金和能力范围内,在功能设计、技术选择、设备选用等方面做到适度超前。同时,制定统一的系统规范和接口标准,满足功能扩展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