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靖边县计划体制的改革逐步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导向性,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商贸流通企业经营承包引入“两权分离”[5]机制,供销系统、外贸系统、食品公司、百货公司、粮食物资等企业实行“两权分离”,1998年至2002年,全县商贸领域全面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以产权置换为突破口,抓大放小,积极推进战略性改组,所有企业均推向市场,以市场调节为主,全县国有企业改制率达到90%,规范率达到95%。经济秩序整顿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全面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
2003年至2006年,全县以改善投资环境为立足点,积极构筑开放开发新格局。按照“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并举的开发模式,制定更加灵活的招商引资政策,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鼓励外商参与企业重组、投资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在政府层面上,重点改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建立政府、市场、企业良性互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整治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乱罚款现象,维护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2003年,全县新发展工商户300户、私营企业30家,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已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务发展成为时尚。2006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50%以上,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2009年,靖边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外来企业和投资者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全面激活内外投资热情。以引进深圳陕北商会在靖边建设深圳园区为重点,引领发展服装、电子产品、创意产业等,拉动投资和发展。以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增加就业为目标,发展各类物流、配送、代购、代销等现代商贸流通业。在村镇商贸领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及农村超市建设,加大“家电下乡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支持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发展,稳定扩大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节假日和群众的新需求,培育休闲、娱乐、保健等新的消费热点。4月23日,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和省市文件精神及有关规定,中共靖边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设置奖励、扶持企业、引导产业发展。《意见》规定:扶持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自创品牌,每注册一件商标奖励500元;凡创榆林市知名商标成功的,奖励1万元;凡创陕西省著名商标成功的,奖励10万元;凡创全国驰名商标成功的,奖励100万元。同时,实行非公有制企业星级挂牌管理制度,对达到“六星级”以上并符合相关税利标准的实行奖励1万—10万元(最高十星级奖励1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4亿元,比上年增长8.2%。(www.xing528.com)
2010年,靖边县以优化投资环境为手段,扩大招商引资,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关中至天水经济圈,承接先进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从西部区域发展的角度宏观分析把握靖边的引资优势,自觉将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发达地区相互协调,从而推动靖边顺利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全县以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为抓手,全面启动靖边商贸物流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引导工商企业逐步将生产制造和商贸领域(外地原料采购、运输、仓储)、产品流通领域(加工、整理、配送)等业务有效分离出来,进行整合和重组,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实行专业化经营,促进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加快租赁、礼仪服务、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鼓励知识密集度高的评估、咨询等新兴中介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活跃有序的中介服务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2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
2011年,靖边县实施了东坑镇农贸市场项目、红墩界镇农产品流通网络项目和五鑫商贸商品配送中心项目;编制了《靖边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保姆式”和“定期回访”等工作机制为投资商营造优质的投资环境;组织商企参加“西洽会”“煤博会”“杨凌农高会”等大型招商引资会展,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6个,引资到位资金总计89.5亿元。在东坑镇四十里铺建成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在全县22个乡镇(场)建成供销系统农资连锁店、加盟店、配送网点48个,农资配送中心在全县建制村的覆盖率达到22%。2011年全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