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曾经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50]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认识和处理个人、社会、自然关系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和价值追求的总和,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独具特色的知行智慧。“道”是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集中和突出的表现形式,“求道”自古以来就构成中国人的价值信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儒家认为“道”是“天道”和“人道”、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价值目标和实践路径的统一。道家认为“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和起点,是一切存在的终极依据,又是人生追求的价值目标,“求道”就是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运动过程。“求道”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辩证关系、“道法自然”的运行过程,“止于至善”的执着精神以及“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百姓认识和处理个人、社会、自然等不同层面关系的思想基础,蕴含了深刻的基本价值判断准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法自然”奠定了人们遵循宇宙万物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基本价值认同基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礼记·大学》)“止于至善”强调适度停止以启迪智慧、走向完善,体现了一种“发展起来之后”人们更要具有的能给以心灵慰藉的基本价值追求意愿。(www.xing528.com)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被描述为“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天下大同”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总之,“求道”具有从人性出发而强化人“性善”和“向善”的一面,既有对理想状态的人格与社会的执着追求,又有洒脱有度的实践旨趣,是普通百姓安身立命的心灵寄托。可以说,正是中华民族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止于至善”“天下大同”等的不懈追求,才有5000多年历史和文化的绵延不绝,也才使中国道路心有所归、行有所向、意有所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