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实生物”蕴含同心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价值内核。在中华文明史上,古代圣贤们将宇宙万物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比如,孔子从治国理政视角突出“和”的优势,提出“和合天下”思想,认为“和”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康的理想状态;孟子从共同体视域突出“人和”的作用,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人和”是奋力追求的境界,能够克敌制胜;荀子从处理社会关系角度彰显“和”的意蕴,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认为“和”是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关系融洽的目标,只有彼此和谐相处才能达成共识。
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思想和行动,能够最大限度求同存异、化异为同,凝聚成团结协作的磅礴伟力,凸显了“和合”的精神属性。老子从符合规律的角度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人不能为所欲为,要“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保护自然”,依据天道、地道建立人道,形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状态,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庄子从“顺乎自然”的角度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认为人与天地是同生同在的整体,天、地、人三者应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进而实现和谐共生。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构想,强调合规律自然属性,启发中华民族规矩意识、自觉意识和行动意识。墨子从构建“尚同”社会角度提出“兼爱”“非攻”思想,认为国与国相交、人与人相处,都应该用“兼相爱、交相利”的德行尺度来衡量,社会成员要按分工各尽所能。墨家“兼爱”“非攻”的道德主张,体现了中华民族广博有爱的胸襟与和平交往的愿景,影响了中华民族处理问题的原则方向,推动形成相互宽容谅解、团结互助的和谐社会。
“和实生物”始终蕴涵着战胜困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凝聚思想共识,进一步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清晰擘画“强起来”的行进路线。(www.xing528.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解决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为“和实生物”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努力践行“美丽中国”“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充分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绿色政绩观”、环保督察制度等规范作用,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