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创新是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创新,也是产业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销售模式渠道的扁平化大大降低了销售终端环节的成本。通过互联网经济,产品创业企业可以募集项目资金。当下,产品设计的创新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具体的项目,而是由新模式带动的设计观念的一次巨大改变。
(一)时代的机遇
2015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一周内三次提到,“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让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让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接创新需求,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企业飞向新高度”。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波动的低潮期,虽然奥巴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但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依然是复苏乏力。在中国则体现为,一方面世界市场对中国生产的产品需求增长乏力,致使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现象,致使生产力过剩;另一方面,国内低端消费品购买需求持续降低,国人通过不同形式大量从国外市场购买日用消费品,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我国居民以海外代购、出国购物等不同形式,在境外购物消费约1万亿人民币。这样的时代背景为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是工业产能过剩使得小批量的产品生产成为可能。二是3D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前期的模型加工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减少了设计研发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三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为创新创业的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条件。四是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大大降低了销售终端环节的成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产品设计为先导的创新创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北京、上海、深圳大量破土萌发。这些企业一方面和政府的市政建设项目合作,例如在宁波掀起的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开始设计自己独立品牌的低成本运营产品。由于企业影响力的上升,国内很多小微企业纷纷找到设计公司进行合作,对自己的产品理念进行重新定位,对产品的外观进行重新设计,对产品的包装进行改良以符合年轻化网络消费者的审美观。借助淘宝网、京东商城这样的互联网商业平台,产品设计帮助小微创业企业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二)产品设计模式的创新
当今,产品设计领域的创新不是单纯的材料和设计理念的创新,而是一次产业模式的创新。历史上,从德国的包豪斯到美国的雷蒙德,罗维工业设计的设计方式一直遵循着建筑设计本身单一环节的方式在运行着,甚至由于早期从事产品设计的设计师同时也是建筑设计师,所以产品设计的商业运营模式也照搬了建筑设计行业的模式。建筑设计运营的模式:1.建筑商(房地产商)提出设计要求;2.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并且绘制图纸;3.建设施工单位施工;4.建筑商(房地产商)出售房屋产品。建筑设计行业为了规范设计行业标准,保证设计的安全与质量,引入了建筑设计师注册制,这极大地提高了设计人员的起点和行业入门的门槛,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建筑设计师的利益。相比之下,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行业没有这种行业上的制度保证,但是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依然按照建筑设计的运行模式进行。
第一阶段,工业企业遇到销售难题的时候,委托产品设计公司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升级,期待通过外观设计上的变化促进产品的销售,这种升级绝对不是建立在生产工艺的提升、产品完全替换的基础上的,而是微观层次的改良变化。由于理念和设计要求上的分歧,所以工业企业与产品设计公司的合作总是充满了矛盾和分歧。
第二阶段,随着国内家电生产企业的异军突起,一批以美的电器、格力电器为代表的家电企业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部门,完善自己的产品。产品设计创意是产品的核心,如果一个好的产品没有好的创意是没有市场的。实现产品的功能是我国家电企业在生产产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在与国际同类产品的竞争中,产品的外观设计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追赶世界当下的主要流行趋势,因此在中国真正突出原创设计的企业并不多。
第三阶段,产品设计与研发的新模式。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公司摆脱了对产品工厂订单的依赖,转而自己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和独立销售渠道的产品。这种小微企业的创新模式已经在产品设计领域出现并且有流行的趋势。产品设计公司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负责,通过互联网金融融资,完成产品的原始投资。目前这种产品设计的创业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热情。
“crowdfunding”在中国翻译成“众筹”。这种新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模式概念起源于美国,美国的一些艺术家希望通过互联网得到人们的资金支持,以实现自己的艺术构想,后来逐渐演变为创业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在中国,“众筹”一般都使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吸引消费者参与的原因,一方面是产品的创新性和个性化消费选择;另一方面则是相对低廉的价格。这种通过互联网先向消费者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在今天广为流行。但在这一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也逐渐意识到了一些风险,如最终产品的不可控性。
(三)产品设计的创新方法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产品设计领域经历了许多种设计思潮和设计探索,设计潮流的变化虽然几经更迭,但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设计思想:
1.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思想(www.xing528.com)
这种设计思想以提高产品的功能和生产的机械效率为主要目标。这种思想来源于技术决定论:试图通过技术发展达到各种目的,用高技术的发展解决功能上的需求。工业革命以后,以机械生产为代表的应用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产品标准化生产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业产品的质量。产品功能也日益完善和丰富,如真空保温技术1970年末发明于日本,是器皿生产在保温技术上的一次创新。该技术利用真空绝热原理,在生产时获得保温杯内外双层杯壁中的真空,以此来阻断器皿的热传递,从而达到能够长时间保持容器内温度的目的。工艺质量上乘的真空保温杯可以维持保温效果达到9~10小时。这类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极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也在不断完善这样的技术。
2.以艺术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1850年左右,重视产品中的造型与消费者审美的设计思想逐渐开始形成,设计师将产品设计的视觉效果作为创作的重要考虑因素,更加注重设计师设计艺术语言的表达,强调产品的审美观念。1980年左右,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开始引入“工业设计”这一学科门类。这种设计思想对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美术院校的产品设计都是与这种设计思想一脉相承的,强调设计审美与设计艺术。当代产品设计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与产品的审美功能完美结合的产物。艺术品一样的产品设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和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追求产品的艺术审美与产品的个性化。例如,苹果手机除了功能上的创新外,产品的使用界面交互设计和产品的造型设计也是苹果手机的创新之处。苹果手机的创始人乔布斯十分注重产品的艺术性。
3.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通过“有计划地废止”,企业不断地推出新的款式和有计划的产品升级。这是目前消费品生产企业,特别是汽车生产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设计产品的经济策略。汽车生产厂家为了促进汽车的销售,不断缩短汽车推出新款设计的时间,在重大改款设计之间还有设计调整的小改款车型推出,这些汽车外观的改变使得汽车生产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外观设计师的工作。但是,近些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这种“有计划地废止”设计越来越显现出它的负面影响,即在没有技术改革功能突破的汽车企业中,频繁推出外观升级换代,对拉动汽车的销量的作用却越来越小。人们越来越慎重选择那些频繁升级换代的汽车品牌。同时,在汽车企业即将推出新的车型前夕,老款汽车会出现严重的滞销现象,人们会等待新款车型的推出,这逼迫汽车经销商不得不降级销售老款汽车,这也会影响到汽车厂家的利益。对于创新创业企业来说,不断升级自己产品的质量和设计外观是提高产品销量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没有技术上和功能上的具体突破,则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和销量。
4.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这种设计思想以人的需求为目的,一方面强调设计在社会中的责任,关心一些特殊的设计领域,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的需要;另一方面,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人机关系,强调设计的“可用性”。创新企业的设计应该将产品设计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使人更方便使用,使老年人使用更便捷,使儿童使用更安全。尤其是一些通用产品,比如保温杯,上海face design公司设计生产的保温杯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老年人经常携带常用药的需求,于是设计师就将药盒与保温杯结合起来,并且在杯盖处设计有方便切割药片的装置,这也许只是国内设计企业的一次尝试性设计,体现了设计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使用者的人文主义关怀。
(四)产品设计创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很大一个制约因素就是研发成本投入有限,我国设计企业的创新创业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科技含量比较低的生活日用品的创新上,简而言之,主要是形态的创新,而不是功能和科技的创新,外观专利多,而发明专利少。这跟小微企业的科研力量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2.中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很多的科技成果无法真正转化为生产成果和生产力。高校的科研力量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动力,如何真正利用好、整合好中国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是未来创新创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够,应进一步完善对小微创新创业企业的金融服务,降低资金信贷的门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产品设计的创新创业热潮中,我们一方面要给予其全社会的支持与鼓励;另一方面也要看清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产品设计企业可能遇到的机遇与风险。当今的产品设计是全产业链的设计,可以说,产品设计已经涵盖了更多的设计内涵与设计外延,不仅仅包括设计本身。一个看似好的设计,如果脱离时代的环境和时代的市场需求,可能从设计一开始就注定了产品市场运营的失败。产品设计企业的创新创业成功的制约因素有很多,前期包括了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的功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中期包括产品生产工厂的生产工艺,技术人员对设计师设计作品的理解和还原程度,产品的质量检验;后期包括消费者的消费价格弹性,产品的营销模式,产品的售后服务,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品牌形象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