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意识是创业者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创业者源于自己的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对所见、所闻、所知、所了解的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通过判断、推理等对已有的感性材料经过大脑加工从而形成创业设想,是创业者内在的强烈需要和创业行为的力量源泉。创业意识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责任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随之逐年下降。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大学毕业生达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了22万人。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自主创业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据国内某大型网上招聘平台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从2014年的3.2%上升到6.3%,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去年几乎翻番。
为顺应这种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蓬勃发展。我国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开展。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社部在2015年5月26日召开的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总结了有关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九个具体措施:营造宽松便捷的创业准入环境;培育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创新创业融资的渠道;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完善就业创业服务。
国内最早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是清华大学。1998年,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计划大赛在清华举行,同时MBA新增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成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端。2002年4月,教育部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确定了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分别是北航、清华、人大、黑大、南京财经、上交、西安交大、武大及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开始具有普及化的趋势,全国各地的大学都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在不断的摸索中找寻一条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途径。此外,许多省市在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区、大学生自主创业园区等,与企业联合建成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吸引有热情、有想法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高校课程也进行了相关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重心已经从第一课堂逐渐向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转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不再停留于书面知识的灌输,而逐渐走向了实践。总体来说,我国学者对创业教育类问题已经越来越重视,研究内容也在不断细化,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研究成果越来越深刻,这对研究者和对创业有兴趣的大学生都有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创业类问题的研究,仍缺乏整体的系统的研究。(www.xing528.com)
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应努力将文化素养教育与创业教育实践相结合,健全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机制,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