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创新创业基础教程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创新创业基础教程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顾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作为对大会的积极回应,同时也为更好地引进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竞赛促使大学生创业热情日益高涨,助推了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至此,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开始正式进入政府的视野,创业教育也迎来了多元化发展的崭新阶段。从国内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共青团中央在推动创业教育在国内高校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创新创业基础教程

回顾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期:基于创业实践的照搬模仿(1998—2002年)

被誉为“创业学之父”的美国百森商学院杰弗里·蒂蒙斯教授曾引用过一位西方哲学家的话——“那些让世界震惊的人们成功的秘密,就是他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能的,这种精神就是创业精神的本质”。创业一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内驱动力之一,它直接催生了创业教育的诞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演变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从1947年哈佛大学教授率先开创创业教育课程,到1968年百森商学院第一个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方向,再到90年代美国高校开始培养创业学方向的博士,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创业教育学科和教学研究体系。当前,创业学已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已经在1600多所高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共有277个捐赠教授席位,44种相关创业学术期刊以及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会上发表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和《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这两个文件均强调,要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以此积极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作为对大会的积极回应,同时也为更好地引进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了“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是我国政府文件中首次出现“创业教育”的概念。基于此,国内的一些著名高校大胆引进并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创业活动的交流。1998年5月,清华大学学生借鉴美国大学流行的商业计划竞赛,举办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该大赛逐渐演变成为一项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全国高校参与的,在青年学生中极具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竞赛促使大学生创业热情日益高涨,助推了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也对创业教育的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并给予试点院校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至此,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开始正式进入政府的视野,创业教育也迎来了多元化发展的崭新阶段。

总体而言,作为萌芽期的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远不够系统和深入,尚处于模仿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阶段。创业教育还仅仅停留在与国外高校交流比较频繁的少数著名高校,对于全国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创业教育的概念与内涵都还相当模糊。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尚不明确,系统性地开展创业实践更是无从谈起。

(二)探索期:基于创业课程的引进与改革(2002—2008年)

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达到212万,比2002年净增67万人,增幅达到46.2%。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从2006年开始,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更是持续走低,出现了“知识失业现象”。很多大学生不得不为谋求到一个工作岗位自降身价。社会上出现了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本科生与大中专生争抢饭碗的现象,大学生放弃专业特长参与就业竞争的现象日益普遍,甚至出现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现象。

社会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大学生就业群体基数的迅猛增加,造成了很多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社会问题。高校就业部门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加大了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同时也开设了若干创业培训课程,指导学生毕业后创业。基于严峻的就业难现状,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将创业作为合理的职业生涯选择,共青团中央于2005年引进了KAB创业教育项目。

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共同推进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尝试,旨在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2006年,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黑龙江大学等6所高校成为全国首批KAB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在内容上着重普及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功能上强调对学生进行“企业家精神”教育。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之际,“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市场价值”,从而帮助他们适合就业市场需要并受到创业与创新思想的启蒙。

从国内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共青团中央在推动创业教育在国内高校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得到教育界的热烈反响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KAB创业教育项目的大力推广有直接的关系。从此,人们对创业教育的关注点悄悄发生了转变,“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无须再讨论的话题,探讨的内容逐渐转向“如何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通过KAB创业教育项目的启蒙,人们理清了对创业教育的基本认识,对一些基础性问题逐渐取得共识。(www.xing528.com)

KAB创业教育项目在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中有开拓之功,但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内容比较简单,过于强调传统加工制造行业创立新的企业,对大学生更可能去从事的电子商务等创业类型则较少涉及等。

(三)拓展期:基于人才培养的创业模式探索(2008—2010年)

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探索,逐渐从关注大学生创业实践转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08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在全国设立了30家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这是继2002年确立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后的又一轮大规模的试点改革。区别于以往,这轮改革有着新的内容与特点:首先明确提出要探索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各创新实验区能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点与办学实际,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其次是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共设立了来自15个省市的30所高校。其中既有已经在创业教育改革方面先行一步的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也有对创业教育大胆投入并已取得一定成效的中山大学温州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高校。这一批高校,特别是有一定数量的地方高校能被列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对在全国高校布局中占绝大部分的地方高校来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宣传鼓舞的效应,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0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发展创业型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之一,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种推动力的实现有赖于创业人才作为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面对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求,201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该教指委致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把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鼓励高校从学校类型、层次、特点和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但是在政府推动、高校实践探索不断推进的同时,这一时期的创业教育的成效并不十分突出。根据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的比例,创业成功的例子更是少数,即使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浙江省,毕业生自主创业也不到4%,创业教育的成效并不明显。

这一时期,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仅使一小部分学生受益,并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全国各地举办了不计其数的创业计划大赛,虽然起到一定的宣传鼓动的作用,但是创业计划书能够“落地”的寥寥无几,真正受益的仅仅局限于少数学生,有较强的精英色彩。各高校虽然也涌现出了一批大学生创业明星,但定位于培养少数创业明星的创业教育理念和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缓兵之计的功利化创业教育选择,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探索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希望能够摸索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新路径,扩大创业教育的学生受益面。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质上是培养学生创业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胜任能力,它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传统教育的弊端制约着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四)成熟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突破(2010年至今)

201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首次将创新的概念融入创业教育中,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业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只有那些具有创新内涵的创业活动才是可持续的,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创业教育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012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更加明确地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等具体要求,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改革方向之一,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

2012年8月,教育部颁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该文件对进一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教学基本要求》指出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提供有力的教学保障,确保取得实效。《教学基本要求》首次系统提出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鼓励高等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的“创业基础”必修课,同时还颁发了标准化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并将出版统一的校本教材,这些都将有力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引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朝着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教学基本要求》的颁发,其意义不仅仅是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具体要求,更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只针对少数有创业潜质学生的技能性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其宗旨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创业教育理念的新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