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春,津南工委负责人邸玉栋和吴耀南,来到大堤东村,与沧县(东南)县委书记刘子芳研究开展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率先建起大堤东抗日救国一分会,刘子芳兼任一分会会长。7月10日下午,李连家村第三高小校长周砚波、孙庄村医生吕默翰、盐山县北街(今千童镇)旧军人崔吉章、在天津当过警长的李子英以及杨铮侯等,应马振华、邢仁甫、傅炳翰之邀在旧县镇北街小学开会,酝酿建立抗日救亡组织。商定:以参加会议的8人为发起人,建立民众抗日救亡团体,由邢仁甫、崔吉章、李子英等负责筹建抗日武装,尽快确定组织名称、纲领及任务。14日下午,在李连家村学校召开筹建会,除8位发起人外,堤东党组织负责人刘子芳、涨沙村王昭明、王帽圈村王立朝共50余人参加。与会人员经过讨论决定,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组织武装,抗日救国,保卫家乡。为扩大影响,抗日救亡组织的名称定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抗日武装组织的名称定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会议推选周砚波为救国会会长兼政治委员、邢仁甫任军事委员、王俊峰任除奸部长、傅炳翰任救国会秘书长。救国会还在基层设立6个分会,其中大堤东为第六分会,由刘子芳负责。会议决定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领导成员,崔吉章任总指挥,周砚波兼任政治部主任,杨铮侯任参谋长。为了体现党的领导,会议强调救国军总指挥要接受救国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统管。15日是旧县镇大集,附近村庄的近千名群众聚集在旧县北街广场,参加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成立大会。会上,周砚波宣读救国会的宣言,宣布救国军的军纪,宣布救国会、救国军领导人名单,号召全体民众同仇敌忾,抗战到底。李天民在会上宣布暂供救国会、救国军小米3万斤,南部各村未交齐田赋,可由救国会征收,用作经费或军饷。救国会和救国军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各地抗日团体纷纷加入救国会,使其规模日益扩大。各分会在做好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开展筹集枪支募捐资金活动,组建抗日武装,充实救国军。9月,刘子芳带领盐帮队以及大堤东附近村庄的党员骨干60余人,编入救国军第一大队,成为这支队伍中最可靠的力量。
1938年冬,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萧华,提出建立冀鲁辖区回族抗日群众团体,指示纵队政治部主任符竹庭负责。于是先把民运干部冯景恩(无棣五营人)找来,了解边区回族分布情况,由冯景恩提名、符竹庭召集。刘子芳、王连芳、杨振广、李玉池、韩凤仪、杨寿荣、杨德然、刘喜三、王俊峰等10名回族干部为发起人,由符竹庭、姜思义主持会议,宣布成立“冀鲁边区回教抗日救国总会”,发表《告全体回教书》。号召回族群众坚决抗日,打败日本侵略者。明确指出:抗日救国,是回族人民的唯一出路。
会后,总会主任冯景恩带着《告全体回教书》,到回族村庄组织群众、阿訇、乡老、海里凡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宣传冀鲁边区回教抗日救国总会的宗旨和主张,先后走遍孟村、沧县、南皮、盐山、庆云、无棣、乐陵、阳信、宁津等地的42个回族村镇。当他深入国民党控制的无棣三区回族村庄活动时,被顽军张子良部逮捕,还在萌芽状态的“冀鲁边区回教抗日救国总会”随之解体。
1940年6月,冀中区回民抗战建国会派两名中共党员丁溪野(黄骅丁村人)、曹奎(东光县连镇人),向各级领导干部和战士介绍冀中成立“回民抗战建国会”和“冀中回民支队”的情况,建议冀鲁边区也成立回族抗日群众团体和抗日武装队伍。7月20日,冀鲁边区党委和军区,根据沧县县长丁润生与津南支队六大队大队长刘震寰的建议,批准在宁津县魏家庵村成立“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任命王连芳为总会主任兼组织部长,总会武装部长刘震寰兼任敌工部长,宣传部长为丁溪野,宗教事务部长为曹奎,青年部长为李玉池,生活改善部长为刘喜三,秘书长为刘树仁。总会下设四个分会:一分会主任为张英达,管辖沧县、南皮、东光、吴桥、宁津等地;二分会主任为丁溪野(兼),管辖青县、新海、青城区域;三分会主任为刘愚农,管辖盐山、乐陵、无棣、庆云、阳信等地;四分会主任为李玉池,管辖德平、齐河、陵县、临邑、商河县等区域。总会宣传部下设回民抗日出版社、《正道周报》社、天方剧团,宣传部副部长韩道仁任社长、韩子鹏任副社长兼天方剧团团长。总会敌工部下设“伊兴情报秘密交通联络总站”,下辖8个情报交通分站。总会以石桥、堤东一带为根据地,长期隐蔽活动。各回族村和清真寺都成为救国会的基层单位。上下形成体系,纷纷建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这些群众抗日团体,成为抗日游击战争的坚强后盾。之后,抗日武装队伍也纷纷建立。
沧县第五区区中队 1938年春建立,大北赵河村刘震寰任区中队指导员。张厚智、田翠如任正、副区中队长,以原分散隐蔽的红军铁道游击队30名战士为基础,以回族战士为主体、中共党员为骨干,发展壮大70人。后升级扩建为沧县游击总队第二大队,又改编为津南支队第六大队,兵力200多人。(www.xing528.com)
沧县抗日民主政府武装部、县大队 1938年11月建立,张凤亭任武装部长、县大队副大队长,县长曹培刚兼任县大队长。
沧县第一区区中队 1938年春建立,冯寿章任区中队长,孙占俊任指导员,兵力100人。
沧县抗日支队 1939年秋,在堡垒村王庄子建立,王庄子200名农民青壮年报名参军,组成两个连队,村党支部书记冯宗凯父子4人参军参战,中心村村长于清潭父女2人参战,女儿在战场牺牲。200户人家,军、烈属就占了170户。
沧县二区抗日区中队 1939年秋建立,中队长王松林,指导员孙占俊,兵力60人,经常活动于石桥、杨村一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