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8月,完成了泊镇第九师范党支部的建立后,刘格平回到自己的家乡大堤东村,介绍团工委刘子芳、王俊峰、刘景泉由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并成立党支部,书记为刘子芳,王俊峰为宣传委员,刘景泉为组织委员。他还在邻村北小庄(今正道村)建立了党小组,小组长为韩凤奎,归大堤东党支部领导。大堤东党支部成立后,支部成员深入群众,物色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回族青年张凤亭、张凤臣、刘海林、刘连元、刘盛粤,汉族青年张老四、张保堂、刘世恩、马田等相继入党。党组织在大堤东村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中共大堤东支部的建会,不仅标志着共产党在津南回族聚居地区已经扎根发芽,还是回族中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建立农村党支部闪光的一页。
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随即挥师福建等地,取得节节胜利,北方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对革命的信心大增,发展党组织的难度降低,在这个背景下,刘格平与此前已经活动在津南地区的党团骨干如刘子芳、刘清廉等人取得联系,分头发展党员。他们发展的党员主要是三部分人员:
一是刘格平家及其他地主富农的佃户和长工。盐山县前阎村的张保堂,祖祖辈辈就在刘格平家当佃户,他入党后,曾担任过大堤东党支部的组织委员,后来还到盐山县城附近的东刘庄,以当长工做掩护,搜集敌人情报。
二是回到乡里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和旧军人。大堤东附近纸坊村有个叫柏凌云的,比刘格平大9岁,在皖系军阀马良部当过营长。他目睹军阀混战,国家危难,百姓遭殃,自己这个中农家庭也将破产的情况,不满现实社会,虽辞职回到家乡,但思想却十分苦闷。他常到大堤东拜访刘格平,刘格平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引导他舍小家而顾国家,使他的思想转变很快。刘格平介绍他入党,并介绍他进入民团任大队长,他们并肩作战,不仅对这支队伍加强军事训练,还及时宣传革命思想和共产党的主张。
三是刘格平、刘子芳的回民亲戚。丁庄子村丁芝兰和刘格平是亲戚,其妻经常到刘家做零活,刘格平有意和她接近,经过培养,发展她夫妇入党,并通过她在丁庄子建立了党支部。后来丁芝兰还拉起10多人的武装,在霸县一带杀富济贫,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但后来惨遭当地地主武装杀害。李成贵是刘子芳的内弟,此人在旧军队中当过兵,会使一手好枪,能百步穿杨。刘子芳介绍他入党。后来,李成贵为保卫中共津南特委领导人,在建立发展革命武装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1926年11月,鉴于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已成规模,经请示中共天津地委批准,刘格平组织成立了由刘格平、刘子芳、邸玉森、刘清廉4人组成的中共津南特委筹备委员会,为推动津南地区党的斗争和发展进一步奠定了组织基础。
12月初,他回到天津,按照党组织安排,担任军委工作。他和于方舟等到北京中共北方区委接受任务,党组织派遣他作为北方区和顺直省的军事代表,赴武汉国民政府联系在直隶响应北伐军的军事活动,完成使命后又回到津南,安排了临时特委的工作,津浦路以西由刘清廉负责,津浦路以东由邸玉森负责,刘子芳主要负责沧县东南一带的工作。同月,他经南京转乘轮船,到达武汉进行革命活动,并在武昌成立了回民协会。
1927年2月上旬,为了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他在武汉经和同志研究,决定找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面谈。此时,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到南昌,他便带着国民党左派王励斋、柏文蔚写的介绍信,乘轮船转火车来到南昌。在总司令部,蒋介石召见他谈了半个多小时,没什么结果,他便写信向党组织汇报了情况,然后,经上海返回天津。在天津汇报完工作,于3月初回津南,以中共津南特派员的身份,在刘子芳家中召开会议,建立了第一届中共津南特委。他任书记,刘清廉负责组织,邸玉森负责宣传,刘子芳负责军事。这是津南地下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同时,他根据党组织的分布情况,又建立了河间献县联合县委,书记刘清廉(兼);庆云盐山县委,书记邸玉森(兼);沧县县委,书记刘子芳(兼);杨马连工委,书记王俊峰;宁津城东工委,书记马全振。6月,刘格平调顺直临时省委做军事工作。杨天然(河南人)接任中共津南特委书记,由于情况不熟,口音不同,工作不便,月余即调走。随后,刘格平在津南各县又建立了一批党支部、党小组和联络站,在献县组织领导了“借粮吃大户”斗争,在阳信开展了改造绿林武装工作。
1927年初,刘格平和刘子芳创建的原大堤东党支部升级为“中国共产党堤东区委员会”,简称堤东区委,刘子芳、王俊峰、刘景泉三人分别担任区委书记兼军事委员、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大堤东又组建起新党支部,支部书记张老四、宣传委员刘海林、组织委员张保堂。在新的一年中又发展了刘文山、张春兰等10名党员,在中共津南特委的直接领导下,成为津南革命的战斗堡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