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初期,经刘子芳、刘景泉等倡导,大堤东村附近回族群众集资购枪,组成“盐帮手枪队”,保护贩盐群众。一次,盐帮队赶驴100多匹行进在北小庄(今正道村)千倾洼中,与30多名盐巡相遇。刘子芳指挥手枪队队员,将其击退。1926年秋,盐帮队在大堤东党支部领导下,负责大堤东区委的保卫工作。1937年,编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盐帮手枪队是地方农民武装的早期革命队伍,锤炼了许多革命志士,成为孟村地区党的骨干力量。刘子芳就是这个队伍的领袖人物。
刘子芳,字若瑞,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堤东村人。1896年出生于一个回族破落地主家庭。他和哥哥兄弟俩,都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家糊口。由于遭受到歧视和压迫,使他养成了“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倔强性格。为谋求政治出路,便离家出走,在东北军马良部当兵,后升任排长。他目睹军阀混战给黎民百姓造成的痛苦、国破山河碎、政治腐败等状况,非常愤懑。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前夕,他借葬父之机离队回家,混迹于长工和佃户之中,成了穷兄弟们的代言人和主心骨,遇事都找他拿主意。他倡导大、小堤东百十户回族群众组成毛驴盐帮队,集体行动,贩运私盐,以求生路。连续几次因遭盐巡袭击,没收了部分毛驴和盐,使一些人倾家荡产。为了对付盐巡,维持生活门路,他倡导大家集资购置枪支,组成盐帮手枪队。他把在南方给地主当护院的族兄刘景泉叫回来,担任毛驴盐帮队和盐帮手枪队队长。这时,盐帮队一出动,少时三四十头驴,多时一百几十头,真是浩浩荡荡。为避开大道关卡,他们夜行晓宿,穿行于青纱帐或红荆丛间。经过几次较量,官府盐巡骑兵不敢到漫洼小道上截盐帮。这样,盐帮队成员更加团结,胆子也更大了。为了生存,刘子芳对军阀、地主更加仇恨,势不两立,与扛活长工和佃户穷兄弟缔结了深情厚谊。后来在堂弟刘格平的帮助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于1922年11月底,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在他的推荐下,刘景泉和王俊峰也由刘格平介绍入了团。津南这块沉寂的平原大地,开始燃起革命火种。1923年2月春节期间,在他家,由刘格平主持成立了沧县大堤东村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他任书记,王俊峰任宣传委员、刘景泉任组织委员。这是津南地区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
团支部建立以后,各支部成员分头开展地下活动,发现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团员。春天,他在大堤东学校发展了刘文山等学生入团,建立了学校团小组。在农民和盐帮队青少年中,他和刘景泉培养发展刘赞林等10多人为团员,建起两个团小组。11月,建立了北小庄、韩石桥、杨石桥、王石桥、刘石桥、新县、挂甲林、王帽圈和盐山县张仁庄、纸坊及庆云县杨庄子等团支部和团小组,均隶属大堤东团支部领导。他把全部精力用于指导各地团组织建设,并经常通宵达旦书写传单标语,发到各个团组织,秘密散发张贴。盐帮队中的团员和积极分子,把传单一直散发到北抵青县、静海,南达德州、宁津、阳信,西到沧县、泊头、交河,东到渤海岸,方圆三百里区域。(www.xing528.com)
1926年1月,刘格平回到大堤东村,了解到团组织已经扩大,大堤东团支部已经领导着沧县、盐山、乐陵、庆云等县很多地方的团支部和团小组。为适应新的革命发展形势,刘格平提议,将大堤东团支部升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津南堤东工作委员会。他仍任书记,王俊峰、刘景泉、马田分别担任宣传、组织和青年委员。9月,刘格平介绍他和王俊峰、刘景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创建起中共沧县大堤东支部委员会,他任书记,王俊峰任宣传委员,刘景泉任组织委员。这是津南农村第一个共产党支部。
1927年2月初,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沧县堤东区委员会,他任书记兼军事委员,刘盛萼任宣传委员,刘景泉任组织委员。堤东区委建立后,在他家中又建立了中共津南特委,他任军事委员兼沧县县委书记。他除直接领导十几个党支部和党小组外,特委还责成他领导沧县、南皮、泊头、宁津等县的党组织建设和地下革命斗争。他的家中,秘密安设了津南特委、沧县县委和堤东区委三级党的领导机关。为保障活动安全,他除派几名盐帮手枪队骨干队员暗中保卫之外,还在后院挖了间地下室,中共顺直省委派来的工作人员李怀才、廖华等都曾住在这个地下室中,住宿、活动都由他具体安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