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基本特点与类型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基本特点与类型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当代西南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一个民族的存在与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文化这面镜子中显示出来的。当代西南民族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多样性是西南民族文化鲜明的外在特性。从民族服饰来看,西南各民族的服饰成为展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乡土性决定了西南民族文化是以民族为依据而划分的区域文化。西南民族文化正是以民族为划分依据,复合地域、支系等因素而形成的区域性民族文化。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基本特点与类型

(一)当代西南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个民族的存在与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文化这面镜子中显示出来的。[287]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表征,之所以有自身特有的文化才使此民族与彼民族区别开来。[288]这里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指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教育、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

当代西南民族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多样性。多样性是西南民族文化鲜明的外在特性。西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因此,西南民族文化就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西南民族地区,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分布。这么多民族,使西南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西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多方面。从民族服饰来看,西南各民族的服饰成为展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各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服饰,服饰成为从外部区分一个民族的主要表征。[289]从民族音乐舞蹈来看,西南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也是多姿多彩,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例如,云南纳西族东巴音乐、贵州侗族大歌,在世界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宗教来看,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有一些民间信仰。从语言文字来看,除了回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虽然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没有文字,但还是有一部分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如彝、纳西、傣、藏等民族。[290]从风俗习惯来看,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建筑来看,傣族等的干栏式房屋、彝族的土掌房、羌族的碉楼、白族的“三坊一照壁”民居等,都具有十分突出的民族特色。

二是乡土性。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隔膜的,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之间的往来疏少。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291]施惟达、段炳昌等著《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中谈到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描述也适合于云南社会,[292]这是没有问题的。其实,整个西南民族地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乡土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南民族地区各村落,特别是不同民族的村落之间,人口的流动率是比较小的。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的乡土性,决定了西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点。乡土性是西南民族文化的内在属性。这种乡土性决定了西南民族文化是以民族为依据而划分的区域文化。地域和民族是构成西南民族文化的两个层次、范畴,二者相互区别而又存在诸多交叉,致使各民族文化形态丰富而复杂。西南民族文化正是以民族为划分依据,复合地域、支系等因素而形成的区域性民族文化。一些具有相对独立文化单元性质的民族文化,如迪庆甘孜、阿坝地区的藏文化以及云、贵、川交界的凉山彝族文化,都是构成西南民族文化的有机的地域文化。[293]

三是繁荣与衰退、变异并行。繁荣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是真正能够使民族文化得到繁荣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采取多项措施来繁荣民族文化。因此,在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比较繁荣。

在民族文化繁荣的同时,民族文化的衰退并没有停止。

在民族传统文化衰退的过程中,许多传统文化成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减少或消失,而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自身得到了适应新环境的演化变迁。这其实就是变异。变异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保留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当代西南民族传统文化的类型

西南民族传统文化的分类,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

如果按照经济生产方式,西南民族物质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刀耕火种型。属于此类型的民族有:聚居于独龙江两岸山地的独龙族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怒族,阿佤山区的佤族,滇西德宏山区的景颇族,滇西南亚热带山区的拉祜族,云南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基诺山的基诺族,分布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山地的苗族瑶族[294]这些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适应经济模式的特色:在居住方面,因游耕常需搬迁,因而少建永久性住房,多以树木竹叶等搭棚居住。服饰方面,缝制技术落后,色彩以靛蓝等深色为主,缺少变化。衣料多用麻布。饮食多以旱谷、荞麦玉米等旱地作物为主食。饮料多为酒类,食物制作以煮、烧、烤为主,烹制方法简单。在精神文化方面,原始宗教的神灵信仰十分普遍,各民族神话创世史诗、农事歌谣等极为丰富。受制于这种经济模式的民族,其民族节日大多尚未独立形成,几乎全是祭祀活动,如祭祖、祭山、祭树、祭水。[295]

第二,山地牧耕型。属于这类型的民族主要有藏、纳西、普米、居住于山区的部分白族、凉山彝族。畜牧业为传统经济方式,山地农耕为刀耕火种的直接后继型。为了适应这种经济类型,文化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服饰方面都有披毡子和羊皮的习惯。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建筑,以藏族的碉楼、彝族的土掌房、纳西族和普米族的木楞房、白族和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汉式四合院最有特色。在居住建筑格式及习惯上,极为重视火塘的位置,由此产生了许多有关火塘的禁忌、膜拜和用火习俗。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民族家族活动多在火塘边进行。这些民族的宗教信仰已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如藏族信仰的藏传佛教、纳西族信仰的东巴教。当然也有仍然信仰原始宗教的,如大小凉山的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仍十分牢固。受制于这一经济模式的民族,节日文化具有这样的特点:注重祭天、祭祖、祭山、祭火,并拥有一批与畜牧业相关的节日。例如,纳西族的祭天、三朵节、棒棒会、丽江骡马会、牧神节,藏族的经会、跳神法会,纳西族、普米族的转山会,彝族的火把节、彝历年等。[296]

第三,梯田稻作型。属于这种类型的民族有彝、白、哈尼、阿昌等民族。这一经济模式是由传统山地耕牧型演变而成的,最典型的就是红河哈尼族的梯田。这一类型的民族从事水稻耕作时间不长,是由刀耕火种和山地耕牧两种模式逐渐过渡而来的。因此,他们在文化上具有明显的二元性:一方面保留了原经济模式的火葬、土掌房、蘑菇房、靛蓝服色、崇拜火塘、重视祭祖祭天等;另一方面又吸收稻作文化的诸多因子,形成新的文化特点。[297]

第四,坝区稻作型。属于这一经济模式的有傣、壮、布依、水等民族。他们在语言上属于壮侗语族。另外,蒙古族、回族等晚迁入西南的民族也属于坝区稻作型。[298]

【注释】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81页。

[2]《贵州通史》编辑委员会编:《贵州通史》第5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4]温贤美主编:《四川通史》第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4~415页。

[5]温贤美主编:《四川通史》第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426页。

[6]温贤美主编:《四川通史》第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9页。

[7]温贤美主编:《四川通史》第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4~437页。

[8]《当代云南简史》编委会主编:《当代云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0页。

[9]《当代云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4页。

[10]《当代云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126页。

[11]《当代云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131页。

[12]《当代云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135页。

[13]《当代云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14]《当代云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139页。

[15]《当代云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140页。

[16]《贵州通史》编辑委员会编:《贵州通史》第5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0页。

[17]《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18]杨超等主编:《当代四川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48~49页。

[19]秦和平、冉琳闻编著:《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大事记》,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20]秦和平、冉琳闻编著:《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大事记》,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21]秦和平、冉琳闻编著:《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大事记》,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0页。

[22]秦和平、冉琳闻编著:《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大事记》,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23]秦和平、冉琳闻编著:《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大事记》,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3页。

[24]秦和平、冉琳闻编著:《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大事记》,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261页。

[25]王希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26]郎维伟主编:《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在主持西南局工作的日子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27]《中央民族访问团访问西南各民族的总结报告》,载《民族政策文献汇编》,1953年,第38~39页。

[28]郎维伟主编:《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在主持西南局工作的日子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29]《中央民族访问团访问西南各民族的总结报告》,载《民族政策文献汇编》,1953年,第38~39页。

[30]《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04页。

[31]《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05~306页。

[32]《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06~308页。

[33]《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08~309页。

[34]《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09~310页。

[35]《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10页。

[36]《当代云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37]《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11页。

[38]《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写:《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39]《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11~312页。

[40]《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下),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12页。

[41]《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认识凉山·记录凉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http://www.lsz.gov.cn。

[42]徐小江:《建国初期的中央民族访问团》,载《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页。

[43]徐小江:《建国初期的中央民族访问团》,载《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页。

[44]《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98~99页。

[45]中共安顺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解放初期的安顺1949—1956》,内部印刷,第40页。

[46]中共大方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大方党史资料第一辑·大方解放初期的斗争》,内部版,第40页。

[47]郎维伟主编:《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在主持西南局工作的日子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48]郎维伟主编:《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在主持西南局工作的日子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49]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50]王希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51]《布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52]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53]徐小江:《20世纪50年代初的少数民族参观团》,载《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330页。

[54]徐小江:《20世纪50年代初的少数民族参观团》,载《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页。

[55]徐小江:《20世纪50年代初的少数民族参观团》,载《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页。

[56]徐小江:《20世纪50年代初的少数民族参观团》,载《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337页。

[57]马曜:《记建国初期云南民族调查》,载《田野调查实录:民族调查回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58]朱德普:《踏遍版纳永难忘——在西双版纳进行傣族社会调查的回忆》,载《田野调查实录:民族调查回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59]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60]马曜:《记建国初期云南民族调查》,载《田野调查实录:民族调查回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61]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125页。

[62]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63]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64]云南省编写组编:《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6页。

[65]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66]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28~529页。

[67]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29页。

[68]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28~530页。

[69]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38页。

[70]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39页。

[71]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531页。

[72]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116页。

[73]马长寿主编,李绍明整理:《凉山美姑九口乡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74]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75]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7页。

[76]《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77]《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78]《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7页。

[79]《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

[80]《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6页。

[81]《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1页。

[82]《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0页。

[83]《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84]《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0页。

[85]《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7页。

[86]《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95页。

[87]《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364页。

[88]《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46页。

[89]《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90]《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98页。

[91]《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92]《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93]《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页。

[94]《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01页。

[95]《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96]《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9页。

[97]《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61页。

[98]王文光:《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99]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100]王文光:《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101]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102]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103]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104]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105]贵州省地方志编委会编:《贵州省志·大事记》,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3页。

[106]王文光:《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107]《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页。

[108]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81~82页。

[109]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81~85页。

[110]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111]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112]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103页。

[113]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114]熊锡元:《民族理论基础》,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页。

[115]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116]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117]《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3页。

[118]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编:《云南民族识别参考资料》(内部文件),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印,1955年,第1~12页。

[119]《云南民族识别参考资料》(内部文件),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印,1955年,第12~15页。

[120]《云南民族识别参考资料》(内部文件),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印,1955年,第16页。

[121]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组编:《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1页。

[122]《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10~14页。

[123]《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14~17页。

[124]《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17~18页。

[125]《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18~19页。

[126]《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19~21页。

[127]《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21页。

[128]《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21~22页。

[129]《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23页。

[130]《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23页。

[131]《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24页。

[132]《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25页。

[133]《云南民族识别综合调查报告·1960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79年,第27页。

[134]《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60页。

[135]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8页。

[136]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1页。

[137]昭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编纂:《昭通少数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138]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编:《保山市少数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

[139]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局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144页。

[140]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编纂委员会编:《峨山彝族自治县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4页。

[141]《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84~685页。(www.xing528.com)

[142]《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6页。

[143]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组编:《贵州省情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76页。

[144]《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906页。

[145]《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46页。

[146]《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67页。

[147]《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33页。

[148]《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80~881页。

[149]《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96页。

[150]《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906页。

[151]王文光、尤伟琼:《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云南的民族识别与反思》,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52]王文光、尤伟琼:《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云南的民族识别与反思》,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53]杜玉亭:《民族识别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诺人识别50年的历史哲学视角》,载《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54]杜玉亭:《基诺人识别40年回识——中国民族识别的宏观思考》,载《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155]《云南民族识别参考资料》(内部文件),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印,1955年,第2~3页。

[156]任建新:《略论“汉藏民族走廊”之民族历史文化特点》,载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79页。

[157]刘复生:《族群问题与民族史研究——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载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158]曾维益:《白马藏族及其研究综述》,载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159]刘复生:《族群问题与民族史研究——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载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160]刘辉强:《“藏彝走廊”的民族语言》,载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

[161]《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162]《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页。

[163]《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页。

[164]《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页。

[165]本书编写组编:《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166]《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页。

[167]《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96页。

[168]《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99页。

[169]《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501页。

[170]1952年7月,析会理县东部及云南巧家县西部置会东县。

[171]《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91页。

[172]阿拉塔·扎什哲勒姆(王文芝):《四川蒙古族——源的追溯根的赞美》,香港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73]转引自阿拉塔·扎什哲勒姆(王文芝)《四川蒙古族——源的追溯根的赞美》,香港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174]《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30页。

[175]《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518页。

[176]《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71页。

[177](清)兴元:《懋功县乡土志》,民国六年(1917年)抄本。

[178]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编印:《成都满族志》,1993年,第5~6页。

[179]《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页。

[180]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181]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3页。

[182]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4页。

[183]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4~365页。

[184]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6页。

[185]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8页。

[186]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187]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

[188]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于2002年因丽江撤地设市而撤销,在其所辖的地区设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189]《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8~319页。

[190]《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5页。

[191]碧江县1986年被撤销,其北部并入福贡县,南部并入泸水县。

[192]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页。

[193]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0~211页。

[194]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页。

[195]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213页。

[196]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197]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160页。

[198]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199]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

[200]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287页。

[201]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7页。

[202]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9页。

[203]李拂一编著:《十二版纳纪年》,台湾复仁书屋1955年版,第308页。

[204]《怒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6~87页。

[205]《怒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

[206]《怒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8~89页。

[207]《怒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1~96页。

[208]郭净、段玉明、杨福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96页。

[209]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

[210]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5页。

[211]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7页。

[212]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8页。

[213]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8页。

[214]《云南辞典》编辑委员会编辑:《云南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32~733页。

[215]郭净、段玉明、杨福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5页。

[216]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8页。

[217]在川西南的九龙石棉、甘洛、越西、冕宁、木里、盐源诸县还有约30万人属于他称“西番”的民族群体,在民族识别中,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根据他们的意愿,划归藏族。

[218]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7页。

[219]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8页。

[220]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221]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222]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4页。

[223]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126页。

[224]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8~129页。

[225]郭净、段玉明、杨福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06页。

[226]郭净、段玉明、杨福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1页。

[227]《云南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31页。

[228]《傣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0~191页。

[229]《傣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2页。

[230]《傣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9~232页。

[231]从1946年云南省民政厅公布的《云南全省边民分布册》中知道,民国时期的民族调查中还没有发现“插满”这个民族群体。

[232]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228页。

[233]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234]《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7页。

[235]庞继光:《云南省政府批复:莽人克木人归属布朗族》,载《都市时报》2009年5月12日。

[236]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编撰委员会编:《红河州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66页。

[237]《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01~802页。

[238]庞继光:《云南省政府批复:莽人克木人归属布朗族》,载《都市时报》2009年5月12日。

[239]郭净、段玉明、杨福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7页。

[240]田继周、罗之基:《佤族》,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9~10页。

[241]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页。

[242]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2页。

[243]《云南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32页。

[244]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4~346页。

[245]郭净、段玉明、杨福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49~850页。

[246]郭大烈:《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2~343页。

[247]《民族文化——蒙古族》,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yn.gov.cn/,2006年12月28日。

[248]1956年与通海县合并,改名杞麓县,1960年复称通海县。

[249]转引自兴蒙蒙古族乡志编纂组编《兴蒙蒙古族乡志》,云南通海汉光印务有限公司承印,玉图(报、刊)字2004018号,第53页。

[250]宋恩常:《通海兴蒙乡蒙古族社会经济生活和习俗》,载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五),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9页。

[251]梁耀武主编:《玉溪地区旧志丛刊:民国地志十种》,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9页。

[252]《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253]《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254]《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255]《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256]《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257]《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258]《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页。

[259]《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37页。

[260]《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47页。

[261]《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3页。

[262]《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6页。

[263]《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页。

[264]《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60页。

[265]《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87页。

[266]《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69页。

[267]江钟岷、陈廷棻纂修:《平坝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铅印本。

[268]《安龙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页。

[269]《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270]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59页。

[271]《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81页。

[272]《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99页。

[273]《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33页。

[274]《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47页。

[275]《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47页。

[276]《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7~408页。

[277]《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47页。

[278]《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94页。

[279]《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96页。

[280]《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98~899页。

[281]《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900页。

[282]《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66~867页。

[283]《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68页。

[284]《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80页。

[285]《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80~881页。

[286]《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906页。

[287]吴仕民:《民族问题与中国的发展》,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288]王希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289]张保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290]张保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291]费孝通:《乡土中国》,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292]施惟达、段炳昌等:《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293]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8页。

[294]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3~54页。

[295]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5页。

[296]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1~53页。

[297]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6页。

[298]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