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四川的民族分布及其特点

清代四川的民族分布及其特点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的四川仍然是一个多民族分布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川西南、川西、川西北,具体是川东南以土家、苗为主,川西南以罗罗为主,川西和川西北以西番和羌人为主。以上所有土千户、土百户、土目、寨首所领的民众都是“西番种类”,是今天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藏族的先民。

清代四川的民族分布及其特点

清代的四川仍然是一个多民族分布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川西南、川西、川西北,具体是川东南以土家、苗为主,川西南以罗罗为主,川西和川西北以西番(今天被识别为藏族)和羌人为主。聚居区的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保持较好,散杂居区的已经开始接受汉文化。

(一)分布在以凉山为中心地区的倮罗夷

倮罗夷即前代的乌蛮,在四川主要分布在以凉山为中心的地区。关于其总体情况,《清史稿·土司传二》说:“凉山夷倮罗者,居宁远、越巂、峨边、雷波、马边间,浅山部落头目属于土司。深入则凉山,数百里皆夷地。生夷黑骨头为贵种,白骨头者曰熟夷,执贱役。夷族分数百支,不相统属。叛则出掠,虏汉民作奴,遇兵散匿。清兴,雍正五年(1727年)、七年(1729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六年(1811年)迭经川吏剿抚,加以部勒。”[108]倮罗夷到清代尚未形成强大的政治集团力量,已经是一些以父系血缘为中心的家支,“分数百支,不相统属”,分别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土目管辖之下。由于史载不详,具体情况难以准确描述。

(二)分布在松藩厅的西番

松藩厅辖地为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清代文献中记载松藩厅分布的民族叫“西番”,[109]分别生活在数以十计的土千户、土百户、土目的管辖下。这些级别较低的土司分别是:[110]拈佐阿革寨土百户、热雾寨土百户、峨眉喜寨土千户、毛革阿寨土千户、包子寺土千户、阿恩峒寨土千户、羊峒寨土百户、下泥巴寨土百户、寒肹寨土千户、商巴寨土千户、祈命寨土千户、羊峒踏藏寨土目、阿按寨土目、挖药寨土目、押顿寨土目、中岔寨土目、郎寨土目、竹自寨土目、臧咱寨土目、东拜王亚寨土目、达弄恶坝寨土目、香咱寨土目、咨马寨土目、八顿寨土目、上包坐余湾寨土千户、下包坐竹当寨土千户、川拓寨土千户、谷尔坝那浪寨土千户、双则红凹寨千户、上撒路木路恶寨土百户、下撒路竹弄寨土百户、崇路谷谟寨土百户、竹路生纳寨土百户、上勒凹贡按寨土百户、下勒凹卜顿寨土百户、班佑寨土千户、巴细蛇住坝寨土百户、阿细拓弄寨土百户、上作尔革寨土百户、合坝夺杂寨土百户、辖漫寨土百户、下作革寨土百户、物臧寨土百户、热当寨土百户、磨下寨土百户、甲凹寨土百户、阿革寨土百户、鹊个寨土百户、郎惰寨土百户、上阿坝甲多寨土千户、中阿坝墨仓寨土千户、下阿坝阿强寨土千户、上郭罗科车木塘寨土百户、中郭罗克插罗寨土千户、下郭罗克纳卡寨土百户、上阿树银达寨土百户、中阿树宗个寨寨首、下阿树郎达寨寨首、小阿树寨土百户、丢骨寨土千户、云昌寺寨土千户、中羊峒隆康寨首、下羊峒黑角郎寨首。以上所有土千户、土百户、土目、寨首所领的民众都是“西番种类”,是今天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藏族的先民。

(三)分布在茂州的羌人

唐、宋以降,与汉族分布区接近的羌族多被汉族融合,只有岷江上游的羌人仍沿其习俗和文化继续向前发展。今天聚居于四川省岷江上游茂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北川县等的羌族,已成为我国历史上西北氐羌系统民族南迁后,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唯一保留“羌族”这一族称的古老的民族。羌族是他称,自称为“尔玛”“尔麦”“日玛”“日麦”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羌人不断外徙。由于各个羌人部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地区的分隔等原因,曾在历史舞台上显赫一时的古代羌人,经过几千年历史的发展,一部分融入了汉族,绝大部分发展演变成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仅有岷江上游的少部分羌人,仍然居住在岷江上游一带,继续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这部分羌族,应是自先秦即迁至该地的羌人的后裔,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合了曾迁徙、发展到该地的白马羌、邓至羌、白狗羌、党项羌。此外,在各个不同时期,因种种原因进入这一地区的吐谷浑人、吐蕃人、汉人,不少也被融合入羌人之中,共同发展成为今天的羌族。[111]

清代的羌族主要分布在茂州,即今天以四川汶川、茂县为中心的地区,他们主要生活在一些小土司的治理下。这些土司是大姓寨土百户、小姓寨土百户、大定沙坝土千户、大黑水寨土百户、小黑水寨土百户、松坪寨土百户、静州长官司、陇木长官司、岳希长官司、沙坝安抚司、水草坪巡检土司、竹木坎副巡检土司、牟托巡检土司、实大关副长官司、阳地隘口土长官司。[112]

(四)川西各府州的藏人

除松潘厅外,川西的懋功厅、雅州府也是四川藏人的主要分布区,分布区内藏人的土司有:瓦寺宣抚司、梭磨宣慰使司、卓克基长官司、松岗长官司、当坝长官司、沃日安抚司、绰斯甲布宣抚司、天全六番招讨司、穆坪董卜韩瑚宣慰使司、冷边长官司、明正宣慰使司(其下又管有咱哩木千户和木噶等48个土百户)、革伯咱安抚司、巴底宣慰司、巴旺宣慰司、霍耳竹窝安抚司、霍耳章谷安抚司、纳林冲长官司、瓦述色他长官司、瓦述更平长官司、瓦述余科长官司、霍耳孔撒安抚司、霍耳甘孜麻书安抚司、德尔格忒宣慰司、霍耳白利长官司、霍耳咱安抚司、霍耳东科长官司、春科安抚司、高日长官司、蒙葛结长官司、林葱安抚司、上纳多安抚司、上瞻对茹长官司、中瞻对长官司、下瞻对长官司、里塘长官司、巴塘长官司等。[113]当地的藏人就在这些土司的治理下生活着

(五)四川的其他少数民族(www.xing528.com)

川东南的石砫厅和酉阳州是土家和苗人的主要聚居区(今已经划归重庆直辖市),土家和苗人主要生活在石砫宣慰使司和酉阳宣慰使司的管辖下。

盐源县还有一些从丽江北上进入四川的么些夷,分别由瓜别安抚司、古柏树土千户、中所土千户、左所土千户、右所土千户、前所土百户、后所土百户等土司管辖。此外,盐源县境内还有少量的摆夷,生活在马喇副长官司的管辖之下,这些摆夷是元明时期从云南北上到达金沙江中下游地区的。[114]

(六)清代四川各民族的文化

现以嘉庆《四川通志·舆地志》卷60《风俗》所记,对清代四川的民族文化作一概述。[115]

宁远府(驻今西昌市)虽然是罗罗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但已有大量汉族进入,故才显示出文化上“重儒敬佛,相见之礼长跪不拜”[116]的风俗。由于汉族的增多,宁远府经济上也较为活跃,府内“金珠富产,谷粟牛盈,民足衣食,牛羊盐马毡布通商殖货”。而在罗罗的聚居地与汉族分布区相接地,是“地处边末,汉夷杂居,人情狡悍好讼,习尚朴俚少文,迩来民风渐归淳雅……教化渐通,风俗日易……沾濡声教,习尚衣冠”。此处的“民风渐归淳雅”便是受汉文化影响产生的文化变迁。府内聚居区罗罗的文化则变化还不太大,民居建筑是“竹篱板舍,不事修饰”,服饰“男女裹毡披毯,辫发赤足,不事修饰”,民族性格为崇尚勇武,“善造坚甲利刃,弩置毒末,沾血立死……出带弓弩,天性悍戾”。

雅州府(驻今雅安市)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山多田少,地瘠耕劳,俗朴讼稀,男勤本业,妇不外饰,近山人户俱采茶为业”。[117]这里也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地处极边,俗混夷汉……羌蛮杂处,四方茶货所聚”。民风淳朴,“其民质朴而少文,俗淳不薄”。

嘉定府(驻今峨眉山市)虽然以汉族为主,但南部仍以罗罗为主,“质朴少文,风气近古,安耕凿,无游惰,夷民逐水草而居,好利嗜斗,卒难驯服,近岭夷(按,岭夷指罗罗贵族岭氏统治下的民众)渐知向化,颇慕华风”。[118]显然嘉定府的罗罗也处在文化的变迁过程之中。

茂州地在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和绵阳市交接处,是西番和羌人的杂居区,“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土气多寒,盛夏冰犹不释,俗耐饥寒”。[119]由于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所以在民居建筑上也是多样化的,有“鸡笼”,“迭石为巢以居,如浮图高二三丈,谓之鸡笼”;有碉房,“十余丈者谓之碉”;也有板房、土房;而“自汶川以东皆有屋宇”,这是因为汶川以东渐渐进入汉族聚居区,故“皆有屋宇”。也正是因为地近汉文化分布区,所以“汉羌杂处,汉读《诗》《书》,羌遵五化”。结果便是“俗尚勤俭,士读《诗》《书》,咿唔之声彻于四境”。

叙永直隶厅地处今云贵川三省连接地区,是处于汉化过程中的多民族杂居区,“习俗鄙陋,性格乔野,不事商贾,惟务弄商。汉夷杂处,务实尚朴”。[120]处于这种发展状态的主要原因大约是远离省会中心的缘故,但仍然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处于向汉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因此表现为“婚姻祭葬皆遵古制,衣冠不异中州”。

在西番的主要聚居区松潘直隶厅、杂谷直隶厅、懋功直隶厅,其文化变化还不太大。松潘直隶厅的西番“刻木契以为交易,炙羊膊以断吉凶。番多汉少,男曰安达,女曰白麻。衣惟毛衫是尚,食以酥油为佳。日耕野壑,夜宿碉房。人精悍善战。教化既久,风俗渐淳”。[121]杂谷直隶厅的西番“本氐羌人,犹劲悍,忾多质直,工习射猎”。而文献中对懋功直隶厅的西番记载较为详细:“其俗种青稞荞麦,畜牛羊,砌屋建碉,不加藩栅,食则糌粑,饮则乳酪。山茶富者衣氆氇绫绮,余皆毛毯。”[122]以上是对懋功直隶厅西番衣食住行的描述,其精神生活则是信仰藏传佛教——“供养番僧”,但与此同时又有原始宗教信仰,“不知医药,慎重誓盟,刻木为信,灼羊膊扯索以卜吉凶”。人死之后有多种埋葬方式:“葬则或水(葬),或火(葬),惟喇嘛之言是听。”男女的婚姻虽然有聘礼但较为自由,“婚姻论财,以牛羊马匹为聘,男女相悦则携手,其唱番歌饮酒为乐,名曰跳锅庄”。民族性格是“嗜利好斗,轻生易死”。服饰方面为“女子耳带大环,男亦垂耳,自十二岁以上,皆腰插短刀,习枪矛弩箭,不善弓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