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南治理:魏晋政策及影响

西南治理:魏晋政策及影响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灭蜀汉、晋灭魏后,都继承了前代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并且它们都沿用了蜀汉时的地方官吏霍弋对南中进行治理,因此,蜀汉的民族政策就自然延续了下来。但其后随着晋王朝统治政策的改变,南中地区出现了“抚恤失和”的现象。[19]除罢州郡兵外,在西南,晋武帝首先分益州置梁州,以进一步削弱州刺史的权力。对于宁州各族人民,王逊一直奉行的是军事镇压的策略。

西南治理:魏晋政策及影响

魏灭蜀汉、晋灭魏后,都继承了前代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并且它们都沿用了蜀汉时的地方官吏霍弋对南中进行治理,因此,蜀汉的民族政策就自然延续了下来。

霍弋,在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后任谒者、黄门侍郎、建宁太守、安南将军等职。蜀汉投降后,“戈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15]并得到了魏晋朝廷的进一步重用,“遥领交州刺史”。咸熙元年(264年),吴交趾郡吏吕兴杀太守孙谞,内附魏,魏于是决定以吕兴为内应,派兵攻打交趾。这时“南中监军霍弋表遣建宁爨谷为交趾太守,率牙门将军建宁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领部曲以讨之”,[16]这些征伐交趾的南中大姓及其士兵在与吴的战斗中多以身殉职,并未发生哗变、逃亡等情况,可见霍弋此时在南中大姓中已有绝对威信,“夷晋安之”。[17]霍弋在南中的统治也成为后世治理南中的榜样,“今官和解夷人,及适罚之,皆依弋故事。弋卒,子在袭领其兵,和诸姓”。[18]霍弋父子任职期间南中局势都比较平稳。但其后随着晋王朝统治政策的改变,南中地区出现了“抚恤失和”的现象。

为了避免以往王朝为权臣所宰割、为外姓所替代的命运,司马炎采取了分封诸王、罢州郡兵等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控制。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颁布诏令:“昔自汉末,四海分崩,刺史内亲民事,外领兵马。今天下为一,当韬戢干戈,刺史分职,皆如汉氏故事;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19]除罢州郡兵外,在西南,晋武帝首先分益州置梁州,以进一步削弱州刺史的权力。泰始七年(271年),又“以益州大,分南中四郡(云南郡、兴古郡、建宁郡和永昌郡)为宁州,婴为刺史”。太康三年(282年),“罢宁州,置南夷,以天水李毅为校尉,持节,统兵镇南中,统五十八部夷族都监行事。每夷供贡南夷府,入牛、金、旃、马,动以万计,皆预作忿恚致校尉官属;其供郡县亦然。南人以为饶。自四姓子弟仕进,必先经都监”。[20]晋王朝不仅对南中实行军事统治,加重了对南中各民族的压榨与剥削,而且以往大姓们所握有的权力,也多收归王朝,再加上西晋卖官鬻爵,并不像蜀汉一样注重官吏的选拔,如南中大姓吕凯之子吕祥“太康中献光珠五百斤,还临本郡,迁南夷校尉”。[21]所以,西晋在宁州的统治不仅未能深入,反而是失去了统治的基础,整个西晋时期,以大姓为代表的宁州各民族的反抗不断发生。(www.xing528.com)

永嘉四年(310年),朝廷任命的南夷校尉、宁州刺史王逊从交州辗转至宁州。对于宁州各族人民,王逊一直奉行的是军事镇压的策略。尚未到任,王逊“遥举建宁董敏为秀才。郡久无太守,功曹周悦行郡事,轻敏,不下其板。逊至,怒,杀悦。悦弟秦臧长周昺合夷叟谋,以赵涛父混昔为建宁,有德惠,欲杀逊树涛。逊诛之,并杀涛”。[22]接着,“又诛豪右不奉法度者数十家。征伐诸夷,俘馘千计,获马及牛羊数万余,于是莫不振服,威行宁土”。[23]残酷的镇压对宁州人民形成了一定的威慑,但是多年的战乱使宁州原有的社会秩序破坏殆尽,尽管王逊采取了种种措施,但面对此起彼伏的反抗,他只能是东奔西走充当救火队员,对整个宁州的形势已无法控制。最终“平夷太守朱提雷炤、流民阴贡、平乐太守董霸破牂牁、平夷、南广,北降李雄。建宁爨量与益州太守李逷、梁水太守董慬保兴古盘南以叛”。[24]

王逊死后,永昌元年(322年),东晋王朝任命尹奉为宁州刺史、南夷校尉,加安西将军。尹奉“威刑缓钝,政治不理”,咸和八年(333年),成汉李寿攻破宁州,除牂牁谢恕保郡为晋外,“南中尽为雄所有”。[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