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期,甘、青地区的氐羌系统民族除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逐渐由定居农业向畜牧业转变并不断向外迁徙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即战争因素的影响。战国后期,秦国发动了大规模征服、兼并其邻近的氐羌系统民族的战争。于是,原居于甘、青地区的氐羌系统民族由于“畏秦之威”,又有一部分向南迁徙,与原来到达西南地区的氐羌系统民族相会。[41]这可以从历史文献中找到一些证据。
夏商时期文献记载的氐羌系系统民族主要是巴人和蜀人。西周时期,武王伐纣,蜀人曾鼎力相助。
巴,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在殷墟五号“妇好墓”出土的卜辞中,屡见“伐巴方”的记载。[42]巴人是一个内涵丰富、族属繁杂的巴人群体的总称。
秦灭巴后,更多的巴人不断向南迁徙,与原先留在鄂西、迁入湘西及黔东北的巴人一起,在融合了这一区域的其他民族后,成为今天川、鄂、湘、黔四省连接地带土家族的主体先民。(www.xing528.com)
蜀之记载,最早见于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中。据董作宾的统计有11条,[43]而岛邦男博士统计为31与42字条。[44]总体说来,“蜀”最初是一种民族称呼的观点基本上已取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详细记载蜀人古史的是扬雄《蜀王本纪》和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王本纪》说:“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45]《华阳国志·蜀志》亦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濩)。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46]说明早期的蜀人主要是三代蜀王“蚕丛、柏濩、鱼凫”统治下的蜀民族。
到了战国后期,蜀为秦所灭,秦把广大的蜀地纳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之下。秦汉时期,由于郡道(县)设置的不断调整,原来包括广大地域的蜀国已成为秦汉王朝郡县系统中的蜀郡。虽然秦汉时蜀郡所辖地域不断发生变化,但蜀族基本上还是分布在原来广阔的地域之中,并且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蜀族中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部分慢慢融于汉族之中,而处于边地、相对落后的部分则沿着固有的传统继续向前发展,被称为“叟”,成为汉晋时期“西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以后与昆明等族一起发展成为“乌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