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谡之罪:兵败误事,逃匿死罪

马谡之罪:兵败误事,逃匿死罪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亮命令把马谡下狱审查,根据街亭失败的前后情况,决定把马谡处死。就诸葛亮杀马谡一事,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按照这种看法,马谡是个人才,而且罪不当死。其实,马谡的罪责是够杀头的,杀他的理由不仅是兵败误事,更主要的是兵败之后他潜逃,那就非杀不可了。马谡手下有一位姓陈的参军,也因为此事受到处罚,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即剃去头发的一种有期徒刑。有的史书认为,陈寿的父亲因马谡之累受罚。

马谡之罪:兵败误事,逃匿死罪

诸葛亮回到汉中时,有些人不认为首次出兵北伐打了败仗,他们觉得此战中陇西等郡应时而降,又围天水、拔冀城,俘获姜维,最后还遣数千人还蜀,是一场胜仗,所以大家都来向诸葛亮道贺(人皆贺亮)。

但诸葛亮是个冷静客观的人,他很清楚这是一次挫败。

诸葛亮满脸忧色地对向他道贺的人说:“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不显,让百姓落入豺狼之口。即便只死了一个人,也都是我诸葛亮的罪过(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你们来向我道贺,怎能不让我惭愧?”

诸葛亮回到汉中后,立即着手检讨此战失败的原因,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这时大家才发现,街亭惨败的第一责任人马谡却找不着了。

街亭之败确实是一幅惨象,只有王平等人收集了1000多人马回来,却找不到马谡的影子,原来他潜逃了。

马谡深知这个祸闯大了,又悔又怕,没敢回去见诸葛亮。

不过,后来马谡还是回来了。至于是自己跑回来的还是被抓回来的,史书没有说。

诸葛亮命令把马谡下狱审查,根据街亭失败的前后情况,决定把马谡处死。

马谡的哥哥马良是诸葛亮青年时代就相识的挚交,可以说情同手足。马良为国尽忠后,诸葛亮视马谡为自己的亲弟弟,感情很深。加上马谡确实有才华,很得诸葛亮的欣赏。

但人情归人情,事情归事情,感情不能替代国法军规,一向执法严明的诸葛亮,不会徇任何私情。

马谡也知道罪责深重,临死前给诸葛亮写信道:“明公待我如子,我视明公如父,愿您能体察舜杀了鲧却能起用禹的大义,使我二人平生之交不因此事而亏损,我虽死了,也无恨于黄泉!”

昔时洪水滔天,舜命鲧治水,但无功,舜杀鲧于羽郊,禹是鲧的儿子,舜后又命禹治水。马谡说此典故,一来说明街亭之败罪不容赦,但不是自己刻意为之,就像鲧治水无功,是天命使然;二来借此向诸葛亮托付后事,希望诸葛亮能一如既往善待其家人。

这时,蒋琬由成都来汉中,他劝诸葛亮:“当年晋楚相急,楚王杀了成得臣,可以想到晋王是多么高兴。现在天下未定,却杀才智之士,岂不可惜?”

春秋楚国晋国在城濮会战,楚军大败,大家都来向晋文公道贺,晋文公忧心地说楚军主帅成得臣还在,我们的灾难恐怕还没结束。不久,楚王因打了败仗而斩成得臣,晋文公如释重负,喜不自胜,比打了胜仗还高兴。

诸葛亮闻听流下了眼泪,对蒋琬说:“孙武之所以能决胜于天下,在于他用法严明。所以昔日扬干乱法,魏绛杀其仆人。现在天下分裂,兵争正起,如果不讲法纪,拿什么讨伐贼人呢(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晋国另一位国君晋悼公时,他的弟弟扬干犯法,大夫魏绛处斩了扬干的仆人,晋悼公认为魏绛做得好,命魏绛主持晋国军队。

除了蒋琬,还有人来劝诸葛亮,就是那位出了名的书呆子李邈。当初他因出言不逊触怒刘备,险些丧命,是诸葛亮为他求情才躲过一劫。诸葛亮还是很器重他,聘他为丞相参军,并授他以安汉将军的高官。但书呆子就是书呆子,不知道他是因为一贯不会说话还是别有用心,这次又犯了糊涂。

李邈为马谡求情,说:“秦穆公赦免了孟明视,所以称了霸;楚王杀了名将子玉,所以很快灭亡。”

李邈引用的典故有没有道理不说,单说他这个口吻,那就让人听着很不舒服,好像如果杀了马谡,蜀汉就得灭亡似的。放在平时,诸葛亮也许不在意,但现在是什么时候,诸葛亮要杀马谡,心里也很痛苦,加上兵败陇右,心情更不好,所以这一回李邈撞在枪口上了。

换成其他人,李邈又得丢命,但诸葛亮毕竟有很强的克制力,他只是把李邈赶回了成都(失亮意,还蜀)。

诸葛亮还是把马谡杀了,蜀军将士听说马谡被杀,无不为之流泪(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诸葛亮亲自为他祭奠,后来待马谡的遗孤如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

就诸葛亮杀马谡一事,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史学家认为,蜀国居于偏僻之地,优秀人才本来就少,现在杀俊才,只能退收庸才(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虽说是明法,却害了人才,还要成就大业,该多么难?(www.xing528.com)

按照这种看法,马谡是个人才,而且罪不当死。

的确,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说临场指挥有误,那也是将在外军令可以不受。打了败仗就要杀头,诸葛亮的处罚似乎有点过分。有人甚至认为,诸葛亮之所以把马谡杀了,其实是在为自己开脱,把黑锅都由马谡一人背。

其实,马谡的罪责是够杀头的,杀他的理由不仅是兵败误事,更主要的是兵败之后他潜逃,那就非杀不可了。

除了马谡,参加街亭战役的几位将领也受到了处罚,其中张休、李盛与马谡一同被杀,另一位将领黄袭被夺去了兵权。

没有被追责的只有王平,因为他曾力谏马谡,兵败后又能组织有效撤退,减少损失,所以不仅没有受罚,而且由裨将军进位为讨逆将军,封亭侯。

赵云虽然组织撤退有功,但毕竟箕谷还是打了败仗,诸葛亮奏请后主,将赵云的镇东将军降为镇军将军,相当于由兵团司令降职为军长。

受处分的还有随军行动的丞相府秘书长(长史)向朗。

本来这件事跟他没关系,但他和马谡一向关系要好,马谡潜逃,他知情未报,因而受到连累。

早年在荆州,向氏和马氏都是襄阳附近的大族,马氏兄弟与诸葛亮是挚友,向朗师从司马徽,跟诸葛亮是同学。到了益州后,向朗与马良、马谡继续保持着友谊,但向朗因此触犯了法律

诸葛亮二话不说,把向朗一撸到底(免官还成都)。

向朗的仕途本来一直看好,在诸葛亮着意培养的人中,向朗是最有前途的人之一,资历、地位都远在蒋琬、费祎等人之上,但此事严重影响了他的发展,虽然数年后他重新复出,但也只是在朝廷里担任了光禄勋的闲职。

马谡手下有一位姓陈的参军,也因为此事受到处罚,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即剃去头发的一种有期徒刑

此人有一个儿子,特别好学,后来拜蜀中大学者谯周为师,他就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有的史书认为,陈寿的父亲因马谡之累受罚。诸葛亮死后,陈寿又被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所轻视,这些都影响到他著史的忠实性。在《三国志》里,陈寿对诸葛亮和他儿子诸葛瞻的某些评价就不太客观。

对陈寿的这种批评有点过于严厉。陈寿对诸葛亮是极为推崇的,诸葛亮的第一部文集就是陈寿编著的,诸葛亮许多作品因而得以保存下来。在《三国志》里陈寿对诸葛亮有大量的赞颂,并不存在有意诋毁。

该杀的杀了,该罚的罚了,诸葛亮认为对此事的追责还没有结束,有一个人也要受到惩罚,这个人就是他自己。

为此,诸葛亮向后主上表,主动承担责任:“我以浅薄的才能,占据着不能胜任的职位,执掌军权,督率全军,却不能按照规章,严明法纪,面临大事而不慎重。发生了马谡在街亭违抗军令的错误以及赵云在箕谷戒备不严的过失,都是我用人不当造成的。我对下属不了解,考虑问题不周全,按照《春秋》里提出处罚主帅的原则,我应当受到处罚。请将我的官职降低三级,以惩罚这个罪过(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这次打败仗诸葛亮的确负有责任,正如这篇自贬奏疏中所说,他的责任在于用人不当,错用了马谡,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但是,谁没打过败仗呢,谁又没走过麦城?曹操一生打过多少败仗?孙权也打过,刘备也打过,有胜就有败,普通将领兵败受罚,但对于大军统帅,还没怎么听说过打败仗受惩罚的,诸葛亮自己不提,不会有人去追究他的责任。

然而,诸葛亮一向执法严明。马谡有错,他不包庇,赵云、向朗他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也不马虎,轮到自己,更是带头执法。

后主刘禅在成都接到奏疏,按照诸葛亮的意见,下诏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但仍代行丞相职权。

第一次北伐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