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重大机遇!诸葛亮为北伐曹魏事半功倍做准备

成都重大机遇!诸葛亮为北伐曹魏事半功倍做准备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丕驾崩的消息传到成都时,诸葛亮立即敏感地意识到,蜀汉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诸葛亮认为,如果这三项条件同时具备,霸业一定可成,汉室一定可兴。所谓发生变化,可以是曹魏统治区发生了大规模叛乱,或者发生了宫廷政变,那时可以趁乱出击,自然事半功倍。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到蜀汉建兴五年年初,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于是上表后主刘禅,决定出兵。诸葛亮所上的这份奏表就是《出师表》,也称《前出师表》。

成都重大机遇!诸葛亮为北伐曹魏事半功倍做准备

曹丕驾崩的消息传到成都时,诸葛亮立即敏感地意识到,蜀汉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

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策可以归纳为三项要点:一是率益州方面的主力由汉中出关中(将益州之众出秦川),二是率荆州方面主力北上直捣宛县、洛阳(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三是等待曹魏内部出现问题(待天下有变)。诸葛亮认为,如果这三项条件同时具备,霸业一定可成,汉室一定可兴。

现在,上述三个条件中的第二条暂时无法实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统一大业不能成功,只是增加了成功的困难而已。

在这三个条件中,诸葛亮其实更看中第三条,也就是曹魏内部发生变化。所谓发生变化,可以是曹魏统治区发生了大规模叛乱,或者发生了宫廷政变,那时可以趁乱出击,自然事半功倍。

当然,这样的机遇可遇不可求,曹操、曹丕父子在治政和驭人方面很有手段和手腕,发生大规模叛乱和宫廷政变的可能性很小。

平定南中极大地增加了诸葛亮的个人威望,那些曾经怀疑过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能,不仅有文韬,而且有武略。诸葛亮也一直牢记先帝临终前的嘱托,南征归来后一刻都不敢停歇,已经着手准备下面的军事行动(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曹魏国丧,诸葛亮认定这是难得的一次机遇,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必须抓住。

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到蜀汉建兴五年(227年)年初,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于是上表后主刘禅,决定出兵。

诸葛亮所上的这份奏表就是《出师表》,也称《前出师表》。

这份著名的奏表写道:

“先帝开创的事业还没进行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就数蜀汉民力最为困乏,实在到了形势危急、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片刻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作战,都是在追怀先帝对大家的恩遇,想要报答于陛下啊!

“陛下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振奋鼓舞仁人志士们的勇气,不要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宫里、丞相府里本是一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执行不同的标准,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品德良善诚实、志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将军向宠性情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先帝在时称赞说他能很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前汉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桓帝、灵帝莫不痛心遗憾。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人都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愿陛下能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兴盛,时间就不远了。(www.xing528.com)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耕田,在乱世里只求保全性命,不求被诸侯们知道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出身低微,见识短浅,而是自降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看望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深为感激,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间我受到委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至今已21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里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地。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中原,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还旧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面对问题制定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我已眼泪滴落,不知道说了什么(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在这份奏表里,诸葛亮首先阐述了北伐的动机和意义,他提出北伐是先帝的遗志,是先帝未竟的事业,作为继承者和后来者必须坚决完成,蜀汉上下,无论文臣武将大家也有这个决心和意志。

作为自己离开成都后的重要安排,诸葛亮特别向后主推荐了几个人,包括政务方面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军务方面的向宠,诸葛亮告诉后主遇到问题可以多向他们征询意见。诸葛亮请后主要亲贤远佞,他说郭攸之、费祎以及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等人都坚贞可靠,是可以信赖的人。

上面提到的这些人之前大都已讲过,只有郭攸之还比较陌生。郭攸之字演长,荆州刺史部南阳郡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历任黄门侍郎、侍中。

最后诸葛亮还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说自己誓将先主遗志完成到底。出师北伐不像平定南中那么简单,无疑将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诸葛亮不顾这些坚持劳师远征,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支撑是无法办到的。

诸葛亮的精神力量来自对先帝遗志的继承。为完成刘备临终前的嘱托,诸葛亮不计个人得失,不辞辛劳、一往无前。作为托孤大臣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除了立志北伐、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外,他还不避闲言,用了大量篇幅对后主进行劝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没有矫饰、没有虚伪,忠心可鉴。

这封奏表最早由《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收录进《诸葛亮集》,当时的题目是《北出》。南梁萧统编《文选》,收集了截至当时所有最著名和最优美的文章,他认为诸葛亮的这篇文章无疑有资格入选,于是收录书中,并改名为《出师表》。

虽然只是一篇公文,篇幅也不到700字,但里面的内容却很丰富,写得深沉、诚挚、亲切而流畅,既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文章,也是诸葛亮政治理想和政治理念的集中表达,深为后世的推崇。

在有限的篇幅里诸葛亮先后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大业,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典故,所言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平实中见忠贞,平淡中见真情。

这篇文章写得率直而质朴,语言凝练、一气呵成、充满气势,文中有不少词汇经诸葛亮提炼成为成语,比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几百字的一篇小文章竟产生出这么多被后世广泛使用的成语,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能与之相比了,可谓字字珠玑。

后人对《出师表》推崇备至,给了很多的高度评价,其中最推崇的当数宋代的两个人。一个是名将岳飞,他以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精神为动力,毕生致力于抗金大业,据说由他亲手书写的《出师表》至今仍然能看到。

另一个是诗人陆游,他每读一次《出师表》都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一生中先后写出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一表千载无”“一表何人继出师”“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等诗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