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是个多情又善变的皇帝,除正史里提到他先后宠爱过甄妃、郭皇后、李贵人、阴贵人和柴贵人外,野史笔记关于他这方面的故事还有不少。
自晋朝开始曹丕就是宫闱秘事一类野史小说关注的重点,这些故事虽未必全部可信,但它们创作的时间大都与曹魏时代十分接近。这些故事在社会上也流传甚广,即使说它捕风捉影,想必也多少有一些“影”吧?所以不妨介绍一下。
这些故事,可以先从陵云台说起。
陵云台是曹丕称帝后下令修筑的一处台阁,正史里虽有记载,但也仅提到一下而已,关于它的详细情况有不同的见解。
一种看法认为陵云台即凌云台,该台位于曹丕的行宫凌云宫内,具体位置在今河南省郾城区新店乡台王村。这个村很有名,汉末著名的颍川郡陈氏家族祖籍就在这里,曹丕的重要助手陈群就出自该家族。该地至今仍有一个高出地面数米的土台,被认为是凌云台的故址。
曹丕为何在远离京城也远离其他四都的地方修建这处行宫呢?因为这里距繁阳的受禅台很近,只有30里,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曹丕受禅,所以修了座行宫以临时驻留。
至今当地还有一个传说,曹丕在受禅台接受玉玺时突然有一只凤凰从台后凌空而起,围台旋飞后翩然南翔,落向受禅台的远方。曹丕派人查看,在距离受禅台30里的一口浅井里发现了一块四方形的青石,青石已裂开,似乎是凤凰从此石重飞所至,井旁隆起一处土台,曹丕认为这是吉兆,所以下令在土台边建造了行宫,并在土台的基础上修筑了凌云台。
另一种看法认为,陵云台其实在洛阳的魏宫里,位于千秋门内御道北面的西游园内。这座高台为全木结构,以设计机巧著称,建造之前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然后才筑台(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所以它保持了最大的平衡性,高台的四面重量不差分毫,虽然高峻,甚至常随风摇摆(常随风摇动),可始终不倒。
据说到魏明帝时这座高台仍在。魏明帝有一次登上陵云台,看到它颤颤巍巍的样子,害怕它倒了,就让人用大木头支撑它,但这一下楼台反而倒了,原因是本来四面保持平衡的重量出现了偏差(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把父亲修的高台弄倒了,魏明帝大概觉得过意不去,就下令重修此台。台成,最后一道工序是挂牌匾,工匠一时疏忽,匾上还没题字就挂了上去(误先钉榜,未题署)。大概此匾太重,台太高,摘下来重挂比较危险,魏明帝想了个办法,让人把书法家韦诞放在一只笼子里,用辘轳和长绳牵引着靠近牌匾(以笼盛诞,辘轳长絙引上),让他在空中题写。
韦诞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尤善大字榜书,邺县宫室的匾额大多是他题写的。他被悬挂在离地25丈的高空,感到十分恐惧。写完,把他弄下来,大家一看都惊呆了,因为上去时韦诞的头发还是黑的,下来时已经全白了。韦诞回家后立即告诫子孙,今后绝不再练什么榜书了(诞危惧,戒子孙,绝此楷法)。
也许陵云台与凌云台是两座不同的高台,一个在洛阳,一个在郾城。根据史书记载,洛阳魏宫里的陵云台建成于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这有些奇怪,因为当时条件简陋,曹丕祭祀父亲尚在与官员议事的建始殿内,哪能先花费巨大人力与物力修建一座至少25丈的高台呢?
史书对此没有进一步说明,这件事成为野史小说关照的对象,据晋朝一部野史记载,曹丕修这座高台与一个女人有关。
这个女人名叫薛灵芸,冀州刺史部常山郡人,父亲名叫薛业,是一名亭长。薛灵芸出身贫寒,到17岁时已出落为一位容貌异常美丽的姑娘。她经常陪母亲与其他妇女一起纺纱,闾中少年多有暗慕的,经常趁夜色潜进她家里偷窥她。
常山郡太守谷习听说薛灵芸的美貌,就用千金聘走薛灵芸(以千金宝赂聘之),之后把她献给了曹丕。薛灵芸不想走入深宫,但也无奈,她与父母告别时泪沾衣襟,一路上也流泪不止。薛灵芸用玉唾壶盛泪,泪水在壶中化成了红色(壶中之泪凝如血色矣),由此留下了一个“红泪”的典故。
离洛阳还有数十里,曹丕派了十辆雕花的车来迎接,为了不耽误时间,曹丕让车队连夜赶路,命人在沿路点起膏烛照亮,经久不熄(灵芸未至京师,数十里膏烛之光,相续不灭),车子所过之处尘土遮蔽了星月,时人称为尘霄。
到了洛阳,曹丕对薛灵芸异常宠爱,为博得她的欢心,在洛阳皇宫里用赤土做基修筑了一座30丈高的台阁,列膏烛于台下,名叫烛台,远远望去,如流星坠地,当时有人作诗道:
青槐夹道多尘埃,(www.xing528.com)
龙楼凤阙望崔嵬。
清风细雨杂香来,
土上出金火照台。
薛灵芸趁夜而来,于是有了一个雅称叫“夜来”。曹丕对她百般宠爱,异邦进献的火珠龙鸾钗很漂亮,曹丕赐给她,但又问她是不是觉得龙鸾钗太重,细心如此。薛灵芸从小干家务,缝制衣服的针在她手里出神入化,夜里不用点灯也可运用自如,凡不是薛灵芸缝制的衣服曹丕一律不穿(非夜来所缝制,帝不服也),后世于是又称薛灵芸为“针神”。
唐代一部笔记小说里写到,一天晚上曹丕在灯下咏诗,室内摆着一件七尺长的水晶屏风,薛灵芸来了,由于有些急,不小心脸碰在了水晶屏风上,没有大伤,但碰红了。红色的脸颊如朝霞将散未散之状,更觉得美丽无比(伤处如晓霞将散),宫人们于是纷纷用胭脂仿画这种红状,称“晓霞妆”。
“红泪”“夜来”“针神”“晓霞妆”,这些雅称和典故都集于这位出身贫寒的女孩一身,薛灵芸真可以称得上三国时代的“第一灰姑娘”。在这些野史小说看来,陵云台其实是“灵芸台”,是为薛灵芸而修的。
自晋朝以来关于薛灵芸的故事便在各类书籍里多有提及,有关典故影响很广,唐人李商隐写过“一夜芙蓉红泪多”的诗,宋人贺铸写过“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的词,《红楼梦》里讲众人玩象牙筹,牙筹的一面刻有古往今来的美人,薛宝钗抽中的就是薛灵芸。
但薛灵芸还不是曹丕的最爱。在晋朝的一部野史里,还有一个叫莫琼树的女人后来居上,曹丕更宠爱她。
莫琼树长得特别美艳,而且很会打扮,她发明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发型,将面颊两旁贴近耳朵的头发梳成薄而翘起的形状,远远望去好像蝉的双翼(望之缥缈如蝉翼),如丝如缎,如天女下凡,宫人们也争相效仿她的发型。
曹丕又喜欢上了莫琼树,这倒未必是莫琼树比薛灵芸更美丽,而是曹丕对女人审美疲劳的毛病,任何美女在他眼里顶多新鲜一阵,过后就不喜欢了。除了以上提到过甄妃、郭皇后、薛灵芸、莫琼树等几位,在野史小说中被曹丕宠爱过的妃嫔还有陈尚衣、段巧笑等人。
陈尚衣在有的书里也叫田尚衣,她的拿手本领是能歌善舞,冠绝于世,自比汉宫飞燕。段巧笑也精通化装,她发明了一种新脂粉,里面有米粉和胡粉,还有葵花子汁。
曹丕专宠莫琼树后引起了薛灵芸、陈尚衣、段巧笑等人的嫉妒,她们联手戏弄了莫琼树一把。
一次,她们假装帮莫琼树梳妆打扮,趁她不注意时在她的头发里抹了香油。时值盛夏,曹丕与莫琼树携手赏花,结果香油被太阳照射后引来苍蝇、蚊子纷至,这件事被曹丕查出了真相,薛灵芸等人被罚跪地一天不许吃饭。
汉魏时代取名常用单字,尤其是后汉和三国,有人认为这是王莽改制时的一项“硬性规定”,虽没有确论,但整个三国时代除复姓外名字超过三个字的很少,薛灵芸、莫琼树、陈尚衣、段巧笑这些名字都不太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但也不绝对,比如司马懿的夫人叫张春华,这个正史里就有记载。而且即使上面这些人都是后来虚构的,她们的故事也多少有一些现实的蓝本吧,比如关于曹丕身边的“宫斗”,除了郭皇后与甄妃这一件事,史书还提到过郭皇后与柴贵人之争。
看来曹丕这位多情皇帝平时够忙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