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那边,手下们听说刘备死了,纷纷劝孙权称帝,但孙权没有答应(权群臣劝即尊号,权不许)。
孙权不愿意称帝,对外说的理由是汉室湮没,不能前去相救,又怎能忍心与之相争呢(汉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竞乎)?
孙吴的群臣没有放弃,弄出许多所谓的天命符瑞,再次劝孙权,孙权仍然没有答应,不过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孙权对众人说:“过去因为刘备称雄于西边,所以我命陆逊率兵防备他。而北边的曹魏有可能帮助我,我担心其挟天子以令天下,如果不接受封拜,就会促使他们对我下手,到时候西边、北边的敌人一齐来,两处受敌,所以我努力克制,接受封王。我俯首称臣的本意,诸君可能还不理解,所以今天向你们来解释解释(低屈之趣,诸君似未之尽,今故以此相解耳)。”
孙权这番话的意思是,登基称帝那是好事,但火候没到。
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不会把名义和形式看得太重,做一件事更要着眼于利弊得失,不划算的事即使再风光也不要去做,在这方面曹操给大家做出过表率,其次就是孙权了。
孙权表面称臣于曹魏,但他太明白不过了,跟曹魏翻脸动手是迟早的事,因为曹丕提出的有些条件他能答应,有些条件他答应不了,一旦谈不拢,只有动手。
所以,对蜀汉那边也得保持灵活,孙权派人去成都,名义上是吊丧,其实是观察那边的情况。
孙权派来的特使名叫冯熙,职务是立信都尉。三国时代涌现出一批出色的外交家,冯熙可以算是其中的一位。
刘备称帝孙权一直没有公开承认,此次派人来吊孝,又赶上新皇帝登基,说明他对蜀汉朝廷至少默认了。孙权此举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他想重新修复吴蜀两国的关系。
可惜的是,冯熙赶到成都时正值蜀汉国丧,又有后主登基的大典,到处忙忙碌碌,丞相诸葛亮根本无暇与他深入交谈。冯熙完成了一次礼节性的出访后,就回到了孙吴。孙权大概很看重冯熙的外交才能,于是改任他为中大夫,紧接着派他出使曹魏。
冯熙出使蜀汉的事曹丕也已侦知。曹丕很不痛快,见了冯熙的面劈头就问:“吴王如果打算重修旧好,应当在江关布下重兵,进军巴蜀,听说他反倒遣使与蜀汉通好,是不是有什么变故?”
冯熙倒也不否认,回答说:“我听说出使蜀汉那边也只是通个音信,而且是为了观察那边的虚实,并非与之有什么密谋。”
曹丕带有挑衅地问:“听说吴国连年旱灾,人力物力损失严重(比年灾旱,人物彫损),以冯大夫的精明,能看出吴国国力如何?”
潜台词是,你们要跟蜀汉有什么小动作,先看看你有多少家当,小心我收拾你。
冯熙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吴王聪明而有气度,善于用人,赋政施役都咨询臣下的意见,亲贤爱士,臣下皆感恩怀德,一片忠心。吴国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即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说到国力,据臣下观察,应该与曹魏不差上下(以臣观之,轻重之分,未可量也)。”
曹丕听了相当不悦。
曹丕听说冯熙是颍川郡人,跟陈群是老乡,就派陈群私下联络冯熙,许以高官厚利,但冯熙不为所动。
曹丕只得让冯熙回去,走到摩陂,又传来命令让他返回洛阳。冯熙担心有变,害怕回去后受辱,于是引刀自杀,但被驾车的人发现,没死成。
冯熙后被曹魏一直扣留到死,孙权听说后流泪不已,称他为“当世苏武”。
刘备的死,在曹魏那边也引起了很大反响。
刘备的死讯传到洛阳,群臣都来向曹丕致贺。
曹丕专门观察了一下,有个人没有来,这个人就是黄权。(www.xing528.com)
曹丕常有恶搞的习惯,他知道黄权的心意,但有意吓唬吓唬他。曹丕派人召黄权进见,黄权还没有到,曹丕一次次派人去催,给人感觉很着急,黄权的侍从下人闻讯无不震吓,认为曹丕发怒了,一定会出大事,但黄权镇定自若。
当然,曹丕只是恶搞,他很欣赏黄权的才能和为人。
曹丕听说孙权设了一个益州刺史,觉得这个办法挺好,就利用黄权的影响力,让他当益州刺史,治所设在南郡境内,黄权虽然去上任了,但也没有什么大动作。
后来魏明帝继位,曾问黄权:“现在天下三分,应该以哪个为正统?”
这么刁钻的问题黄权也不愿说违心话,他回答:“应该以天文为正统。”
在曹丕看来,刘备的死是一个契机,比蜀汉更厉害的孙吴都已俯首称臣了,蜀汉那边不仅没有了刘备,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也都不在人世,劝说他们效仿孙吴称臣,也不是没可能。
于是曹丕发起了一轮舆论攻势。
之前曹魏的司空王朗就写信给许靖,让他劝诸葛亮等人去掉不该有的帝号,接受大魏的封赏(去非常之伪号,事受命之大魏)。
后主登基后,诸葛亮也密集地收到了曹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一批人的书信,这些信都是写给他的,信的内容只有一个,劝说蜀汉向曹魏称臣(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
曹丕让这几个人给诸葛亮写信是有讲究的:华歆、王朗不仅是曹魏的重臣,而且是天下名士,很有影响力;陈群是曹魏的实权派,他曾经在徐州做过刘备的下属,也算是与蜀汉有旧谊;许芝是太史令,既然拿天命说事,自然少不了他;诸葛璋的职务不高,也让他出面给诸葛亮写信,推测起来,他很可能是诸葛亮的本家。
这些信摆在诸葛亮的案头,让他陷入了沉思。
他可以置之不理,但又觉得这正是一次向外界特别是曹魏表明立场的机会,这个立场既是他自己的,也代表了蜀汉。
诸葛亮没有给他们一一回信,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对他们的回答。
这篇文章,题目叫作《正议》。
根据文风看应该是诸葛亮亲自执的笔,其中写道:
“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不用仁德对待百姓,即使他的力量很强大,有帝王的威势,最终还是身败名裂,成为千古遗恨。如今魏国不汲取项羽灭亡的教训反而效仿,即使曹操不死,他的后代子孙也必然灭亡。那些写信劝降于我的人,他们也都有一大把年纪了(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却顺从贼子之意,就像当年陈崇、张竦称赞王莽篡汉一样,讨好盗贼,却还是被盗贼逼迫而死。
“光武帝创业时只带领几千人就在昆阳郊外一举击溃敌军40万,足见用正道讨伐淫邪,胜败不在人数(据道讨淫,不在众寡)。曹操一向诡诈,纠集十万人来战先帝,妄图救张郃于阳平,却只落得狼狈逃窜,不但辱没了精锐之师,还丢掉了汉中,此时他才知道,国家是不能随便窃取的,没等他退军回到家,就已染病身亡。
“曹丕骄奢淫逸,篡夺帝位。即便你们几个像张仪、苏秦那么能诡辩,说得天花乱坠、滔滔不绝,也不可能诋毁尧、舜,白白浪费笔墨而已。正人君子绝不会这么做。《军诫》中说:‘如果一万名士卒,抱着必死的决心,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日轩辕黄帝只率领几万士卒,就能击败四位帝王,平定天下。何况我们有几十万兵马,是在替天行道、讨伐有罪的人,谁能够与我们匹敌呢!”
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先把曹操比作项羽,把华歆、王朗诸人比作帮助王莽篡汉的陈崇、张竦,都直接切中了要害,因为曹魏篡汉本就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自己的事还没有整明白,就来劝别人,这是对劝降者的有力反击。
接着,诸葛亮举光武帝刘秀的事例说明,讨伐邪恶,维护正义,不在兵力多寡,蜀汉虽然不够强大,但比起昔日的光武帝还是绰绰有余,当年的汉中之战就是最好的例证。
诸葛亮写这篇文章,既是对曹魏那些劝降者的一个公开回复,也是统一内部思想的一个重要举措,面对朝野上下的动荡不安,诸葛亮希望用这篇文章鼓舞大家的士气,向外郑重表明蜀汉绝不可能投降,先主所制定和追求的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目标不会放弃,只要上下团结一心,一定能取得胜利。
这篇文章写得义正词严,不仅有力度,而且不空洞,文字不多,却深沉有力,是一篇足以与《隆中对》《出师表》相媲美的出色的政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