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大战在即,孙权的想法还是最好别打。
孙权为此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他做出一项人事调整,任命诸葛瑾为绥南将军,代替吕蒙兼任南郡太守,驻扎于公安,负责面对蜀汉第一前线的军政事务。
诸葛亮成为蜀汉的丞相,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在很多人看来还是显得有些突然,诸葛亮虽然才能突出,但毕竟年轻,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也不是最重要的,所以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没沾上什么光,反而落下不少猜疑。
诸葛瑾到了南郡,有人向孙权告密,说他有问题(人有密谗瑾者)。这些风言风语传到了陆逊那里,陆逊有点儿着急,他向孙权写了份报告,力保诸葛瑾没问题,并且请求采取什么方式给予辟谣(表保明瑾无此,宜以散其意)。
孙权接到陆逊的报告回复道:“子瑜与我共事已经很多年了,恩如骨肉,我对他了解很深(深相明究),他这个人没有道义的事不做,不仁义的话从不讲。我和子瑜可谓神交,不是几句话就离间得了的。”
孙权把前面的那些告状信封好,让人送给诸葛瑾,并且亲笔给诸葛瑾写信安慰他。接到陆逊的信后,孙权也把陆逊的来信一并转给诸葛瑾,让他知道陆逊的心意(辄封来表,以示子瑜,使知卿意)。
三国群雄之中,孙权的过人之处是识人,无论是对周瑜、鲁肃还是对吕蒙、陆逊,都做到了知人善任,也做到了用人不疑,跟着这样的领导打江山,心里更踏实。
吴、蜀未来如果真的交战,南郡就是前线,孙权让诸葛瑾到这里来,还有一项任务。孙权知道刘备一定要报仇,但他实在不愿意跟这个妹夫打,所以让诸葛瑾给刘备写信劝和。
诸葛瑾给刘备写了信,信中道:“如果您认为吴王夺取荆州又危害到关羽,因而怨深祸大,不愿意求和,这只能说是在意了小的方面,却未留意大的方向啊(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我想替陛下您着想,陛下如果能压抑愤怒暂且听我一句话,那么计谋可立即决定,不必再反复向群臣咨询。陛下试想,您与关羽亲还是与先帝亲?荆州大还是天下大(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哪个大哪个小,哪个轻哪个重,谁应当在先,谁应当在后?弄清这些,什么事不就易如反掌吗?”
诸葛瑾所说的先帝是指刚刚被废的献帝刘协,当时吴蜀两地纷纷流传,说他已为曹丕所害,诸葛瑾知道刘备立国打的是刘汉王朝的牌子,所以不仅称刘备为陛下,还称刘协为先帝。
诸葛瑾提醒刘备:关羽亲还是先帝亲?荆州大还是天下大?是啊,这是简单的道理,不用多想刘备应该知道答案。
但是刘备的态度异常坚决,不理诸葛瑾的来信。
刘备也并非不识数,他也知道孙、刘翻脸所带来的后果,但他内心里除了复仇的怒火,还有侥幸的心理,因为在他看来与风险相比,胜算更大。(www.xing528.com)
只是这样一来,诸葛亮就更不好公开反对伐吴了。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整合各路人马,正式出兵伐吴。
具体的部署是:刘备亲自率四万人马由成都出发东进,任命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任命张南为前锋,偏将军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车骑将军张飞率所部一万人马由巴西郡的阆中南下,两支人马相会于江州,即今重庆市。
吴班是国舅吴壹的族弟,也深得刘备信任。冯习是南郡人,追随刘备由荆州来的益州,当初的地位与魏延差不多,现在进步也很快。赵融等人都是带兵的将领,但事迹不多,在后世的名气也不大。
看着上面的阵容,不禁让人想起关羽、黄忠这些名将,由于他们纷纷凋零,让蜀汉的将星也不再像以往那么闪耀了。
马超仍然在世,但可能他的身体不好,因而没有出现在东征的队伍里,根据史书记载马超在刘备登基一年后就去世了。
赵云也不在东征之列,有人认为这进一步说明刘备对赵云不信任,尤其是此次东征赵云又提反对意见,刘备有意疏远他;另一种看法认为,蜀汉能独当一面的大将目前看只有张飞、赵云、魏延几人,张飞随征,魏延守汉中,益州也要有大将留守,所以赵云没有参加东征。
相比较而言,后一种看法更靠谱,因为刘备随后命赵云留守江州,这个任务也很重要。
此次随刘备出征的还有:尚书令刘巴,侍中马良,太常卿赖恭,光禄勋卿黄柱,少府卿王谋,大鸿胪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玮,从事祭酒程畿,从事王甫等。
赖恭等人身为九卿,是蜀汉朝廷的部长,他们是文官,一般都留在后方,现在多位九卿以及相同级别的文官随征,这种情况还较少发生,是蜀汉人才不足,还是刘备要显示征吴的决心?已经不太好揣摩了。
只是,让这些很少上战场的文官亲临第一线,一旦遇到险情更容易产生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