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代汉自立,虽在各方面的意料之中,但真正迈出了这一步,又带来许多新问题。
比如,对孙权来说就面临今后如何定位的问题。之前他是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骠骑将军)兼荆州牧,这是汉献帝任命的,孙权一直按照这个职务进行内部机构设置和管理,现在汉朝突然没了,意味着孙权及其手下所有人的官职都不再合法了。
这虽然只是个名义问题,在孙权控制区内一切都得照常运行,但也必须尽快给个新说法。
好在对曹丕称帝自立,孙权的态度是完全拥护的,这省去了很多麻烦。孙权汲取了曹丕继魏王时没及时表态和祝贺的教训,一听说曹丕称了帝,不敢怠慢,马上遣使称臣,态度极为诚恳谦卑(卑辞奉章)。
为表示忠心,孙权还下令把于禁送回北方。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大事太多,人们几乎把于禁忘了。
于禁还活着,他投降后被关羽送到了江陵,吴军攻克江陵后于禁又被孙权控制。孙权没有把于禁当成俘虏看,对他倒不错,还亲自和他相见,但也没有放他回去。
曹丕称帝前孙权为向他示好,曾释放了朱光、董和等人,他们是在魏吴交战中被俘的,那次也没有放于禁,也许孙权觉得于禁更重要,可以派上更大的用场。
于禁在孙吴这边,除了没有人身自由其他方面都还挺好,吃的喝的都挺优厚,孙权还时常邀他一同外出。
有一次,孙权和于禁骑马并行,被虞翻看到了。
虞翻口才很好,但他的脾气比较臭,拦住于禁大骂:“你不过是个投降过来的俘虏,怎么敢跟我家主人并排骑马(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
不光骂,虞翻挥鞭还要打,如果不是被孙权呵斥住,一代名将于禁就得挨江东名士虞翻的一顿鞭子。
还有一次,孙权在楼船上宴饮群臣,邀于禁出席。席间有人奏乐,乐声勾起于禁的思乡之情,不由得流下泪来,这一幕又让虞翻看到了。
虞翻当场教训于禁说:“哭什么?你以为装可怜就能免除一死吗(汝欲以伪求免邪)?”
虞翻智商是一流的,但情商明显不足,属于又愣又硬的书呆子一类,两次向一名阶下囚发难,不是他生性争强斗狠、以强欺弱,也不是他跟于禁有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他内心里儒家的节义思想太深,看见于禁这样的人就来气。
但孙权对外一直把于禁当客人,侮辱于禁就是不给孙权面子,所以孙权对虞翻的做法很不满(权怅然不平),后来虞翻被孙权远放交州,与此有很大关系。
孙权不仅释放了于禁,还释放了被关羽俘虏的徐州刺史浩周、于禁手下的司马东里衮,孙权请他们给曹丕带上一封信,信中孙权的态度十分恭敬,表明自己世受魏国恩宠,情深义厚,名分也很明确,他发誓对魏国永远一心一意(今日之事,永执一心),请求曹丕保护和关照自己。
于禁回到洛阳,曹丕接见了他。此时于禁已经须发皓白、面容憔悴,见到曹丕,于禁很羞愧,不停地流涕叩首。曹丕倒没责怪他什么,还任命他为军长(安远将军)。(www.xing528.com)
于禁之前是左将军,现在降为军长,连降好几级,不过对于禁来说这已是不敢想的事了,打败仗没啥,当降将就太不光彩了,给他军长的名义,等于还保留了一些尊严。
曹丕还以荀林父、孟明视的事安慰于禁,让他不要有思想包袱。荀林父是晋国将军,曾率军与楚军交战,大败,回来后晋景公依然重用他,三年后他又率兵出征,打了大胜仗;孟明视是秦国将军,在攻打郑国回军时被晋军俘虏,不久被释放回国,秦穆公仍然信任他,让他继续带兵,后来他率军击败了晋军。曹丕以他们二人为例,说明打了败仗被俘虏不算什么。
在任命于禁为安远将军的诏令中,曹丕特别强调:“樊城之败,主要原因是遭到了水灾,汉水暴涨,不是作战不利造成的,所以恢复于禁等人的职务。”
如果于禁的结局真是这样的,曹丕的胸怀就让人钦佩,让人看到了又一个曹操。但曹丕的胸怀其实与父亲差得远,他一边安慰、厚待于禁,一边却在背后搞起了小动作。
曹丕下诏,让于禁出使江东(欲遣使吴)。
这个安排就够让人尴尬了,毕竟于禁刚从那边回来,那里是他的伤心之地,曹丕还在行前特意安排于禁到邺县敬谒曹操的高陵。
这又是一个尴尬,不过于禁还是去了。
在高陵的一间屋子,于禁发现挂着几幅画,画的是樊城之战的经过,包括关羽大胜、庞德壮烈殉国、于禁乞降等内容,于禁看完大愧。
不久,于禁忧病而死。
这还没完,曹丕又赐给于禁一个厉侯的谥号。“厉”在谥法上有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之意,属于“丑谥”。
看来于禁死了曹丕仍在跟他计较,所以后世有学者评论说,于禁率数万人败不能死,可以把他杀了,也可以从此不用他,但用这种办法羞辱他,并不是为君之道(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
在曹操手下的著名将领中,于禁的身上光环最多:每有大仗不是前锋就是负责断后,体现了曹操的绝对信任;所有硬仗、恶仗都难不住他,所向无敌,关键时刻屡立大功;不徇私情、敢于从严治军,又不贪慕财富,个人品质为曹操所重。
曹操在世时于禁已被授予左将军的高位,成为曹魏一颗耀眼的将星,但一场失败改变了一切,于禁的完美形象顷刻坍塌,曹操不解、对手羞辱,自己也羞愧异常。在重视名节甚于重视生命的时代,被俘的于禁似乎只有一死才配得上良将的称号。
但这又是讲不通的,汉末三国时代被俘求生的名将其实有许多,不仅张辽、张郃、徐晃是降将,被曹操称赞的庞德也曾是降将,还有关羽、姜维等人,甚至刘备也有多次被迫投降的经历,至于名气小一些的将领那就更多了。
群雄相争、各为其主,在三国那个特定的时代,投降如同“跳槽”,有的因为原来的主人失败了,有的因为要寻找更好的“明主”,无论主动与被动,其实都无关民族大义,一般都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似乎独对于禁更苛刻。
于禁的不同之处大概在于,他投降后没能效忠于蜀汉或者孙吴,而又回到了原来效命的主国曹魏,无论是对曹魏还是对于禁本人,这都成了尴尬的事。
再遇到一个心胸狭窄的曹丕,于禁只能以彻底的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