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厚厚一部《固堆河村志》,对尚贤君坚韧不拔、矢志不移之精神,不由得肃然起敬。眼前,分明看到一位年近花甲之老人,伛偻在他那仅10平方米的书斋,或伏案疾书,或卧床遐想,甚而睡至夜半,挑灯写志之动人情景。一部村志,洋洋18万言,不知耗尽他几多心血,消磨他几何时光。当我们捧读之时,难道还能不知其分量之轻重吗?
我认识尚贤君,时日不长。还是在几年前编写《通渭县志》时,鬼使神差般走到一起的。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素得像个农民,诚实得犹如孩童。后来才知,他连初中也没有上完。自1958年参加工作之后,又曾供职于好多部门。然而,他却多才多艺,善丹青,擅书法,精金石,长雕塑,又通绘图。虽县邑隐名,然传略、作品却载之于国内、外诸多名典。我和他由于笑谈投契,真有相见恨晚之憾。在对他有了了解之后,却为我同乡中有如是出众人才,而很感骄傲自豪。我们通渭,真不愧为人杰地灵之乡啊!
作为苦水河的儿女,尚贤君不忘乡情祖恩,早就想为生他养他的家乡——固堆河写部志书,为之报效。于是乎,便成竹在胸,在长期的工作之余,搞调查研究,寻访乡亲,实地勘察,访遍了故乡的村老学者;广读典籍,寻章摘句,整理资料,又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汗水浇灌下,一部村志终于应运而生。如奇葩一般,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部村志,上溯明清,下限1997年,时间跨度遥迢数百年。所列纲目,眉目清楚,应有尽有;所记史实,材料翔实、文字通畅。时人读之,得知固堆河由小至大、由穷变富的历史经络;后人读之,可知前人耕耘这块黄土地之艰辛不易。因而,它面世之意义,远远不只是记述了一个村庄成长的脚步,还在于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不会数典忘祖,并将其光辉传统及淳朴民风,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而接力奉献。故此,毫不夸张地说,编写这部村志,实在是一功在千秋,利及子孙的壮举。
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纯。毋庸讳言,这部村志也有其不足,大多为资料制约,非尚贤君主观努力不够。然而,白璧微瑕,无关要紧,自有后来者续补。我在想,如我县邑村村都有一部这样的村志,那该多好!也许此想并非奢望,有朝一日将会变成现实。若如是,则谢天谢地,幸莫大矣!(www.xing528.com)
刘益民
1997年秋于天水
刘益民(1935—1998年),原名刘佞佛,笔名益民、一明、牛宣,通渭县榜罗镇毛家湾人。毕业于陇西师范。先后在甘肃省文化局、省新华书店、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天水市煤田地质勘探149队工作。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理事。发表小说、散文、诗词等1600多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