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编《通渭县志》是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是通渭县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必将为尔后的建设事业发挥鉴古知今,资政、教化、存史的积极作用,必将得到全县人民及广大读者的珍爱。
通渭地处陇中,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即使从置郡建县的西汉元鼎初年开始,也已有两千一百年的历史。其间,世代劳动人民为推动历史的发展,进行了可歌可泣、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不朽功绩。就修志而言,自明弘治以来的五百年间,有据可查者就有12次(包括本志)。其中官修10次,私修2次;统编6次,续编6次;修成者9次,半途而废者3次。传世志本几经传抄复印,现存完整的仅5部,四卷佚一者一部,余均散佚。这些志书,比较翔实地记载了有关通渭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政事等各方面的演变进程,保存了别无仅有的历史资料。它为通渭人民和历届执政官员中有志之士,据以考证研究,认识通渭,治理通渭,发挥了特殊作用。但自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统修成内容较充实、体例较完整的《通渭县新志》之后,迄今近百年竟无一新志问世。尽管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十六年(1947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曾先后4次由当时县政府组织专人续修县志,但均因故而半途废止,幸存下来的仅两次续修手稿而已。通渭志苑,百年荒芜,何时问耕,民皆忧之,盼之!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举国上下,振兴中华;拨乱反正,百废俱兴。随之,全国出现了盛世修志的可喜局面。中共通渭县委、县人民政府,从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出发,顺应潮流,闻风而动,在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政协通渭委员会的积极赞助下,于1982年8月成立县志编纂机构,调聘文人志士,开始筹备,征集资料,统编新县志。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新编《通渭县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增添了应有篇章。
统编《通渭县志》,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南,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审视历史,分析现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回首过去,放眼未来”的编撰原则,实事求是,据事直书;用新观点、新方法、新资料编撰新时期的新方志,力求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例科学,归属得当,达到系统性、时代性、人民性、地方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完整统一,使之能够客观地全面地反映通渭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恰当地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有效地激励后人奋进创新,真正起到弘扬民族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的巨大作用。同时,辑存地方史料,为各行各业全面地科学地认识了解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历史和现状提供切实可靠的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以推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继往开来之大业。如此则于愿足矣!然而,由于历代兵燹或政治动荡,资料毁失严重,使这次统编难能完全如愿。但它毕竟是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诞生40年来在通渭文明建设史上完成的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巨大工程,也为在社会主义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因而,新编《通渭县志》的问世,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一件值得全县人民庆幸的大喜事。
本志编纂过程中,及时得到了中央、省、地有关部门领导的亲临指导和县直各单位、各乡(镇)的通力合作,也得到了县内外专家、学者的鼎力协助,特别是得到前任县委书记张子芳,县长贾耀明、莫守拙,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文郁,政协主席雷炳焕等党政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和支持,尤其全体修志人员,艰苦奋斗,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谨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全县人民,在此一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致谢!
张成孝 中共通渭县委书记(www.xing528.com)
王永泰 通渭县人民政府县长
1989年9月
张成孝,1940年12月出生,甘肃省靖远县人。大学文化。历任定西地委组织部干部二科副科长,靖远兴堡子电灌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陇西县人民副县长,中共通渭县委书记等职。
王永泰(1943.7—2004.2),甘肃省岷县人。1969年8月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曾任岷县闾井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岷县茶埠公社党委书记,岷县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岷县县委副书记、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长,中共通渭县委副书记、通渭县人民政府县长,定西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等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