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代通渭地方志中的古旧资料考述

历代通渭地方志中的古旧资料考述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在历代陕西通志、甘肃通志和巩昌府旧方志中有大量通渭史志资料,值得关注与研究。其中通渭史志资料共有11个专题,记载详细,可补通渭明嘉靖时期史志资料之空白。此志书成之时,恰是陕甘分治之时,甘肃史志虽编入其内,但极为简略,通渭史志资料更少。均载有通渭史志资料。

历代通渭地方志中的古旧资料考述

通渭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县治归属几经变化。自元忽必烈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县治移至今城区。至明一代,县政隶属陕西布政司陇右道巩昌府,清初陕甘分治,通渭仍属甘肃巩昌府,直至民国二年(1913年)改属陇南道。通渭近400年属陕西巩昌府辖,240多年间归甘肃巩昌府辖。故在历代陕西通志、甘肃通志和巩昌府旧方志中有大量通渭史志资料,值得关注与研究。

历代陕西通志,现存记载通渭史志资料的有三部。[嘉靖]《陕西通志》,赵廷瑞修,马理、吕柟等纂。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修纂,号称“上下古今,括囊殆尽”,在历代陕西志书中久负盛名。此书保存了陕、甘两省大量明代及其以前的史料,实为陕西明代最有价值的一部省志。其中通渭史志资料共有11个专题,记载详细,可补通渭明嘉靖时期史志资料之空白。[万历]《陕西通志》,李思孝修,周宇、冯从吾,王绍先等纂,历十年,刊刻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此志在[嘉靖]《陕西通志》的基础上新增了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至万历三十九年间陕西的史料,虽补充内容相对较少,它仍然具有自己独到的价值,其存史价值功不可没。所含通渭史志资料亦是如此。且通渭在明万历四十四年所修《重修通渭县志》天启六年增补本现有藏本存世。但对于通渭史志研究者,具有一定的校勘价值。[康熙]《陕西通志》,贾汉复修,李楷等纂,历时五年,于康熙六至七年(公元1667—1668年)书成付印。此志书成之时,恰是陕甘分治之时,甘肃史志虽编入其内,但极为简略,通渭史志资料更少。对通渭史志而言,可补通渭清初史志资料的阙如。

甘肃在清康熙陕甘分治之前原无省志。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始纂修通志,讫中华人共和国成立以前,共编有三部。均载有通渭史志资料。

乾隆]《甘肃通志》。许容修,李迪、张能第、甄汝翼等纂,是陕甘分治后甘肃第一部通志。历时9年,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刊刻竣工。此志虽以《陕西通志》为范本,但考核订正,增补漏列者,占全书一半以上,与旧志比较,涉猎全面。此志中通渭史志资料可补早佚的[康熙]《通渭县志》,同时又有增补考订,因康熙五十七年通渭大震,雍正八年移治安定监,这些史实均有载,其通渭疆域也与其他时期有所不同。[宣统]《甘肃全省新通志》,升允、长庚修,丁喜翰、安维竣等纂。始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历时约二年,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成书。此志沿袭旧志而成,失误之处甚多,是甘肃三部通志中争议较大的一部。就通渭史志资料而言,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所修《重修通渭县新志》保存完整,光绪三十三年专为重修省志而修的《续修通渭县志》也有存世,故此志于通渭史志资料的价值不是太大。[民国]《甘肃通志稿》,刘郁芬修,杨思、张维、慕寿祺等纂。历时八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成书。《甘肃通志稿》为方志、史学名家张维、杨思等编纂,对[乾隆]《甘肃通志》和[宣统]《甘肃新通志》两志舛讹、失实等方面,纠正颇多。此志稿多有创见和独到之处。时至今日,仍为研究甘肃史地之重要参考工具。此志下限断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分省之际,其中清末至民国初期通渭史志资料可补这一时期通渭史志之空白,是研究校勘通渭史志不可或缺的资料。(www.xing528.com)

巩昌府修志,明代共修五次,清代修两次,现存的仅有二部。[嘉靖]《巩郡记》,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胡瓒宗修纂。现有清渭草堂刻本少量残卷存世。此志对明代巩昌府及所辖三州十四县的历史地理、沿革建置及历代人口变化均有详细地记载,特别是此志征引了部分[成化]《巩昌府志》的内容,从而保存了通渭成化年间的人口数,极为珍贵。[康熙]《巩昌府志》,纪元续修纂,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成书,此志为巩昌府旧志中仅存的一部,保存了元、明及清初定西、天水、陇南、甘南、白银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状况,在历代其他旧方志中保存通渭史志资料最全面系统的一部方志。

以上旧志中,记载通渭史志资料最早的为[嘉靖]《巩郡记》,记载最为系统详尽的为[嘉靖]《陕西通志》和[康熙]《巩昌府志》,可补通渭成化、嘉靖和康熙年间缺失之史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