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渭地方志考述:安定监志(康熙《静宁州志》)

通渭地方志考述:安定监志(康熙《静宁州志》)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康熙]《静宁州志·安定监志》考述[康熙]《静宁州志》,清康熙五十五年知州奉天黄廷钰修,陇西吴之珽撰。②[康熙]《静宁州志》义例简要,深得志法。[康熙]《静宁州志》卷之一疆里志之沿革:康熙三年,裁前明苑马寺之安定监,凡六营并治焉。[康熙]《静宁州志》卷之十一轶事志之祥异:康熙三十二年□月□日,大鼓鸣于安定监之西北隅。[康熙]《静宁州志》卷十二安定监志。

通渭地方志考述:安定监志(康熙《静宁州志》)

(一)[康熙]《静宁州志·安定监志》考述

[康熙]《静宁州志》,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知州奉天黄廷钰修,陇西吴之珽撰。卷首有序4篇、例言14则、舆图3幅。正文卷一疆里志,辖沿革、形胜、山川、古迹、河梁。卷二建置志,辖城池、官署、学校、书院、仓库、驿递、铺墩、里坊、镇堡、杂置。卷三赋役志,辖田赋、丁徭、课税、经费。卷四风土志,辖风俗、月令附、物产。卷五典礼志,辖坛庙、祠祀、寺观、杂仪。卷六官师志。卷七宦迹志,辖乡宦、循卓。卷八选举志,辖科、贡、监、封荫、武科、武阶、掾史。卷九人物志,辖乡贤、遗献、名将、孝行、列女。卷十武备志,辖兵戎、屯寨、防御。卷十一轶事志,辖祥异、钞录、外纪、杂记、琐闻。卷十二安定监志。卷十三、十四艺文志。

此志卷十二《安定监志》,为安定监(今通渭马营)单独设卷,独立成章,这在中国历代方志的修纂中较为稀见。吴之珽编纂理由是“安定监,静宁一巨镇尔,例不当特有志,然去州二百里,山川既殊,风景亦异,不特志,将不悉,盖详监所以详州云”。

[康熙]《静宁州志》义例简要,深得志法。于静宁故实,考证精详;对于民生经济各事,尤能详述悉列,具有较高参考价值。文辞涓洁,剪裁有度,对后世修志影响很大。张令瑄对其评介极高:“此志陇中久无传本,今得一读为喜。吴之珽,陇西名士,深得志法,于静宁县历史古迹,考证甚赅,对当时社会经济,尤能剀切陈述,其论旧志之夫谓‘尅期从事,塞责成编,如屠沽账簿姑计名数,无复精神,而全出之以褊心,行之以曲笔,使一方文献,都成冤录’。可谓官辑方志之通病,惟武备乃国家要政,此志竟列于卷末。官师、人物分类过繁,此其小失。”

(二)修纂者简介

黄廷钰,字二如,一字澹园,奉天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静宁州知州。

吴之珽,字乾玉,号赤谷,陇西人。康熙拔贡,曾任安宜知县。殚心著述,尤好读史。陇西旧志零落,文献散佚,之珽搜集史传,作《襄武人物志》。黄廷钰称其“具有史学,可位于龙门、庐陵之间”。

(三)版本考述

清康熙五十五年刻本,10行25字,小字双行,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版框高22.5cm,宽14.9cm。甘肃省图书馆有藏。(图4.2-1)

1994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辑的《中国西北稀见方志》第七册影印[康熙]《静宁州志》。

图4.2-1 [康熙]《静宁州志》刻本书影

(四)[康熙]《安定监志》考辑

[康熙]《静宁州志》虽在州志内独立设置《安定监志》一卷,内容含沿革、疆域、山川、建置、田赋、物产、丁役、人物、艺文等一应俱全。但征粮、征银、祥异、仕宦、选举等隶州以来,全入州志,人物入州以来,入州选举中。

[康熙]《静宁州志》卷之一疆里志之沿革:康熙三年,裁前明苑马寺之安定监,凡六营并治焉。

[康熙]《静宁州志》卷之三赋役志:(图4.2-2)

田亩:又接收安定监实熟地三千二百一十五顷一十四亩额有奇,每亩征银六厘,为银一千九百二十九两八分六厘有奇。

丁徭:国初编额如明,……又接收安定监牧丁实额一千五百一十有六,每丁征银三钱一分五厘有奇,为银四百七十八两四钱三分六厘有奇。凡民监丁征银共一千一百六十四两八钱五分三厘有奇。

图4.2-2 [康熙]《静宁州志·赋役志》书影

[康熙]《静宁州志》卷之七宦迹志:(图4.2-3)

董守义,字喻之,镶白旗人。由荫监,康熙三十八年补知州事,兴废补坠,如修庙学,创蜡祠,造石桥,于南河□置仓敖,补葺六房,建置二廓,不惜千金。四十三年报升松江同知。濒行尽裁地方过往供应,表□积陋,洎安定监油褐之税,岁计共数千金而赢民,以是德之建祠,未赴松任寻卒。守义驭下猛以济宽,其惩南鄙刁也,□火烈之义。

陆锦,字晋侯。浙江会稽人。纂修实录,议叙判州事。为人廉静宽厚。安定监初隶也,属草创,颇难治,委锦蒞之,催科抚字,□□□□。王辅臣叛,时有以大逆谋剿州者,锦以百口保之,其荫德至今□,人曰不忘陆公也。后去官,家静宁。

(按:以上2人,均于安定监有关,特别是陆锦,静宁州州判,为安定监初隶于静宁州时首位官吏。)

图4.2-3 [康熙]《静宁州志·宦迹志》书影

[康熙]《静宁州志》卷之八选举志:(图4.2-4)

清 武阶:

谢鸿儒,安定监人,时任浙闽督标中军副总兵。

谢雄,鸿儒长子,时任安庆府潜山营游击

谢英,鸿儒姪,以破台湾功加左都督。

图4.2-4 [康熙]《静宁州志·选举志》书影

清 贡选:

孙廷栋,字名卿,安定监人,三十九年。

陈圣尔,字君璞,四十一年

清 例监:

谢 壐,鸿儒次子,初任安庆府通判,升大理寺右评。

赵继宋,字廷献,安定监人。

清 恩贡:

张□才,字子□,安定监人,五十五年。

按:以上8人,除谢雄见诸《通渭县志》(1990)外,其他均为通渭史志所失载。如谢氏家族4人,均为康熙年间人,特别是谢玺官正四品,谢英参与了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的出兵攻台,收复台湾之战,因功官至左都督。其功勋卓著,却失载于通渭史册,令人遗憾。(www.xing528.com)

[康熙]《静宁州志》卷之十一轶事志之祥异:

康熙三十二年□月□日,大鼓鸣于安定监之西北隅。

三十五年夏六月十九日,安定监陨霜杀夏秋禾。

五十三年夏旱,安定监大雨雹,知州廷钰报灾停征。奉上借、赈、粜三法并行,时州仓粮不足,奉拨秦州粮三千石。

[康熙]《静宁州志》卷十二安定监志。(图4.2-5)

沿革:安定监,本巩昌府通渭县之大华川。前明定马政,割为牧地。初置安定苑,城踞北山麓,并东、西关为三城。与长乐、灵武二监、广宁、开城、黑水、清平、万安、武安六苑并统于平凉之苑马寺,苑额头军四百二十七人,原马并驹三千五百六十九匹。嘉靖间,马并驹犹存二千九百三十五匹。设圉长二员,俱从九品。后升为监,设监正一员,从七品,录事一员,未入流,七监一大学,设教谕一员。

国初尚仍之,其后马政孳弊。康熙元年,苑寺迟某题以“河西民力已竭”等事奏革牧圉,报可,于是诸监并废。三年,裁归安定监于静宁州,仍故其名。

图4.2-5 [康熙]《静宁州志·安定监志》书影

凡六营:曰中营,曰稠泥营,曰石峡营,曰原川营,曰衙门营,曰双井营,别号称为“马营”云。

疆域:东三十里至锁龙山,接通渭界;南十五里至尖岗山,三十里至第三铺,接通渭界;西三十里至蟾母山白马庙,接兰州卫之牛营界,大路天河迤西为明肃王藩地,天河迤东为监地;北四十里至蒸饼山索骆峪,接会宁界。在州治西南百八十里。

山川:监居众山之中,东十里曰原川峡,两崖壁立,河水从中出,为监城锁钥。三十里曰锁龙山。东南十五里曰尖岗山,上有寺宇,其东南一峰下有灵湫,乡人遇旱,有祷必应;上有白马大王祠。西十五里曰蟾母山(通渭志作禅牧),监之主山也,山前有寺宇,后有白马庙。二十里曰华川。西南二十五里曰海眼坡。北十里曰石峡口,称为天门。三十里曰蒸饼山。又西北三十里曰华家岭,六月飞雪。又东北三十里曰高瑶山。此其著名者水,曰南河,源出蟾母山,迤西汇草芽沟滩水,沟有白石,圆形,相传遇晦有光,俗名“石月”;北合邵家滩水;南合长川水、水岔水;绕城入峡至坡儿川,下流达通渭县西河。

牧场牧丁:原额牧马草场地五万二千六百四顷五十二亩六分,四至详前。纵八十里,横七十里,碑标一十八树。内除山岭、沙碛不堪耕种地四万四千九百三十六顷五亩止供刍牧。堪种荒熟山地七千六百六十八顷四十七亩有奇。又于内额设苑学租地四十八顷,解马政厅支给廪粮奉裁充饷。共折正荒熟地七千七百一十六顷四十七亩六分。除抛荒,丈明真荒地四千五百一顷三十三亩二分有奇,实熟地三千二百一十五顷一十四亩有奇。征粮详州赋役。

原额牧丁二千九十三,内除优免丁若干,共行差丁二千二百七十五,除逃亡,实在丁一千五百一十六。征银详州赋役。

物产:监,山高水寒,六月晨起必披裘,故物产尤啬。少植花木,小麦七月始登,地不艺糜谷。然货颇多,每双日集,三城轮值,四方辐辏,牲畜油褐之利尤溥。

风俗:民多流户,俗驯良,士愿谨,其他皆与州为近云。

建置:故监正署,城中,今为州行署。故税课司衙,西关,今驻防居。

文庙,城中,初,有社学,仅三楹,康熙三十七年即废察院改置,每春秋二丁日诸生钦钱置牲祭。城隍庙、关帝庙、马王庙、文昌宫、真武祠,土地祠、欧阳公祠(万历年间建,祀监正炳铜像)、李公祠(万历年间建,祀监正熠)、项公祠(崇祯年间建,祀监正烨)、董公祠(康熙中建,祀州长守义)以上俱城中。历坛,城北。五龙宫、白马行宫,西门外。园通寺、三元殿,东门外,殿后建土地阁和传(颛)帝像,成,有雷鸣空中,落玉圭一枚,因以为执,今尚存。玉皇阁、三清庙,城西南里许。

人物:人材,李时茂,石峡营人。崇祯间由庠生改武职,官山海关都司,升游击。

列女,邱氏、单氏,时茂妻妾也。茂卒,二人相联,投缳柩前。监正为文谏,并旌其闾。

按:监人物自本朝隶州以来,仕宦明经,业入州选举中矣。若李氏夫妇,生于前明,州故不得而有之也,故特系之监。

艺文:

申明禁例清复牧苑碑记,都御史陇西范镛撰(图4.2-6)

国之大事在于戎,御戎之政在于马,盖马莫多于京畿,近省地莫袤于山、陕苑场,官民异境,马政修举,陕西为最。且安定苑东抵锁龙山,西连蟾母峰,南临通渭,北接安定,界线分明,乃定制也。迨弘治间,居民伺利,侵占牧地,其政渐敝。孝庙乃眷西顾,尝命御使大夫邃庵杨公以整理之,侵地归还,豪奸悉伏,牧事盛不让于昔。未几,法立弊生,人去政息,毁界分而侵于豪强,肆横暴而霸于邻境,前之举者仍复大坏。

图4.2-6 [康熙]《静宁州志·安定监志》书影

今上重光幽徽,又特敕巡按陕西监察御史西蜀华阳王公申明清复修举马政,不拘事例,便宜区处,公仰承睿意,简拨明断,官员分苑会勘。时,汉中府金州同知卫玑,遆膺委任,专勘安定一苑,即率署苑事圉长郭凤既同事者,晓夜戴星,遍历诸营,精别研审,不逾时而侵霸尽,白公以前政弊于界封不明,复命周围筑土为封,立石为界,以绝奸伺。约勒大石以载界封纤悉,矧公严明精审,秉心塞渊,将来云锦駧駧,可延无尽,戎备之需,取之不尽,则毁霸之虞亦永杜无隙矣。

余欲并镵石以告后人,故不揣芜陋强一言,窃惟为马政之设,古今几变,周以官民通牧,汉以官用民牧,牧于官而给于民者,唐之牧政也,市以彝而养于民者,宋之政也。四朝之政,与时消长不一,洪惟圣朝,酌古准今,因时创制。内设太仆寺,以掌天下之马政;外设行太仆苑马二司,以掌一方之马政;又设茶马司,以掌边方之马政。法备马足,政兼历代,至精密也。于乎!事之成败由于法,法之废修存乎人。公以家传之学登名黄甲,国器之才,奕世鸟台,清理茶法,市马倍护,督修马政,牧卒亲劝,流戎奸徒,戒惩顽弊,俾千载之后望封此者,莫不慕公之功德焉!今日之为,特公之馀事耳。兹石之记,乃其政之末者也。杨公之善,言不尽功;望公之极,德必称位,始记岁月,以俟于无穷云。

大明正德拾壹年岁次丙子拾贰月上浣之吉苑马寺分管本苑寺丞上党李棠立石。

(按:此碑现存于通渭马营镇北山公园,碑高1.3米,宽0.85米,厚0.18米。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立于安定苑衙署。碑文主要记述了马政和清复牧园的重要性。此碑阳碑文为申明禁例清复牧苑碑记,阴碑文为汉中府金州同知委官同知卫申明禁例清复牧场以□□马政事。此志仅收录了碑阳碑文)。(图4.2-7)

图4.2-7 《申明禁例清复牧苑碑》拓片

会勘蟾母山田地申详各宪文 知州黄廷钰撰

查看得安定监在前朝,系巩昌府通渭县所属大华川,割为苑马寺者也。东至锁龙山,南至尖岗,北至蒸饼山,西至蟾母山峰,转南珍珠沟,石门口合稍沟,转北至安定县刘志成、张鸾地界。周围筑封堆六十三座,现有平凉府七监总碑,察院四至碑文可证。又关取《通渭县志》内开“蟾母山在县西八十里,东北割入苑马寺”等语,至本朝康熙三年,裁监归州。康熙八年,奉旨除荒,尊将蟾母山大路以东荒熟地通经丈明,造具花段清册达部,共一万八千五百七十三亩零,现有备照印册贮库,种种可据在,兰厅亦未尝以为伪也。查,兰民凭据共贴十三张,内因蟾母山内有一古寺,本寺僧人执有肃王佃帖,称系“肃王家庙”。夫肃王分藩兰州,家庙遗碑现在雷坛,岂有四百里外荒山牧地,更作家庙看乎?据此诬罔,其前之佃帖十张,皆无足凭矣。再查,有崇祯六年肃府令旨碑文一通,内开“钦赐肃王蟾母山禄地,在大路天河迤西,安定牧监地,在大路天河迤东”。是牧地、禄地,止分东西,并无南北;既与监民地图相符,又云四至碑碣封堆,昭若日星;又于监碑所载封堆相符,今界碑虽失,封堆巍然尚在也。

又夏重学等执有故明静宁州颜牧执照一纸,于康熙二十八年赴兰州请佃蟾母山中节湾地六十五亩。查:蟾母山绵亘数十里,在监者仅东北一隅耳。其中节湾不知实系何地。乃于监地之死人湾开垦,以致监民纷纷争告,迄今二十五年,终无定案,此监中士民邱际仑等所以奔控宪辕也。今蒙宪天面谕兰厅与卑职会勘,遵即于本月二十七日,带同两造照依厅民执照四至,履亩踏看。查:内开东到大路天河团庄斜路为界。今勘得所称东西大路者,曲折七里,备载图中,始置勿辩。其团庄实系四方庄基,其斜路至团庄东北至山跟约半里许,上山微有田埂尺许,难分界线。且东西现系州民熟地,此在卑职固以为非。即兰厅亦面叱夏姓曰“无理”。而兰厅遂欲以山埂下南北斜路为界矣。

又查,南至赤沙岘白马庙珍珠堡迤(里)逦至骆驼巷为界,今勘得由大路以至赤沙岘转南里许,至厅民所称“白马庙”,其庙在沟边,无路可通,方圆仅二丈余,土基尺许。据夏之松供:“庙南属州,庙北属厅。”其所称“珍珠堡”在庙之西南约一二里许,其所称“骆驼巷”在庙之斜对面,皆系荒坡深沟,难分界线,况所称“珍珠堡”者,现系州民张姓百余户之庄也。如依夏姓所言,置张姓于何地?此又卑职以为非。而兰厅又面叱夏姓日“无理”。遂欲以所称“白马庙”下小沟为界矣,至其西至,原无庸勘;其北至,即在团庄斜路之山岭;转西,兰厅既以山跟斜路为界;其北至,亦无庸置议矣。

夫分界全凭四至,今模糊如此,况兰民崇祯六年碑文,只以东西分界,而执照则自西侵人,三面分界,其为假捏可知。且查,颜牧于崇祯六年二月升任河南开府同知;岂四月复行给照乎?乃兰厅既置监民于不问,又将厅民之碑文与监民相符者亦绝不道及,惟遵康熙四十四年魏道宪之批于执照中模糊影响者,监执为据大不合理者,即因其形势代为改更。此固兰厅息事宁人之意,其究何以服监士民之心乎?况卷查四十六年今西宁道宪杨前任兰厅护理临洮道时碑行卑州。令照监民所执地图,大路东西为界,是魏道宪原未定案而护道以明决之职,至公之心,故如此批发耳。兰厅又云:“案当以先后为定”。此言良是,但正德十一年之碑文,虽曰在先,真也;崇祯六年之执照,虽曰在后,伪也。伪岂可以灭真?康熙八年达部之印册虽曰在先,熟地共一万八千余亩矣;二十八年达部之垦帖虽日在后,然共计三张,不过数百亩止矣。今因数百亩之诬开欲侵占一万八千余亩之地,此又拟乎不可者,且监民缘厅民妄恳,所以告争。若如此断,监士民必心不服。不服,则争讼不休,正恐彼此,忿殴致命。将来愈无底止,是欲无事反多事矣。

夫厅民监民俱属宪台赤字,地之在厅在监俱属朝廷疆土,卑职亦何庸深辩。但既奉会勘断,不敢草率结局。合无详,请宪台于巩昌府就近遴委贤员,饬令兰厅与卑职共同会审,严讯真伪,输服两造,庶数十年之尘案得以归结,而争端永杜,云云。

《系》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有以也!夫,监去州几二百里,每岁输纳,春秋为限。往时州牧,或历候亲诣,或委吏稽收,要之不事追乎,奉公以时,此其良已。至于雀鼠之争,往返州治,动辄经旬,司牧者悯其瘁,辄令乡约核复,顾宁人注。越诉条谓民词“不由乡约调理,竟赴县告,即为越诉。”非越县面府,越司而院之谓。由是言之,词批乡约亦犹行古之道也。然今之为约者,岂古三老比哉?细人窃势,如狐假威;是非颠倒,何所不至。长民者时以此为虑矣,况乎幅员辽阔,萑苻不靖,其事又非可概委之营讯乡练。于乎!建官分职,岂必远引,若秦之陇城,近可例已。

(按:此文记载有关兰州厅与静宁州知州黄廷钰奉宪台之谕,会勘安定监与兰州厅地界,处理争端之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