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马营镇自古因其畜牧繁盛、位置冲要而名重一方,因其商旅辐辏,交通畅达而闻名陇右,清初为甘肃四大名镇之一。
马营镇位于通渭县西面,西邻定西市安定区,北连华家岭西面,西南面分别与通渭县什川乡、第三铺乡接壤,东南与平襄镇相连,东邻北城铺乡。地处东经105°11′6.55″,北纬35°18′15″之间,东西长30千米,南北平均宽15.6千米,总面积334平方千米。海拔2132米,西北距定西市区50千米,东南距通渭县城区24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山峦起伏,牛营大山、蟾姆山绵延西面,华家岭山系横亘北面,黑燕山、尖岗山横亘东南面。战国秦长城经过境内约15公里。牛谷河发源于蟾姆山东麓,流经马营城区南面,东南穿马营石硖、锦屏(坡儿川)村东南、锦屏水库区、货郎峰石峡,再经“硖口铺”进人平襄镇辖区。全镇辖35个行政村,234个村民小组,乡村户数8828户,总人口42506。其中回族村民小组一个,30多户,是县境内唯一有回族聚住的乡镇。(图4.1-1)
图4.1-1 通渭县马营镇行政区划图
马营镇历史悠久。夏商时期,马营已进入史前文明的“铜石并用时期”和“青铜时代”,春秋为西戎之地,从战国时期起至秦为秦国陇西郡辖地。西汉为陇西郡原豸道及天水郡平襄县辖地。自东汉起,为汉阳郡平襄县辖地。唐为陇右道辖地,置牧马监坊,宋置华川堡,为马营建城之始。金元至明初,马营为通渭县辖地,因地处“华川水”(今名牛谷河)发源地迤东,故元、明时期称“大华川”。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辟为牧地,置安定苑,为朝廷牧养军马;前隶陕西苑马寺辖属,后改隶平凉苑马寺(均治平凉府)辖属。与广宁、开城、黑水、清平、万安、武安六苑并统于平凉之苑马寺,苑马寺主长乐、灵武二监,长乐监治四苑、灵武监治三苑①,安定苑为上苑,牧养军马万匹,有从九品圉长2员,共吏8人。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升安定苑为安定监,设“从七品监正1员,录事1员(未入流),七监一大学,设教谕一员”②。(图4.1-2)
安定监统中营(今马营营滩村)、稠泥营(今马营六里营)、石峡营(今华岭乡石峡口营)、原(沿)川营(今马营三元村)、衙门营(今马营马营街)、双井营(今马营双井儿)六营,别称为“马营”。辖地“纵八十里,横七十里”。
图4.1-2 明永乐元年安定监城图
清康熙三年(公元1644年)改隶静宁州。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大地震,通渭县城覆没,短时难以修复,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暂拨通渭县入平凉府属静宁州安定监。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经时任通渭县知县杨逢吉“力请部允”,遂将通渭县治移驻安定监,时称安定监为“马营监”,马营才归属巩昌府通渭县辖,期间共324年。乾隆十三(公元1748年)通渭县“城成,复归属巩昌府”。马营监作为通渭县临时县治历时18年。(图4.1-3、4)
马营经清前期数十年休养生息,几成富庶之区,人口增加,商贸繁荣,是陇中地区商品货物集散地之一。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客商,往返于晋陕甘川,仅山陕籍客商所经营的店铺达140余家,并在马营西关修建有“山陕会馆”。一时跃居甘肃“四大名镇”(庆阳西峰、文县碧口、通渭马营、临夏八坊)之一。故民间有“只知马营监,不知通渭县”之说。(www.xing528.com)
图4.1-3 马营飞地图
图4.1-4 [康熙]《静宁州志》安定监地理位置图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设游击营在马营驻防,光绪年间,称马营监为马营镇。
自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营先后经历了行政区、公社、乡建置,1997年改乡建镇,建立马营镇至今。
注释:
①[明]李时春[.嘉靖]平凉府志:卷之一官师,刻本.
②[清]黄廷钰修,吴之珽纂[.康熙]静宁州志:卷十二安定监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