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纂与内容
自乾隆二十六年至道光年间,历六十余载,通渭不仅遭受了天灾的侵袭,也承载了战火的侵扰。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夏旱经冬,饿殍遍野;三十六年春瘟疫,死者无数,逃亡四散者大半。至清乾隆末年又经兵燹,当时通渭发生了声震朝野的“石峰堡事件”。
通渭在此60余年间再未修志。其间致仕四川威远知县李南晖⑨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归籍后,曾准备修志,却殉难于乾隆四十九年“石峰堡事件”,后南宁知府南炙曾⑩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丁忧归家,也考虑修通渭志书,终末成。直到道光时通渭邑士景兆灵,在给学生授课之余,“手抄旧志,并采摭近事,增辑补益,缮录成书,完成是志”。并嘱后辈,妥善保存,以俟将来他人重修补益。关于此志的编纂,[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高蔚霞与景星耀序中均有详细的记载。
[道光]《增辑通渭县志》共十卷,开篇是何大璋、张志达二序,接置图绘,分两部分:即图绘全览和八景全图便览。图绘全览含县境图、今县城图、今县治图、古县城图、古县治图、井宿图、鬼宿图等七图。八景全图便览共有八图,一图配一诗,图为县生员张名府所绘,画作精细,构图巧妙,每一景似一幅精美的山水画,诗为历代名流所赋的八景诗,由景兆灵题写。
《中林春晓》图题邑人王瓒诗:“四壁青山互罗列,中林矗立倚苍穹。满川花柳争春发,却在扶桑日影中。”(图3.2-7、8)
图3.2-7 《中林春晓》图
图3.2-8 《中林春晓》题诗
图3.2-9 《温泉冬涨》图
图3.2-13 《白塔晨烟》图
图3.2-14 《白塔晨烟》题诗
图3.2-15 《华川芳草》图
图3.2-19 《锦鸡循界》图
图3.2-20 《锦鸡循界》题诗
图3.2-21 《玉狼屏迹》图
图3.2-10 《温泉冬涨》题诗
图3.2-11 《悠江夜月》图
图3.2-12 《悠江夜月》题诗
图3.2-16 《华川芳草》题诗
图3.2-17 《桃岭红霞》图
图3.2-18 《桃岭红霞》题诗
图3.2-22 《玉狼屏迹》题诗
《温泉冬涨》图题参议刘宪诗:“万壑琼瑶早雪天,灵泉汩汩泛青烟。路人莫讶色如涨,谁煮金鹅不记年。”(图3.2-9、10)
《悠江夜月》图题顾竟成诗:“半轮弦月半轮秋,影入悠江波不流。几欲乘槎一间渡,星河疑在昆仑头。”(图3.2-11、12)
《白塔晨烟》图题顾竟成诗:“七级浮图碧玉妆,千年华表胜辽阳。晓风吹送白云护,疑是玉龙飞上方。”(图3.2-13、14)
《华川芳草》图题参议刘宪诗:“春风绿遍华川涯,肯为王孙管别离。山雨一灯孤馆夜,谢家清思梦中诗。”(图3.2-15、16)
《桃岭红霞》图题邑人张志达诗:“盛世清和草木知,春风吹动桃岭枝。傍湲莫问渔人路,不似秦民避乱时。”(图3.2-17、18)
《锦鸡循界》图题王秉宪诗:“十里声传午夜鸣,岿然独立势峥嵘。如今懒逐凡鸡唱,尤恐惊人梦不成。”(图3.2-19、20)
《玉狼屏迹》图题张志达诗:“玉狼山上玉狼行,狼去山空草自生。惟有牛羊间有卧,白云深处牧童声。”(图3.2-21、22)
正文卷一天文志,含星野、分野、躔次、占验、灾祥、总纪;卷二地理志,含沿革、疆域、形胜、山川、关隘、八景、古迹、丘墓、风俗、物产;卷三建置志,含城池、公署、学舍、典籍、弟子员、学田、书院、坛庙、仓廒、杂置、佛寺、道观、神祠、表坊、市集、桥梁、铺舍、墩堡;卷四典礼志,含庆贺、诏书、宣讲、迎春、先农(耕籍礼)、祭祀(附祭文)、救护、到任、宾兴、乡饮、乡射;卷五食货志和官师志,食货志含田赋、丁银、官俸。官师志含知县、教职、佐贰、典史、武员;卷六宦迹志、科目志。科目志含进士、举人、副榜、恩贡、拔贡、岁贡、功贡、捐贡、堡总、国学、典吏;卷七人物志,含仕官、理学、儒林、忠义、孝行、节妇、烈士、隐逸;卷八敕诰志;卷九艺文志上,含圣谕广训十六条、传(载各目本事内)、赞(载各目本事内)、引(载各卷首及各目首)、论(寄各目后)、序、行状、疏(二段俱在卷内)、说;卷十艺文志下、补遗,含杂文、诗、书;十卷分别用甲部、乙部、丙部、丁部、戊部、己部、庚部、辛部、壬部、癸部标注。(图3.2-23)
图3.2-23 [道光]《增辑通渭县志》书影
(二)编纂者简介
景兆灵,字瑞之,通渭县人。清庠生。工书法,精通医道,诊治疾病先贫后富,医德闻于乡里,深受乡人尊敬。其子孙多有功名。其子景汉文,清道光间贡生;孙景运隆、景运亨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壬辰恩科同科中举;曾孙景星源为陕西商州州同,景星耀先后任榆林、凤翔府知府。(www.xing528.com)
(三)版本考述
1.稿本
[道光]《增辑通渭县志》稿本现存于通渭县图书馆,存卷1-5,7-10,缺卷六宦迹志、科目志。通渭邑士景兆灵私纂于道光年间。开本高16cm,宽24.5cm,半页9行,行20字,无行格边栏,书前有县生员张名府绘制的通渭八景图,有景兆灵书写的通渭八景诗,诗画相配,相得益彰,赏心悦目。(图3.2-24)
图3.2-24 [道光]《增辑通渭县志》稿本
2.影印本
2008年通渭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将此志误定为[乾隆]《通渭县志》稿本而影印出版,内部发行,采用宣纸印制,仿古线装,封面和配图付以彩印,开本宽21cm,高29.5cm,制有函套,1函4册。(图3.2-25)
据影印本翻印说明来看,所缺卷六宦迹志以通渭县档案馆所存抄本《通渭县志》卷六选举补之。此抄本据《翻印说明》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县志办公室从北京故宫图书馆辑抄版十卷”,将此抄本与故宫版对比,又有所不同。仅卷六来说,下限至道光十七年,比乾隆二十六年本多出2人,为“牛,乾隆二十七年恩贡未任”。“景汉文,(运亨父)道光十七年岁贡未任。”故此卷六也非故宫本[乾隆]《通渭县志》。查《通渭县志》(1990)《历代县志简介》一文,对此有记载:“1983年县志办公室派人对北京、天津图书馆的传抄本重新抄写、校对,回县组织专人誊写、绘图、校勘后存,共7万多字。”具当时参与者讲,通渭县档案馆所藏此志,是将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抄回的2种志综合而成。如此,此志已无任何版本价值可考,仅为一部通渭史志资料而已。
图3.2-25 [道光]《增辑通渭县志》影印本
(四)[道光]《增辑通渭县志》与[乾隆]《通渭县志》比较考异
[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景星耀序曰“道光中,耀曾祖王大父瑞之公以诸生训课之暇,手抄旧志,并采摭近事,登诸卷帙”。景瑞之曾对景星耀说“吾邑志书,自李太仆青峰、南太守约斋归藉后,均思修复未果,我续创辑此。异日文运渐盛,必有踵而润色者,吾辈善藏之。可知,在清道光时通渭邑士景兆灵曾私纂《增辑通渭县志》。此事在高蔚霞序中也得到了佐证,高蔚霞序曰:“后吾邑绅景君星源言通渭志稿经张君志达纂修后,其先人瑞之公增辑补益,缮录成书,弆藏于家。霞闻之喜跃,即从索观,见其苦心孤诣,搜罗靡遗。虽门户太多,去取未当,而撷纲举目,规抚粗其,从而修之,有所借手。”此志一直被认为早佚,故[1990]《通渭县志·通渭历代县志简介》中考证为已佚。实则此志收藏于通渭县图书馆,且为外界所不知。
2008年通渭县政协在搜集影印通渭古方志时,将此误为[乾隆]《通渭县志》稿本进行了出版。在翻印说明中,对此志的考证是:“清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由邑人张志达主纂《通渭县志》为两个版本,原始版共十卷七万多字,现缺失卷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志办公室从北京故宫图书馆辑抄版十卷,完整。两版内容大体相似,但详略、纲目不尽一致。”“所缺卷六,以辑抄版卷六选举补之。”这一考证有失严谨。众所周知,[乾隆]《通渭县志》,未能付梓,仅有抄本传世。因此,如要以“原始版”的说法来讲,就是指稿本了,以上显然是将景兆灵私纂[道光]《增辑通渭县志》误定为[乾隆]《通渭县志》稿本。其实此志内有景兆灵亲笔题写通渭八景诗,且钤有景兆灵印章三枚,一为“景兆灵”、一为“瑞之”,起首印为“□□□”。仅此就可断定非[乾隆]《通渭县志》原稿,而是[道光]《增辑通渭县志》稿本。是志易为人误定为[乾隆]《通渭县志》抄本,是因志前仅录有何大璋、张志达序文。其实两志内容不是“大体相似”,而是变化很大,纲目不是“不尽一致”,而是完全不同。二志无论是所载史料下限、文字避讳、体例编排、纲目的设置还是内容都有很大的区别。鉴此,对[乾隆]《通渭县志》和[道光]《增辑通渭县志》做一对比考证。
1.二志所载通渭史实下限比较考述
二志所载通渭史实下限不同。[乾隆]《通渭县志》所记载通渭史料下限至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如《建置·先农坛》条下有“乾隆二十六年知县何大璋捐俸,遵义制建筑庙宇门墙”。[道光]《增辑通渭县志》所记载通渭史实,下限至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如卷一灾祥最后一条是“(嘉庆)十六年秋八月,彗星见于西北方,其大如斗尾,长丈余,光芒射人,经数月而始隐”。图绘部分八景图为县生员张名府所画,作画时间为嘉庆庚午浦月,即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五月。
2.二志中避讳比较考述
避讳最为严厉的当属清乾隆时期了,在此二志中很明显,故宫图书馆藏乾隆本在卷之六《选举》李鏊条下:“弘治癸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和《宦迹列传》岳邑侯传“公讳思忠,河南仪封人。先是举于乡,至弘治间授任通邑”,二处“弘”字全部采用缺笔避讳,将“弘”缺笔为“”,而景兆灵道光本中,在卷七人物志第三页李鏊条下“李鏊,公良玉之子也,以弘治乙酉举于乡”。第四卷三十四页乡饮酒礼“弘治十七年始题中以年高有德,众所推服者为大宾”等“弘”字均未避讳。景兆灵道光本弘字不避讳。很显然一方面道光时避讳不似乾隆时那么严,再者为家中私纂,故避讳就随意了些。另具县图书馆先辈叙述,县图书馆所藏古籍,有部分为景家藏书。综上所述,是志非[乾隆]《通渭县志》,实为[道光]《增辑通渭县志》稿本应确凿无疑。(图3.2-26、27、28、29)
图3.2-26 [乾隆]《通渭县志》中避讳的“弘”字
图3.2-27 [道光]《增辑通渭县志》“弘”字
图3.2-28 [乾隆]《通渭县志》中避讳的“弘”字
图3.2-29 [道光]《增辑通渭县志》“弘”字
3.二志的编纂体例比较考述
古方志的编纂体例,“自地记产生,中经图经,直至宋元方志定型,类皆用细目并列的编制方式。自宋元以来,方志记载内容逐渐增多,门目日广,于是分纲列目之体逐渐增多,大类之中,再分细目,由于经过归类,较之细目并列的志书,查阅起来更为方便”。二志虽都采用的是分纲列目的编排体例,但[乾隆]《通渭县志》疏略零乱,纲目牵混。[道光]《增辑通渭县志》共分十一志一附遗,下设87目。(表3.2-1)
4.二志内容比较考述
对二志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二志相同之处有:一是卷首部分,包括序(何大璋、张志达二序)、县城说、形图说、凡例,图绘部分,内容一致。但乾隆本图绘甚为粗略,道光本绘图极为精致,特别是八景图,由生员张名府采用传统山水技法精心绘制,景兆灵题写八景诗相配。二是道光本《食货志》与乾隆本《官政篇》相同,这是此志最为缺憾的部分,但一部私人所纂志书,要想获得官政方面的真实资料,如田赋、官俸等本也是件不易之事。三是每篇篇首之概述,大部分相同。正是由于这些相同之处,易使道光本误为乾隆本。
表3.2-1 [乾隆]《通渭县志》故宫本与[道光]《增辑通渭县志》体例比较表
二志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道光本对乾隆本内容的增辑。如牌坊,乾隆本仅录了明牌坊9处,而道光本在9处明牌坊之外补辑了清牌坊9处。物产,乾隆本共录谷、果、蔬等116种,而道光本达187种。道光本建置志中加入汛防。二是对乾隆二十六年至嘉庆十六年之史实的补辑。如在灾祥条下,乾隆本记载到乾隆二十五年,而道光本至嘉庆十六年(后补至嘉庆二十二年),增二十六条。总纪大事约编,乾隆本共6条,记载止于清乾隆十九年;道光本记载止于嘉庆五年,共8条。特别是对乾隆四十九年震惊朝野的“石峰堡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三是道光本典礼志整卷重撰,与乾隆本截然不同。乾隆本中对每种礼制仅有概括性的简单说明,而道光本对每种礼制的叙述极为详尽。包括整个礼仪的步骤、动作、祭品作了细致的说明、并附有祭文。四是对乾隆本的一些粗疏、错讹进行了纠正。如乾隆本在《建置·城池》条下“建大仓若干楹”,而道光本将其具体到“建大仓二十四楹”。乾隆本中将“顾竟成”错写为“顾敬臣”,“乾隆十三年发布金五百余两”错写为“乾隆二十七年”等,在道光本中都进行了更正。五是疆域四至有变化。如:乾隆本“南至伏羌县土桥子界一百二十里”,道光本“南至落门镇一百四十里”。(表3.2-2)
由此看来,景星耀所言,“耀曾祖王大父瑞之公以诸生训课之暇,手抄旧志,并采摭近事,登诸卷帙”难免有自谦之意。而实则如景兆灵所言“续创辑”,高蔚霞的评价也较为准确“苦心孤诣,搜罗靡遗。虽门户太多,去取未当,而撷纲举目,规抚粗其” 景公凭一己之力所纂《增辑通渭县志》,无论体例、内容等各方面均超越了乾隆本,实属不易。
表3.2-2 [乾隆]《通渭县志》故宫本和[道光]《增辑通渭县志》的内容比较表
续表
续表
(五)[道光]《增辑通渭县志》在通渭县志编纂史上重要性考述
[道光]《增辑通渭县志》在通渭县志编纂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者,明代方志,年代久远,屡经兵燹,散佚残缺;清康熙志,后遇大震,简篇沦亡,事迹湮没。清乾隆志,纲目牵混,错讹粗疏,未能刊刻,流传极少。启后者,此志为光绪十九年、民国二十六年编修通渭县志的主要依据。
[道光]《增辑通渭县志》为[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修纂的底本。[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景星耀和高蔚霞序中记载极为清楚。景星耀序曰“耀闻之,即函饬舍弟星源,谨呈家藏抄本,以备采录”。高蔚霞序曰“后吾邑绅景君星源言通渭志稿经张君志达纂修后,其先人瑞之公增辑补益,缮录成书,弆藏于家。霞闻之喜跃,即从索观,见其苦心孤诣,搜罗靡遗。虽门户太多,去取未当,而撷纲举目,规抚粗其,从而修之,有所藉手”。可知景星耀闻知高蔚霞要重修通渭县志,即写信告知其弟星源,将家藏曾祖父所增辑的志书原稿,呈予高蔚霞,作为《重修通渭县新志》的底本。
[道光]《增辑通渭县志》又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牛士颖纂《续修通渭县新志》时所参照。在其志第五卷武员目下石峰堡条牛士颖亲笔加有小注“石峰堡守备之设,亦由乾隆甲辰之变,清和硕额驸明帅师来剿,遇伏阵亡,死事极惨,事平遂设弁兵,以资防堵。此事亦未记载,宜采访补入。芮青”(图3.2-30)
此志景兆灵完成之后,后又有人予以增补。从笔迹分析,仅有两处,一处是卷一灾祥目下增加了4条,最后条为“(嘉庆)二十二年四月朔甲戌日有食之”。另一处是卷七《人物志·仕宦》末增加11人,此11人中,有牛树梅及景氏家族中景运隆、景运亨、景运泰、景星耀、景星源5人。据“牛树梅,道光辛丑进士,分发四川,历署雅安县、隆昌县知县。现任茂州直隶州加知府衔”句分析,牛树梅任茂州直隶州加知府衔为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以此可推断增补时间为咸丰元年。(图3.2-31)
图3.2-30 [道光]《增辑通渭县志》牛士颖注
图3.2-31 [道光]《增辑通渭县志》后续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