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修通渭县志四卷-历代通渭地方志考述

重修通渭县志四卷-历代通渭地方志考述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版本考述[万历]《重修通渭县志》版本,经考证共有三种:一为明万历四十四年初刻本,二为明天启六年增补本,三为清末民初重修抄本。图3.1-4[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天启六年增补本书影甘肃省图书馆藏本,在《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中有著录:“[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四卷,明万历刻本。”此志每卷卷首卷端责任者项中均著有“知县事阆中刘大绶重校”,刘大绶,天启四至六年仕通渭知县,仅此,就可断定此志非万历刻本。

重修通渭县志四卷-历代通渭地方志考述

(一)修纂与内容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四川仁寿县举人刘世纶任通渭知县,他是通渭历史上建树颇多影响较大的一位知县。刘世纶到任后,目睹通渭土瘠民贫,几经兵戎纷扰、地震侵害,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他因地制宜,采取种种措施,改变通渭之现状。四十一年,在城南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之人,颇受百姓爱戴。见通渭山高土冷,光村赤地,便令乡民广栽榆柳,以改县城旧貌。四十二年,经奏请抚院,整修年久倾塌的城垣,加固城墙,建修文昌阁,整修县署,增修铺长库吏房、架阁仓吏房、申明亭、旌善亭,重修县署门,上建谯楼,下设八字墙。四十三年,又整修官宅,新建教谕宅,为会课诸生增修伙房。后又与县丞芮时杞慷慨捐俸,筑堤开渠,拦引城西北两河水至城东川,灌溉农田20倾,首开通渭水利之先河,百姓受益颇多。四十四年,令各保甲广立学校,促贫寒子弟就学读书。组织百姓修墩筑堡,5~7里筑一墩,10里设一铺,20里建一堡,墩堡之间有台,台上筑楼。将全县兵民分两组,一组于演武场操练,一组在各堡墩间巡防,轮流互换,加强戒备。同时推行“一条鞭”制度,将丁役、土贡等税并于田赋,计亩征收,减轻百姓负担。不几年,通渭百废俱兴。其间,刘世纶重修县志,通渭虽有旧志,但“岁久事逸”,且残缺不全。于是刘世纶在政事之余,搜集整理史志资料,不几年积累成册,嘱通渭邑士白我心参照旧志编次,刘世纶不时参与指导。不到半载,白我心完成了县志的编纂,共四卷八目,“其文质,其事赅,其考据确而不谬”,后由刘世纶捐资刊刻。天启六年(公元1621年),时任知县刘大绶又对此志进行了增补,在著者项添加了刘大绶,在树株目下增补了其修城建庙、开荒蓄畜之政绩。官师中增加了万历四十四年之后知县、教谕等。

此志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修成,由知县事蜀仁寿刘世纶主持重修,县丞直隶旌德芮时杞、儒学教谕西安乔汝珽仝校,原任府经历邑人白我心编次。刘大绶增补后加入“知县事蜀阆中刘大绶重校”。开篇有序二:一为陕西布政司布政使秦大夔撰,一为知县刘世纶撰。接置县地图、县城图、县署图。正文四卷八目,卷一地理、建置。地理含沿革、星野、山水、古迹、物产;建置含县城、官署、递铺坊、仓坊、坛庙、墩堡。卷二礼制、田赋。田赋含地产。卷三官师、人物。人物含忠义、孝行、节烈。卷四选举、艺文。跋有二:一为邑士郭峻撰,一为邑士白我心撰。

(二)修纂者简介

刘世纶,字肫仁,四川仁寿人,举人。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任通渭知县,有“倜傥不羁之才,恬淡无淄之守”,在通渭颇有建树,功德卓著,后入名宦祠。五年后,即万历四十六年升临洮府同知监督兰厅。有生祠碑记。

白我心,字醒龙,号能菴,别号逃尘老人。通渭人,万历癸巳(公元1593年)选贡生。其人“学搜二酉之富,胸罗四库之藏”。使者徐从政督学于通渭,以为“博学能文,惜于数奇,移檄加奖,屡荐不第”。后授四川龙安府经历。“末几拂归,冗坐书斋,以诗文自怡,课训诸孙”年过八旬,著作不倦,时人称“白夫子”,为地方学人之楷模,著有《且留草戒》《言过文》。

乔汝珽,西安人,贡生。时为通渭教谕,端方勤教,后升教授。

芮时杞,安徽旌德人。时为通渭教谕,禀例监生见任。

刘大绶,四川阆中县人。贡生。明天启四年到六年(公元1624—1626年)任通渭知县。刘公有操守,多才智,宽厚施民。任期内真心实政,多有善政。捐资公益,减税救民。任期未满两年,已赢四次推荐。

(三)版本考述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版本,经考证共有三种:一为明万历四十四年初刻本,二为明天启六年增补本,三为清末民初重修抄本。目前存世的有:甘肃省图书馆所藏明天启六年增补本,日本东洋文库所藏重修抄本。另有少量抄本传世,如甘肃省博物馆所藏抄本,上有张维题记和印章,为张维所抄之书,较为珍贵。此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稀见地方志提要》《陇右方志录》等国内重要书目中均有著录。

1.明天启六年增补刻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存一至三卷

该书版框高23.4cm,宽13cm,半页8行,行18字,白口,四周单边。钤“赵二经眼”阳文方印,存一至三卷。版刻甚精。(图3.1-4)

正文首卷卷端“知县事蜀仁寿刘世纶重修,县丞直隶旌德芮时杞、儒学教谕西安乔汝珽仝校,原任府经历邑白我心编次,知县事蜀阆中刘大绶重校”。遗憾的是此志缺卷四,且为孤本。

图3.1-4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天启六年增补本书影

甘肃省图书馆藏本,在《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中有著录:“[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四卷,明万历刻本。”此志为明万历刻本似已成定论。无论张维、张令瑄、王继光等学者,还是《中国稀见地方志提要》《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等都将此考定为明万历刻本。事实却非如此,此志非明万历四十四年初刻本,乃明天启六年增补本。考述如下:

从责任者考证:

历来学界对此志版本的鉴定,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重校者刘大绶。刘大绶,四川阆中人,选贡生,天启四年至六年仕通渭知县。此志每卷卷首卷端责任者项中均著有“知县事阆中刘大绶重校”,刘大绶,天启四至六年仕通渭知县,仅此,就可断定此志非万历刻本。

从内容上考证:

卷之一《建置·树株》条下,有“天启五六年间,新任知县刘大绶于春正二月时,更加栽植,令旧者畅达,新者蕃鲜,城乡远近有余荫焉。到任二载,见各处倾圮,殊不雅观,又捐资重修启圣祠、东城屏墙、县治文庙、东西三牌坊、报恩寺等寺、东岳等庙,其倾圮者焕然一新,又修补城垣崩塌者数十丈,不两月而筑之高坚如初。仍给庠生空地,令各修房肆,举招抚流移五百余家,开垦荒地给以执照,减粮各令耕种。且于农隙之时,遍书告示,劝令男猎女织,朝夕勤动,毋得懒惰。凡牛羊马驴及鸡豚狗彘多蓄牝者,以广孳生,此盖因天地自然之利以广。余惓惓爱民之实心,似于纳赋不无少俾也,故并书之”。达250余字,详细记述了天启五六年间,刘大绶修城建庙、垦荒种地之政绩。

卷之三《宦迹·知县》对刘世纶的记载看:“刘世纶,仁寿人。倜傥不羁之才,恬淡无淄之守,缵志修学,导水饬祠,建树实多,功德非浅。五年升临洮府同知监督兰厅,有生祠牌记。”可见,此时刘世纶已调离,已非刘世纶在任时所述,而是后之人所言。

卷之三《宦迹·知县》目下,刘世纶之后又加了路尚纶、胡从政、刘大绶三人,刘大绶为知县中最后一位。查[乾隆]《通渭县志》,路尚纶任期无考,胡从政天启二年仕通渭知县,未一年即被调离。刘大绶天启四年任。很明显,此三人为后续。

刘大绶任通渭知县在天启四到六年之间,且是志中有“天启五六年间,新任知县刘大绶……”之说,[乾隆]《通渭县志》载:“天启七年由四川龙安府人张应聘任”。据此,是志应刊刻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无疑。是在刘大绶重校增补后再次刻印。

从版式上考证:

刘大绶对是志的重校,其实质上是增补,将增补内容补刻在原刻板末尾空白处,原刻板无空白处或空白处不够时,则在其后增补一块刻板。(图3.1-5)

图3.1-5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天启六年增补本增补刻板

图3.1-6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重修抄本日本藏本卷一

增补的内容有:一是在每卷卷端责任者项增加了“知县事阆中刘大绶重校”,由于是后补,故致此页的行款格式有失规范。二是在卷之一《建置·树株》条下,“天启五六年间,新任知县刘大绶于春正二月时,更加栽植,令旧者畅达,新者蕃鲜,城乡远近有余荫焉”,此段甚是合理,但其后内容,将其修城建庙之事迹,均列其下,与其款目明显不符。这段内容增加了一块刻板。三是在宦迹中续补了从万历四十五年至天启六年间(1617—1626年)继任的知县、典史、教谕。如卷之三《宦迹·知县》条,增知县3人,却忽略了宦迹目下之概述,“旧知县凡三十有二,今增入十一人”,可知其志共录知县43人。刘大绶将刘世纶之后的知县路尚论、胡从政和自己缀续其后,变成了46人,却未能将概述修改,致前后文不符。此处增加了一块刻板。同例尚有教谕“旧教谕十九共一款,今款列增入十一人”,共30人,而实载有教谕32人,多出乔汝珽、杨维新2人。概述中“旧典史十六,共一款,不列行实,总缀褒贬于其后,今款列增入十二”,共28人,而实有典史29人,多出苏福1人。(表3.1-2、3、4、5)

增补内容的字体,明显与其他字体不同,如卷首“知县事蜀仁寿刘世纶重修”与“知县事阆中刘大绶重校”,两句中“蜀”“刘”“事”等字,特别是增加的2个刻板更为明显。

2.重修抄本,藏日本东洋文库,存卷一(图3.1-6)

张维在《陇右方志录》附记中曾说:“又闻庄浪李汉三言:日本藏储中土方志,盈数巨楼,疑亦有吾陇旧志,东瀛逾远,旁搜博稽,仆病未能也。”正如张维先生所料,日本东洋文库藏有明[万历]《重修通渭县志》。此志半页12行,行20字。无边框栏格。此藏本仅存一卷,标注有“卷一”,内容却含五目,即地理、建置、田赋、官师、人物。有卷一应必有卷二,此志至少应有二卷。根据剩余内容推断,卷二应含礼制、选举、艺文三目。学界对此志的著录也不准确,北京图书馆在其出版的《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内,将其著录为“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而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中,将其著录为“重修通渭县志不分卷,明刘世纶等纂修,明四十四年,修钞本”。以上两种著录均有错误,此志实为清末民初重修抄本,将在下节中专此进行考证。(图3.1-7)

表3.1-2 [万历]《通渭县志》、[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初刻本、天启六年增补本知县情况表

续表

表3.1-3 [万历]《通渭县志》、[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初刻本、天启六年补刻本县丞情况表

续表

表3.1-4 [万历]《通渭县志》、[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初刻本、天启六年补刻本典史情况表

续表

表3.1-5 [万历]《通渭县志》、[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初刻本、天启六年补刻本教谕情况表

续表

图3.1-7 日本中文古籍数据库检索结果

3.民国抄本,藏甘肃省博物馆,存卷一至四

依中国古籍普查平台甘肃省博物馆著录,此抄本为张维抄本。半页行10行,每行22字,白口,线装。开本高26.3cm,宽14.9cm,2册。存卷一至卷四。有秦大夔、刘世纶序,张维题记。钤“砥庐”“鸿汀张维”“张维”“鸿汀”“临洮张维”“还读我书楼藏书印”“临洮张氏”印。(图3.1-8、9、10)

图3.1-8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张维抄本

图3.1-9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张维抄本

图3.1-10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张维抄本

经对抄本考证,此抄本所用底本为甘肃省图书馆所藏刻本。如下图,非常清楚,抄本完全仿照甘图藏本而抄,每页行数、每行字数均一致,甚至刻本中的残缺部分,抄本亦仿其留有空白。(图3.1-11、12)

图3.1-11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天启六年补刻本

图3.1-12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张维抄本

张维撰写《陇右方志录》《陇右方志录补》时,应还未见到[万历]《重修通渭县志》残卷,故在书中著录为佚。后见到其残卷后,不仅对其1-3卷进行了抄写,还辑佚出了卷4,含选举、艺文二目。从而使[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基本恢复了原貌。唯有缺憾之处是甘图藏本卷三不全,甘图古籍整理前辈在抄副本时,由清志残本中录出节烈7人,而使卷三完整。而张维抄本却未将此7人予以辑录,另此志卷后有跋2篇,一为郭峻所撰,一为白我心所撰,未能收录。

此抄本不仅对[万历]《重修通渭县志》进行了辑佚,其中还有张维题记,钤有张维印章,故使此志弥足珍贵。张令瑄撰《陇右方志见知录》时,对[万历]《重修通渭县志》重新著录,其按语为张维抄本题记内容。

附张维题记(图3.1-13)

此志版刻甚精,所载田赋极为详尽,职官直书或以被论去,或以傲起京,或以征催不及起京,或人地不宜政教,或以劣转,为他志少见。地理所录颇简要,树株附于建置,物产附于田赋,亦他志所未有,惟艺文则录无关史事之闲诗文至一册多,盖为明人素俗也。

临洮鸿汀张维题记

图3.1-13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张维抄本题记

4.影印本

《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中国西北稀见方志》(全9册),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编委会编,邵国秀主编,1994年12月由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出版。本书从甘肃省图书馆所藏的地方志中,选录省志1部,县志14部。在其第7册(77~120页)收录有[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天启六年增补本,与[嘉靖]《徽郡志》、[顺治]《华亭县志》、[康熙]《静宁州志》、[康熙]《庄浪县志》、[乾隆]《银川小志》、[光绪]《新修打拉池县丞志》、[光绪]《肃州新志稿》合为一册。(图3.1-14)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全200册),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1990年10月兰州古籍书店出版。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卷1-63),其第三十九卷内影印[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天启六年增补本,与[万历]《安定县新志》,[康熙]《岷州志》,[乾隆]《陇西志》,[康熙]《渭源县志》五部方志合为一册。(图3.1-15)

图3.1-14 《中国西北稀见方志》

图3.1-15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卷》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全20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出版。这部续编是继20世纪90年代初影印出版《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后,又精选出国内稀见的16种地方志,其中明代11种,清代5种,汇编成20册。在其第二十册内影印[万历]《重修通渭县志》重修抄本(存一卷)。(图3.1-16)

5.缩微文献

据甘肃省博物馆所藏抄本拍照的缩微文献。[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天启六年增补本,(明)刘世伦修,(明)白我心纂,抄本,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1992制作,全1盒,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全国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

据甘肃省图书馆所藏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刻本(实为天启六年增补本)拍照的缩微文献。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1992制作,全1盒。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全国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

(四)日本东洋文库藏本与甘肃省图书馆藏本比较考述

甘肃省图书馆所藏[万历]《重修通渭县志》的版本,在我国各类书目文献中均著录为万历四十四年刻本,实为天启六年增补本。而日本东洋文库所藏[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时其封面也著录为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存一卷,实为清末民初重修抄本。故将两种藏本作对比考证。

1.日本藏本与甘图藏本版式行款不同

图3.1-16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

甘图藏本框高23.4cm,宽13cm,半叶8行,行18字,白口,四周单边。而日本藏本半叶12行,行20字,无边框栏格,软字体。很明显,二志非同一版本。(图3.1-17、18)

图3.1-17 甘图藏[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天启六年增补本

图3.1-18 日本藏[万历]《重修通渭县志》重修抄本

2.日本藏本中称谓冠词及表示时代的名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古代在本朝代名称前必冠以褒扬性的文字,如“大唐”“圣宋”“大宋”“皇元”“皇明”“大明”“皇清”“国朝”“昭代”等,并在刻板时遇宫殿者换行出格一字,称皇帝、上谕等须换行出格二字,称天地、宗庙须换行出格一字。

甘图藏本在刊刻时非常规范,如遇到明朝必用“国朝”,并换行出格二字,而日藏本却有意识地全部改掉了“国朝”,而变为“明”,全书中共有四处。

日藏本凡文中反映时代的名词全部进行了改变。如甘图本“通渭土冷山高,民贫赋负,曾经题准列陕中……”而日藏本中改为“通渭土冷山高,民贫赋负,曾经明时题准列陕中……”

甘图本“国朝初全设,旧志载主簿一员,后裁。今知县、县丞、典史三员”,日本藏本中改为“明初全设,旧志载主簿一员,后裁。万历间知县、县丞、典史三员”。

甘图本“国朝洪武二年逐胡元平”,日本藏本改为“明洪武二年逐胡元平”。

甘图本“国朝赵荣,正统初举明经,为中书舍人”。日本藏本改为“明赵荣,正统初举明经,为中书舍人”。(图3.1-19、20)(www.xing528.com)

图3.1-19 甘图藏[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天启六年增补本

图3.1-20 日本藏[万历]《重修通渭县志》重修抄本

甘图本在行文排版时中遇到“英帝”“宪宗”“启圣”“觐年”“朝觐”时均换行,且比其他行出格二字。而日本藏本中全部取掉。

从以上对朝代称谓的变化中,可以充分地证明,日本藏本非明万历刻本,应为清或民国初重修本。

3.日本藏本的体例与甘图藏本完全不同

甘图藏本现共有一至三卷,存六目,分别是卷一地理、建置,卷二礼制、田赋、卷三官师、人物。缺卷四。一二卷卷尾分别用“一卷终”“二卷终”标志,卷三卷尾未见其标志,可推断其后还有内容,卷四为选举、艺文,整卷缺失。

而日本藏本仅存一卷,标记为卷一,内容却含五目,即地理、建置、田赋、官师、人物。有卷一应必有卷二,此志至少应有2卷。根据剩余内容推断,卷二应含礼制、选举、艺文三目。

4.日本藏本在内容上有所增减

日本藏本与甘图藏本相比,增加的内容主要在宦绩目下:

史可述,甘图藏本为“史可述,偃师人,举人”,而日本藏本为“史可述,(河南)偃师人,举人”。

杨玉润,甘图藏本为“杨玉润,孟津人,贡生”,而日本藏本为“杨玉润,(河南)孟津人,贡生,(万历间任)”。

李茂春,甘图藏本为“李茂春,永和人,贡生,集事手能迎刃,肃没庭可张罗,劣转,人皆惜之”,而日本藏本为“李茂春,(山西)永和人,贡生,集事手能迎刃,肃没庭可张罗,(修城建学多所,表竖安民,饬吏毫无遁情)。劣转,人皆惜之”。

刘世纶,甘图藏本为“刘世纶,仁寿人,举人,倜傥不羁之才,恬淡无淄之守”,日本藏本为“刘世纶,(字肫仁),仁寿人,举人,(万历四十一年任),举人,倜傥不羁之才,恬淡无淄之守”。(图3.1-21、22)

图3.1-21 甘图藏[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天启六年增补本

图3.1-22 日本藏[万历]《重修通渭县志》重修抄本

普曰孝,甘图藏本为“普曰孝,垣曲人,贡生,诲人勤恳,虽祁寒盛暑,联诸生咸宿庠舍,诵声至夜分不绝,当道屡加奖,荐升至承天府通判,祀名宦”,而日本藏本为“普曰孝,(山西)垣曲人,贡生,(嘉靖授通邑),诲人勤恳,虽祁寒盛暑,联诸生咸宿庠舍,诵声至夜分不绝,(君子曰:随分尽职,臣子之义也,若先生可谓无忝厥职。)当道屡加奖,荐升至承天府通判。祀名宦”。(图3.1-23、24)

图3.1-23 甘图藏[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天启六年增补本

图3.1-24 日本藏[万历]《重修通渭县志》重修抄本

很明显,日本藏本对官师人物的介绍较甘图藏本更为详细。

日本藏本中删减的内容有:

甘图藏本开卷有序2篇,序一为秦大夔所撰,序二为刘世纶所撰,其后是县署图、县地图、县城图共6幅图。而日本藏本却无。

甘图藏本建置中简录通渭牌坊11处,而日本藏本中全无。

与甘图藏本相比,日本藏本建置中社学、养济院、预备仓、草场、演武厅、万人坟、漏泽园、祭坛、庙宇、市集、街巷、官圃等13项均无。

日本藏本建置树株段删掉了“到任二载,见各处倾圮,殊不雅观,又捐资重修启圣祠、东城屏墙、县治文庙、东西三牌坊、报恩寺等寺、东岳等庙,其倾圮者焕然一新,又修补城垣崩塌者数十丈,不两月而筑之,高坚如初。仍给庠生空地,令各修房肆,举招抚流移五百余家,开垦荒地给以执照,减粮各令耕种,且于农隙之时,遍书告示,劝令男猎女织,朝夕勤动,毋得懒惰。凡牛羊马驴及鸡豚狗彘多蓄牝者,以广孳生,此盖因天地自然之利以广。余惓惓爱民之实心,似于纳赋不无少俾也,故并书之”,即刘大绶于后增补的内容。

甘图藏本《官师·宦迹》下缀有“前代无考”,日本藏本中无。

甘图藏本中卷三为礼制,日本藏本中无,或许将礼制并于卷二之中。

从以上删减的内容上来分析,显然日本藏本在重修时对原刻本进行了详细地校勘修改。

5.日本藏本纠正了甘图藏本刊刻中的讹误

如在甘图藏本“史可述,偃师人,举人,慎勤集事”,“慎勤”应为“勤慎”,此在日本藏本中得以校正。

6.甘图藏本为日本藏本重刻时的底本

甘图藏本中,在行内有部分手写小字批注,而这些批注正是日本藏本中所增加的内容。全志共有七处。这充分说明,日本藏本在其重修时,先在甘图藏本上进行了修改,然后依其内容进行了重修。想不到现存世的两部[万历]《重修通渭县志》残卷,一部在甘肃省内,一部远在日本,竟有着如此渊源,真乃志书界一大趣事。

综上所见,日本藏本为清或民初重修本,重修时以甘图藏本为底本,且对其遗漏错讹之处进行了校勘,体例做了改变,内容进行了增减。

(五)学界考评

1.张维《陇右方志录》: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四卷,佚。明万历四十一年知县刘世纶修。小字注有“秦大夔序,邑令刘君于视事稍暇,锐意修志,属草盈筪,复延邑人白生编次之。不半岁,篇帙告成,凡四卷八目。白我心,仕龙安府经历,著通渭旧志”。

2.张令瑄《三陇方志见知录》: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四卷,二册,存,万历四十四年白我心著。卷一地理:沿革、星野、山水、古迹、物产、建置、县城、廨署、递铺坊、仓坊、坛庙、墩堡。卷二礼制,田赋、地产。卷三官师、人物、忠义、孝行、节烈。卷四艺文。

知县四川刘世纶序:通渭故有志,历久时异事殊,今惜半不相伦。万历癸丑,纶受命承乏斯邑。按物态质卷帙,慨然有激于中,乃以视事稍暇,就身所经历,拈问数语,笥存而成幅,属邑逸史白我心氏,参旧志一编次之。今所补益,合旧所述,并观互考,渭邑梗概,不了然在目也。世道之移也,如江河之不可掬,时移事殊,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纶第知以前之通渭而序其志,若此,其后来之通渭,则非今日所预知也。按志续修,尚俟后之君子。万历丙辰夏吉。

令瑄按:此志版刻甚精,所载田赋,极为详尽,职官直书或以被论去,或以傲上起京,或以征催不及起京,或人地不宜改教,或以劣转,为他志所少见。地理所录颇简要,树采附于建置,物产附于田赋,亦他志所未有。惟艺文则录无关史事之诗文至一册之多,盖为明人浮泛积习也。《陇右方志录》列入佚目,又题为刘世纶修,今依原刊,改著白我心名。

3.王继光《〈陇右方志录〉补正》: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四卷。明万历四十一年知县刘世纶修。[按]此志纂修于万历四十一年,刊刻于万历四十四年。据秦大夔《序》称,知县刘世纶“锐意修志,属草盈筐,复延邑人白生编次之”。实成于二人之手。邑人白生者,白我心,曾作过龙安府经历。刻本仅存甘肃省图书馆,卷四缺佚。国内抄本数家。亦存卷1-3。甘肃省博物馆所藏抄本有张维先生题记,可见张维后来曾阅此志,惜《陇右方志录》业已授梓,未煌修改,明代通渭有旧志,故刻本题《重修通渭县志》。

4.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

《通渭县志》四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三)。

明刘世纶修,白我心纂。世纶万历间通渭知县。我心通渭人,仕龙安府经历。按沿革,宋始置通渭堡,属陕西秦凤路巩州。金升为县,元明因之,属陕西省巩昌府。《通渭县志》,见嘉靖《陕西通志·风俗志》引载《通渭志》,则嘉靖前已有志矣。又本志世纶序云:“通渭故有志,历久时异事殊,今昔半不相伦。”又秦大夔序云:“邑令刘君于视事稍暇,锐意修志,属草盈箧,复延邑人白生编次之,不半载而成,凡四卷八目。”按此志修时旧志犹存,其所定体例或仍旧例,分地理、建置、礼制、田赋、官师、人物、选举、文艺八类,析子目殊多牵混,地理、礼制二类分目尤为琐碎,又纪事颇多缺谬。康熙五年知县顾竟成修县志,仍依此志类目,另增《拾遗》《正讹》二门,以笺补缺误者多。是志今存卷一至三,据秦大夔序,志凡四卷。

5.《甘肃省藏古代地方志总目提要》: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四卷,[明]刘世纶,四川仁寿人,举人,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任通渭知县。[明]白我心,通渭人,仕龙安府经历。宋代始置通渭堡,属陕西秦风路巩州,金升为县,元明因之,属陕西巩昌府。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世纶仕通渭县令,于视事稍暇,锐意修志,属草盈筐,延白我心编纂,半载书成。分疆域、建置、礼制、田赋、官师、人物、选举、艺文八门。所析子目多牵混,疆域礼制二类分目过于琐细。记载田赋,颇为详尽。职官志直书,或以被论去,或以傲上起京,或人地不宜改教,或以劣转,为他志所少见。地理所录颇为简单,树株附于建置,物产附于田赋,为他志所未有。是志为通渭现存最早的县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刻本,版刻甚精,另有抄本流传。刻本、抄本均只存一至三卷。

6.《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四卷。(明)刘世纶修,白我心纂。明万历刻本 甘肃省图书馆藏。(图3.1-25)

图3.1-25 《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框高23.4cm,宽13cm。半页8行,行18字,白口,四周单边。钤‘赵二经眼’阳文方印,存卷一至三。

按沿革,宋始置通渭堡,属陕西秦凤路巩州。金升为县,元明因之,属陕西省巩昌府。通渭县志,起自明弘治年间。《通渭县志》见嘉靖《陕西通志》《风俗志》引载《通渭志》,则嘉靖前已有志矣。又本志世纶序云:“通渭故有志,历久时异事殊,今昔半不相伦。”又秦大夔序云:“邑令刘君于视事稍暇,锐意修志,属草盈箧,复延邑人白生编次之,不半载而成,凡四卷八目。”按此志修时旧志犹存,其所定体例或仍旧例,分疆里、建置、礼制、田赋、官师、人物、选举、文艺八类,析子目殊多牵混,疆理、礼制二类分目尤为琐碎,又纪事颇多缺谬。康熙五年知县顾竟成修县志,仍依此志类目,另增《拾遗》《正讹》二门,以笺补缺误者多。是志今存卷一至三,据秦大夔序,志凡四卷。万历四十四年刻本,版刻甚精,又有抄本流传。刻本、抄本均只存一至三卷。

刘世纶,四川仁寿人,举人,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通渭知县。白我心,通渭人,仕龙安府经历。

注释:

①[清]张廷玉.明史·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②明太宗实录:卷二百〇一[M].北京:线装书局,2005.

③仓修良.方志学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④郝玉屏.甘肃方志通览[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⑤⑥张维.陇右方志录补[M].民国铅印本,出版者不详.

⑦邵国秀.甘肃省地方志考略[J].图书与情报,1994(2).

⑧[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3.

⑨王瓒(1448—1504年),字宗器,号中林。今通渭县鸡川镇上店村人。瓒3岁入县学,27岁考取举人,34岁中进士。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入仕,先后任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开封知府等职。瓒任职期间,刚正不阿,办事果断,对上下职分礼节严守不违。任开封知府后,刚严适度,恩威并用,政大治,百业兴,故开封百姓赞其“包公后,王明府,严如父,慈如母,不可犯、良可慕”。后因父丧辞职还乡。王瓒博学多才,长于诗赋,著有《中林集》、通渭八景诗等。

⑩吕柟(1479—1542年),字大栋,仲木,号泾野先生,陕西高陵人,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状元,翰林院修撰。明代著名学者、教育家。

王九思(1468—1551年),字敬夫,号三美陂,陕西鄠县(今户县)人,明弘治九年进士,庶吉士,翰林院国史检讨,明代著名文学家。

陈维山.古郡遗珍[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此系有误,应为通渭人。

王德华,字汝实,号兰谷逸士,王应麒次子,明嘉靖年间贡生。其性聪颖,才华豪迈,善诗能文。当时文坛名人分韵赋诗,康对山亦逊其捷。尤工于楷书,著有《家乘》《周声集》《参订乐府》等行世。

王德光,王瓒之孙,王应麒之子,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科举人。任四川阆中知县、四川布政司都事。康海之表甥,其与康海交游甚密,康海曾为之作曲赋诗。

[明]康海.(新加坡)陈靔沅编校,孙崇涛审订.康海散曲集校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田守真.康海事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2(4).

[明]赵廷瑞修,马理纂.陕西通志序9[M]//陕西通志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仓修良.方志学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郝玉屏.甘肃方志通览[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明]康海.对山集:卷十三//陕西壬午乡举同年会录序.

[明]康海.对山集:卷四十四//明故中宪大夫河南开封府知府王公配宜人张氏合葬墓志铭.

[明]康海著,(新加坡)陈靔沅编校,孙崇涛审订.康海散曲集校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14.

[明]康海.对山集:卷四十四//陕西庚午举人东野王君墓志铭.

[明]康海.对山集:卷四十二//甥妇杨氏墓志铭.

张维.陇右方志录[M].北平:大北书局,1934.

张维.陇右方志录补[M].民国铅印本,出版者不详.

邵国秀.甘肃省地方志考略[J].图书与情报,1994(1-2).

[明]郭峻.重修通渭县志序.刻本//[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

[清]田遇龙.通渭县志序.刻本//[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

[明]刘世纶修,白我心纂.[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卷之三官师[A]//中国西北稀见方志(七)[M].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秦大蘷序//[明]刘世纶修,白我心纂.[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卷之三官师[A]//中国西北稀见方志(七)[M].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

[清]何大璋修.张志达纂.[乾隆]通渭县志:卷之七人物列传[A].影印本//故宫珍本丛刊:第83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缩微文献是用缩微照相的方式将原始文献(含有文字等视觉符号)缩小若干倍存储在感光材料上,并借助于专用阅读器而使用的文献。缩微中心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立了22个缩微拍摄点,截至2013年年底,共抢救各类珍稀濒危文献典籍和报刊141736种。这样各大图书馆所收藏的珍稀地方志也全部制成了缩微文献。

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张维.陇右方志录[M].北平:大北书局,1934.

张令瑄.三陇方志见知录[J].西北史地,1994(4),1995(1).

王继光.陇右方志录补正[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2).

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M].山东:齐鲁书社,1987.

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甘肃省藏古代地方志总目提要[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