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郭沫若为李伯农写墓志序

郭沫若为李伯农写墓志序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蜀人郭沫若谨撰李伯农在幼年时就表现出博学善记、颖悟过人的天赋。可是,李伯农却走了一条与父辈的愿望相反的道路。1906年,李伯农读完了江西优级师范,因成绩优异,被选拔留日深造。1912年,李伯农任都昌县教育课首任课长。为了能长期深入学堂,对广大学生灌输新学思想,李伯农辞去了就任两年的课长之职,亲任该学堂堂长。伯农被迫辞职,重返都昌事教。1937年,李伯农病逝。

郭沫若为李伯农写墓志序

刘章高

李伯农(1876年—1937年),名运琳,字林瑞,都昌县钟麓村人,终生致力于新学教育,为都昌的教育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逝世后,其好友郭沫若写下了《李公伯农先生墓志序》。序文曰:

丁丑秋,抗日战兴,予间关西渡,幼农君由牯岭来书,恸述伯子之丧,嘱予为文,以志其墓。予于轰炸中讨生活,何敢言文,但以幼农君之友爱,犹子异三,复与予为小朋友,行不敢辞,谨案状。

先生系出陇右,世居都昌钟麓村。梓亭公冢子乾元公长孙。性纯朴,内方外圆。素嗜饮,不及乱居,恒慕颜习斋。李刚主,为人亹亹然,动皆中节。甲午中东之役,先生以清诸生上书大府,内有不变法不足以图强,变法须自废八股,停科举始。其高瞻远瞩,有过人处。丙午,先生毕业“江西优级师范”。厥后办理教育行政四十余年,绝不以功利之见分其心。知所先务,可以风矣!

先生生于清光绪丙子年九月初一日申时,殁于民国丁丑年二月十三日申时,葬大畈上祖茔之侧。生子一女四。谨志。

蜀人郭沫若谨撰

李伯农在幼年时就表现出博学善记、颖悟过人的天赋。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希望他科举高中、光宗耀祖。可是,李伯农却走了一条与父辈的愿望相反的道路。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其父命其应试考举,他不仅予以拒绝,反而在南康府结识了不少志士,联名上书知府,力陈“不变法不足以图强,变法须自废八股停科举始”。他认为,欲图国强,先要唤醒民众,而要唤醒民众,则当以改进教育为首。

1906年,李伯农读完了江西优级师范,因成绩优异,被选拔留日深造。但他信奉的是颜元、李恭的“经世致用”的学说,为此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毕业后随即在南昌大同大学(心远中学的前身)实习执教一年。(www.xing528.com)

1912年,李伯农任都昌县教育课首任课长。为了播下新学的种子,他首先抓师资建设,创办了都昌县师范讲习所,兼任所长。讲习所学制为两年一届,每届约四十人,共办三届。与此同时,他又创办了都昌县高等小学堂。为了能长期深入学堂,对广大学生灌输新学思想,李伯农辞去了就任两年的课长之职,亲任该学堂堂长。

根据当时都昌县东部地区无一高等小学、各地私塾贻误后代的现象,1918年春,李伯农在社会贤达黄昌启的赞助下,在都昌源头港创办起全县第一所私立小学堂——广智高等小学堂。学堂一反旧制,开设了国文、英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图画、体操、修身等课程,聘请具有新学思想的青年教师任教。李伯农亲授文、史、地等课程,讲课生动,结合时政,宣传苏联十月革命,宣传“五四”新思想、新文化,批判封建迷信,积极配合“五四”宣讲队开展宣传鼓动工作,猛烈抨击旧制度、旧观念,讨伐北洋军阀和卖国政府,学生思想豁然开朗。这里不仅吸引了都昌县的青少年,连邻县鄱阳的学生也纷纷前来上学。广智高等小学堂成为全县一面反封建制度的旗帜。他劝其弟“有钱应当办公益,何须买田”。他创办的学堂培育了大批人才,如冯任、刘肩三、李新汉、刘一燕、黄醒民。他们成了革命事业的一代英烈。

1926年春,李伯农任江西省教育厅第一科科长,决心让新学在江西省全面开花、结果。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右派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和爱国志士。伯农之弟李幼农是起义军军官。伯农被迫辞职,重返都昌事教。

1928年2月,李伯农在都昌东北的偏僻山区(与湖、彭、鄱三县交界)的陆家祠创办起都昌县东北高等小学堂;5月起直至1930年年底,李伯农一直任都昌县教育局局长。他狠抓一大批农村高小,实施义务教育,如开办马洞桥义务小学、土塘义务小学。

创办学校急需大批师资。1931年春,李伯农在都昌县城创办起都昌县乡村师范,任校务主任,代行校长职权。学校学制四年,连续招生两年,每年一班,每班约四十人,共办五年,培养了两届毕业生。这些教师后来都成为都昌教育的中坚力量。

都昌县乡村师范在设施、规模和教师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为以后改为都昌县立中学和创立湖口师范提供了有利条件。

1937年,李伯农病逝。他一生为新学上下求索,虽不曾留下任何华章,但他的业绩已留在日益繁荣的都昌教育事业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