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正国
刘希匡,字侣澜,号海庵,弱冠时入县学为增生,肄业于白鹿洞书院,潜心向学,究心经术。山长兼主讲干叔掌格外看重他,语之弟子云:“刘生学实心虚,造深见确。得与交,甚有益。”刘希匡归家之后仍手不释卷,以《易经》教子豢龙,尝言“学而时习之一句,书人多讲,不过为其不曾做也”以启迪子弟学以致用、学行结合。他曾诲人道:“治生当知足,敦善行又须不自足。不自足则可大,知足则可久。”这富含哲理的名句充分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他是“知否相互统一”和知足常乐、为善最乐的倡导者、实践者,著有《〈周易〉过庭辑略》。清同治版《都昌县志》收录其铭文二篇:《祭古塚文》《文献堂铭并序》。《祭古塚文》是为重葬出土古墓之善举而作的祭文,《文献堂铭》则是为都昌塘西刘元龙(应为其先祖)所建之文献堂而写的铭文。刘希匡在《文献堂铭》中说:“读书好堂,建堂以贮典籍。”此文献堂最迟建于南宋,其时之彭公强斋、江公古心都曾先后光顾,“见图书之富,礼文之盛,题曰:东南文献第一家。县志、家谱所载略同”。刘希匡在文中还写道:“谨就堂勒铭识祖迹以告来者,庶几共相勉于无坠厥绪,可乎?时雍正四年正月。”志书上还录入其诗一首,诗名曰《岁寒亭中汇东八景图暨辞人题咏》:
谁将八景图亭中,题咏人多趣罕同。
未信岩泉私野老,须思钓石属陶公。
习勤晚看西河渡,戒旦晓惊南寺钟。
精舍已灰谢壁永,剑光不蚀苏池空。(www.xing528.com)
渔歌彭蠡羞弹铗,樵唱矶山乐御风。
地以人灵匪且且,愧侬土著忒冬烘。
诗歌提到了“都昌八景”,提到了都昌的人杰地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史诗、抒情诗。
刘希匡之子刘豢龙,字舆仲,号省堂。豢龙学本家庭,自习成才,读书讲求身体力行,期于经世致用。及长,他与其父一样也肄业于白鹿洞书院。其时的山长和主讲如洪都熊心垣、汉阳李然山、盱江魏慎斋皆一时硕儒,豢龙先后从师五年,学业得以大进。他于清乾隆癸酉年(1753年)举于乡试,获礼部举荐,不仕,后游学于四方,曾渡黄淮,过钱塘,越会稽,登山观海,考献征文,以定志向,以广见闻,以远眼界,因此作《齐越游草》诗集。清乾隆丙戌年(1766年),刘豢龙出任江苏江浦县令。当时江浦县水灾泛滥,豢龙为赈济灾民,备尽辛劳,不料第二年因公诖误,谪戍新疆伊犁。流放效力之余,他仍陶然自得,不忘读书写作,乐此不疲。他考察民风民情,辑成《羁思集》八卷,多羽翼经传之言。六年差满后奉旨赐归,他又作往来《新疆三赋》,记当地风土人情甚详,可补新疆地方史志之不足。清嘉庆元年(1796年),他赴京参加千叟宴,得恩赐职衔籍。这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刘豢龙晚年留心县志史料和文稿的搜集、整理与编纂,也曾遍历本邑山川,走村过户,不辞劳苦。嘉庆县志稿本初成之时,刘豢龙先生却以疾终。在志稿自序中,他说:“只要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哉。”后来的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就是以刘先生的嘉庆志稿为底本撰成的。从这一点来说,刘先生之功德不可没也。同治县志序中也说“惟乡先辈刘豢龙先生,以名孝廉作江浦,平日留心掌故著述等,身有拟志稿一部,条分缕析,纲举目张,未经刊刻,传诸其家。……当不致泯没,即奉为楷模,将近事增入,庶有豸乎?”刘豢龙的著作甚多,主要有《周易过庭辑略》《经传疑难》《物垣纪闻》《读三国史》《尚友剩论》《意窥琐言》《还役暇笔》及《都昌县志》稿本等。这些著作多有独见。刘豢龙是清代都昌县少见的多产作家。
刘希匡、刘豢龙父子均名列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九《人物志·儒林传》。刘氏应为清代都昌以诗书传家、以文名知世的人家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