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承谱 曹达淼 邵猷道 陈海澄
于光,字仲炳,号暗修,狮山乡八都人,生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八月,元至元年间(1335年—1340年)入庠。元末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统治时期,各地反抗元王朝的黑暗和腐败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是时,江南与全国各地一样,义军及各州府军阀既反抗元军又相互攻城略地,战火连年,使得民不聊生。
于光自幼饱读诗书,深知大义,磊落有大志,既能作文赋诗,又能弹琴,通岐黄(中医),一旦持戟上阵,则英勇无比。当时,乱兵四起,他为了保卫乡里的安全,组织乡里武装抵御外敌。当徐寿辉部攻下饶州时,他便归附了红巾军。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于光被署为院判,镇守利阳镇(今景德镇丽阳乡),据鄱东和浮南十个乡。为利于镇守,于光在利阳镇修筑城墙,以作为长久之计。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汉”。徐寿辉的旧部很是不服,纷纷离去。于光也于当年七月同左丞及幕僚们一起把陈友谅派来的同知赶走,起兵攻下饶州,并携所辖领地全部归降于朱元璋。
于光率部取得了生擒张士诚和挫败陈友谅部的辉煌战绩。他们破水寨,冲安庆,征九江,降武昌,平浙西,灭陈友谅军,北上战山东,取汴梁,克陕、洛,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于光也被封为鹰扬卫指挥使,后镇守潼关。(www.xing528.com)
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于光受命任西北边陲战略要地巩昌(在今甘肃省)的驻军统领。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败退至今内蒙古一带的元朝将领王保保自甘肃以北率骑兵奔袭兰州城,兰州守将张温整兵出战数日,敌仍未退。张温收兵入城,坚守待援。巩昌守将于光闻讯后立即率部驰援兰州,行至马澜滩,猝遇元军返营,随即开始一场恶战。于光部兵饥马疲,虽军旗猎猎,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于光被元军所执,带到兰州城下。王保保让于光向城上固守之明军将士喊话,让明军出降,于光却大呼:“吾不幸被执(掳),公等宜坚守,我大明援军将至矣!”于是,王保保将于光砍杀于兰州城下,残忍地碎其头断其手。当时,于光年仅四十二岁。兰州城上守军听于将军呼喊,士气高涨,坚守城池,王保保仍命攻城,张温组织明军奋力反击。见久攻不下,元军悄然退去。
朝廷闻报,明洪武帝非常震惊,因于光将军的忠勇舍生壮举,将其谥封为怀远大将军,遣官祭奠,优诏旌忠。他还命将于光配享于鸡笼山忠臣庙,并赐金头银手,凑成全躯,葬归故里。翌年,即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十六日,明洪武帝敕葬于光于狮山八都神岭之东(今狮山乡斗山村附近,现已被列为都昌县文物保护单位)。于光受封后前往潼关,原部下大部分为都昌、鄱阳人,不随军前往者就地业瓷,被称为“军窑”。这部分人为以后“都帮”的崛起和称雄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由于光将军金戈铁马的一生,于光墓由原征戎将军邓愈立碑,由宏文阁大学士刘基撰写墓志铭,墓志铭称于光将军“磊落大志,胸富六略”,“呜呼,天下之大,莫大于忠臣,其所以身佩(系)(国家)安危,忠扶社稷者,生于人心之自然,非有待于外人也”,认为于光舍身报国的壮举乃出于其对大明王朝的拳拳忠心,“悼哉!兵援兰州,遇敌血战,而势败,想其寡弱之兵,不足以胜如林之强敌。英雄不(惧)执(掳)鲠负刚肠,声言坚守全城,不肯少屈,精诚报国之心,非皇天后土所共鉴者呼”!于光,一位爱国忠君的将军,刘基给予这样的评价,实不为过。《明史》和《都昌县志》中均有其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