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侃:平乱战役中的忠节标青史

陶侃:平乱战役中的忠节标青史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陶侃作为主帅进行的平乱平叛诸多战役中,最重要的战役是陶侃主盟的平定苏峻叛乱之战。时有江州刺史温峤,首倡讨逆,并发出檄文倡导天下勤王,推举位重兵强的荆州史陶侃为统帅。苏峻强攻大业垒,陶侃拟派兵救援,长史殷羡献“围魏救赵”之计。经范逵推荐,陶侃步入仕途。陶母教子成名,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三大贤母之一,陶侃也以“不违酒约”成为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孝子之一。

陶侃:平乱战役中的忠节标青史

余星初

陶侃,字士行,东晋鄱阳郡人。他早岁孤贫,后为县吏,任过督邮、枞阳令、武冈令、东乡侯,后任江夏、武昌太守,历任广州、江州、交州、荆州刺史,并先后获封鹰扬将军、扬威将军、龙骧将军、征南大将军、征西大将军,后获封长沙郡公,拜大将军,称太尉,履剑上殿,位极人臣,去世后获赠谥号“桓”。其仕途生涯长达五十余年,在军中任职达四十一年。

陶侃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陶侃生逢乱世,戎马一生,历经战阵,功勋卓著。他参加的第一次军事行动,是荆州刺史刘弘统率下的平定张昌之乱。张昌发难,使“江夏失守”,又“东寇扬州,击败刺史陈徽,诸郡尽皆陷没。又攻破江州,连陷武陵、零陵、豫章、武昌、长沙诸郡,沿江大震”。刘弘遣陶侃领军,以牙门将皮初为副将,进据襄阳,张昌屡攻不克。陶侃留皮初守营,亲自率兵与张昌前后数十战,尽得胜仗。张昌窜入下俊山,侃军入山搜缉,昌众尽死,最后剩昌一人一骑,也被侃军抓获。陶侃回荆州复命,刘弘起坐相迎,欢颜与其语道:“我昔为羊公(枯)参军,蒙羊公器重,谓我他日必镇此地,今果得验。我看卿亦非凡器,他日必继老夫矣!”后来,陶侃果然成为荆州刺史。陶侃一战功成,刘弘叙劳上奏,朝廷封陶侃为东乡侯,授江夏太守。

在陶侃作为主帅进行的平乱平叛诸多战役中,最重要的战役是陶侃主盟的平定苏峻叛乱之战。历阳内史苏峻曾是晋廷一员悍将,凭着“讨贼有功,威望素著,部下甲杖精锐,遂致轻视朝廷”,野心不断膨胀,并联络自恃望重对晋廷心怀不满的豫州刺史祖约,共同举兵谋反,兵势气焰甚盛,一举攻下东晋都城建康(南京),全国震动。时有江州刺史温峤,首倡讨逆,并发出檄文倡导天下勤王,推举位重兵强的荆州史陶侃为统帅。这是一场挽救东晋王朝的战争。陶侃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安排,“投袂而起,大集将士,戎服登舟,倍道急进”。侃军将至浔阳,温峤喜出望外,与护军庾亮同舟相迎。庾亮原先对陶侃存有疑心,不信任,心存芥蒂。至此,庾亮引咎自责,温峤从中排解,“侃益释然”。他们“相偕入浔阳城,大开筵宴,欢谈竟夕”。越宿,陶温联军“登舟启行,共计戎卒四万,旌旗相蔽,轴轳互连,钲鼓声远达数百里”,使敌军闻风丧胆,给天下诸侯以极大鼓舞。天下诸侯纷纷起兵响应,募兵讨贼。陶侃挥动舟师,直指石头,屯次查浦。贼首苏峻闻西军大至,“自登烽火楼,望见长江一带,舟楫如林,不禁失色”。他慌忙派兵,分道扼守,驱兵掠地攻打,“侃部下都欲决战”。陶侃胸有成竹,考虑“贼众尚盛,未可争锋,不如宽待时日,用计破贼,方保万全”。在构筑军事堡垒方面,大多数人都主张在驻地查浦筑垒防守,唯有部将监军李根建议在另一个地方——白石筑垒。李根认为查浦地势低下,而白石高峻险要,可以容纳数千人,敌人根本无法进攻,那里才是打击敌人的最佳阵地。陶侃听后觉得有理,夸赞李根,下令在白石筑垒。筑垒工作夜晚动工,天明告成。苏峻见到白石垒,大吃一惊。苏峻强攻大业垒,陶侃拟派兵救援,长史殷羡献“围魏救赵”之计。殷羡说:“若援救大业,步战不如峻,则大事去矣。应当急攻石头,峻必救之,大业之围自解。”侃从羡言,峻果弃大业而救石头。诸军与峻大战于陵东,侃督护、竟陵太守李阳的部将彭世斩峻于阵前,于是峻乱告平。

在平定苏峻叛乱之后,后将军郭默擅自袭杀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刘胤,自领江州刺史。这种目无纲纪国法之徒居然还得到了朝廷的承认。陶侃非常气愤,毅然上表朝廷,要求讨伐郭默,并致函司徒王导说:“郭默害方州,就用为方州,倘再害宰相,莫非便使为宰相吗?”侃军围攻郭默,默部将惧侃威势,缚默出降,侃斩默枭首,解送京城。侃既平郭默,威名益振,史称“侃戎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所以侃军所向披靡。(www.xing528.com)

陶侃一生勤奋,珍时惜物,他的一些言论、故事被人津津乐道而流传至今。史称,“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闻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雍滞”。晋代曾崇尚《老》《庄》,清淡成风,陶侃对此深恶痛绝。他说:“老庄浮华,并非先王法言,怎可遵行?君子当正衣冠,摄威仪,岂能蓬头跣足,自诩宏达?”部下参佐人员有酗酒赌博现象,偶于废事,经侃查察,搜得酒赌具,悉令投之于江,将吏有犯,严加鞭打。陶侃告诫他的部下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陶侃莅任广州刺史,平定杜弘、王机叛乱后,一时相安无事,朝运百甓(砖)至斋外,夜运百甓至斋内。左右问他为什么这么做。陶侃答道:“我方欲致力中原,不宜过逸,今得少暇,欲借此习劳,免至筋力废驰也。”左右叹服。陶侃非常爱惜资财,反对浪费,制造船只时,剩下一些锯末、竹头,他也舍不得丢掉,而命人好好保管和贮存起来。许多人想不通他为什么这样做。后来要召开大会,恰逢积雪初融,地面潮湿泥泞,陶侃便叫人把贮存的锯末拿出来铺撒在地面上。桓温出兵伐蜀,陶侃收集的竹头全部被劈成竹钉用到修造船只上去了。

陶侃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母亲的教诲。陶侃六岁丧父,家境贫困,靠母亲湛氏抚养成人。侃母善良贤惠,深明大义,纺纱织布资侃读书。一次,鄱阳范逵路过侃家,恰逢天下大雪,陶母把自己床上铺着的新草苫铡碎给客人喂马,把头发剪下来换钱,备办酒菜,招待客人。范逵知道这些事后,叹道:“非此母不生此子。”经范逵推荐,陶侃步入仕途。到了晚年,陶侃即将退休到封地长沙养老,上表写道:“臣父母旧葬,今在浔阳……刻以来秋,奉迎窀岁,葬事讫,乃告老下藩。”他表示,要先把父母的坟墓从浔阳迁到长沙,以便于敬奉祭祀。但天不假时,陶侃未到长沙身先死,其迁葬父母的愿望也未能实现,以至其母之墓迄今仍在故乡阳,即今都昌县城之郊石壁精舍处。陶母教子成名,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三大贤母(孟母、陶母、岳母)之一,陶侃也以“不违酒约”成为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孝子之一。

陶侃作为一代儒将,其治绩军功卓然独出。史称:“总计侃在军中四十一年,雄毅有权,临机善断,事无大小,莫不明察,因此兵民不敢相欺。自南陵至白帝城,道不拾遗。”陶侃临终之前,上《归国辞位表》,除向晋廷陈肺腑之言,最后还谈道:“谨遣左长史殷羡,奉送所假节麾、幢曲盖、侍中貂蝉、太尉章,荆、江州荆史印传启戟。”他还将后事举右司马王愆期以自代。对所有军需物资、武器辎重、牛马舰船,他全部登记造册,亲自上锁,然后登舟离任。这种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为官的处世风格在当时被朝野传为美谈。陶侃死于从荆州到长沙的路上,享年七十有六。讣闻晋廷,有诏颁发,并赠大司马,封赠谥号“桓”,祀以太牢礼。对于陶侃,历代评价都很高。与陶侃同朝的尚书梅陶称:“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宋代苏东坡有言:“桓公忠义之节,横秋霜而贯白日。”朱熹称赞陶侃“穷晋二百年间,卓然独出”,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称“陶侃乃东晋第一纯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