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觉体验的过程和特点
若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视觉体验过程,不免有些晦涩与难以理解,但是从体验拍照过程的角度理解眼睛的结构便容易许多。
事实上,眼睛观看的过程与相机拍照的过程近似。瞳孔具有类似光圈的作用,在虹膜的控制下根据光线的强弱放大或缩小;晶状体的作用如同相机的镜头,物体反射或辐射的光线穿过晶状体变成上下颠倒的图像投射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像胶片一样接收投射进来的图像。至此,观看的过程与拍照的原理一样,但是观看的过程还在继续。汇集在视网膜上的图像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由大脑对接收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和译码,当我们得出“看到什么”的结论时,视觉体验的过程才完全结束。
实质上,眼睛只是人们收集视觉信息的工具,而客观环境与“看到什么”的结论存在差异,因为在视觉体验的过程中,个人对视觉的理解与分析才是眼睛“看到什么”的结论决定性因素,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视觉环境
大家都有过类似的视觉体验:白天,从户外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影院内,一开始感觉自己像失明了,过了一段时间,才能逐渐适应。晚上,路灯光线昏黄,远远看见一只黄色的猫停在路中间,走近一看,却发现这是一只白猫。
我们常常依据光环境的亮度、色彩和对比度来判断视觉环境的特征。由此可见,没有光线或光线太暗时,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周围环境的特征。(www.xing528.com)
在全光谱的照明条件下,人眼对物体的色彩的判断最准确。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影响人眼对环境中亮度的感知的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受到颜色物理亮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物体与环境之间对比关系的影响。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属性等因素直接影响人眼对物体亮度的判断。
另外,由于受到视野中的环境亮度和物体亮度之间对比度影响,眼睛对亮度的感知有所不同。理论上而言,当环境亮度保持在100坎德拉每平方米,物体亮度与环境亮度的比值在3∶1,人眼的感受性最高。
当环境亮度逐渐升高时,即便物体亮度和环境亮度的比值在3∶1,眼睛的感受性的下降趋势迅速;如果环境亮度逐渐下降,物体亮度和环境亮度的比值仍是3∶1,眼睛的感受性下降趋势缓慢。人眼对明暗的适应性不同,做出的判断也不同。
(三)视知觉
但凡接触过艺术或设计的人们,都对法国艺术家埃舍尔的画记忆犹新,看他的画时,我们会产生怀疑,怀疑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
事实上,我们的眼睛没有问题,只是因为埃舍尔的画而产生了视错觉的现象,视错觉属于视知觉系统研究的一个分支:从根本而言,我们对三维世界运动或相对静止的物体的视觉认知,对物体的远近和大小的判断完全来自光、影、形态、质感和色彩信息综合处理的结果。在我们的眼睛获取任何视觉信息的同时,我们的大脑正连续不断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对于埃舍尔的作品,信息非常复杂,视觉经验无法判读处于矛盾状态下的信息时,认知系统出现暂时性混乱,产生视错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