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对应着《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国际文化交流区域空间的浦东新区,相对于上海浦西老市区而言,是一个体现国际化、现代化、兼容并蓄的大都市形象的腾飞之地,因而这片区域空间及其中的公共雕塑都共同承担着一种塑造和展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朝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公共形象以及宣传城市新的发展理念的公共功能。那些设置于此的城市雕塑,不仅因为其设计者、创作者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化背景和在形式上融入了国际化、现代化的创作元素而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而且也因为其形象寓意及巨大的规模与体量、厚重而坚实的造型,营造和展示了浦东作为国际化、现代化金融中心的区域空间文化意象,同时还传达了中央和上海市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的国家价值诉求。
1996年,由赵志荣、朱德贤合作创作的高6.3米的着色钢板钢管雕塑《腾飞》(图4-11)在浦东杨高路金海路绿岛落成。这座雕塑由两个形状相同的类似V字形的坚硬体块组合而成,体块上部伸展出一排流畅的线条。雕塑家有意将两个形体作错位连接,使得整个作品在外观上富有变化。用以连接两个体块的钢管,有的还伸出体块表面作点缀装饰,而那些伸展在体块上部的波纹形线条,更像是一对展开羽毛正欲飞腾的翅膀,令人感受到一种升腾恢宏的气势,强烈地体现出浦东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充满生机的精神面貌。这座形式优美的抽象雕塑事实上极为明确而简洁地寄寓了对浦东新区的美好祝愿,更是一种要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雄心的表达,而这一切,都与浦东作为上海建设大发展的一块热土,到处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相融合。
图4-11 《腾飞》
图4-12 《东方曙光》(www.xing528.com)
图4-13 《世纪晨光》
2000年4月17日,由法国设计师夏邦杰设计的大型雕塑《东方曙光》(图4-12)和由中国美术学院吴国荣等创意、陈逸飞指导创作的不锈钢大型组雕《世纪晨光》(图4-13)分别在浦东新区世纪大道与世纪大道崂山西路交汇处落成。前者以一种抽象象征的视觉形式再现了中国古代日晷的造型,通过作品特定的视觉形象传达了一种城市发展理念。雕塑以一根与地面形成30度角的指针垂直穿透一个与地面成60度仰角的巨大圆盘,构成了一种稳定的结构关系。虽然从总体上讲,这是个日晷的造型,但是与一般日晷不同之处在于,雕塑那根巨大的指日针并没有从盘面的中心位置穿过,所以指针与盘面形成的焦点并不在圆点上,而是偏离到了圆盘上方接近圆周的位置,焦点与中心点所造成的失衡就产生了一种张力和空间距离关系,令人自然联想到这件雕塑设置在浦东有什么含义、这个焦点具有怎样的意义等问题。熟悉上海地理的人很快就能认识到这可能代表浦东,影指浦东在上海的地理位置——浦东正好位于上海市的东南方向接近边缘的地方(当然,要将这个焦点认同为浦东,观者必须要做一些心理的调整,设计者因为出于作品稳定性的考虑,把这个焦点的位置移到了圆盘中心以上的部位,在人看来是在地图平面的偏北方)。而且,圆盘表面分布着的圆周线也并不构成同心圆的关系,而是都聚焦到了这个焦点上,与圆盘表面多条交汇于此的轴线共同向四周扩散开来,由此产生的离心效果同样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运动感,让人感觉到似乎有某种能量从指针的底部一轮一轮地聚合到这个焦点,然后又从这个焦点越来越远地向圆盘的四周辐射开去。于是,这种视觉能指清楚标明了在真实地理空间上并非处于中心的浦东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中心的重要地位,象征着浦东对于上海其他区域的发展所起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把作品表面的经纬分布看成是对中国地理版图的再现,那么,作品更代表了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中提到的“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发挥上海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到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12]这样一种地区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理念。
《世纪晨光》在造型上以中国古计时器沙漏为原形(其中包括分别称为世纪柱、年代柱、年柱、干支柱、月柱、星期柱、数九柱、地支柱、时辰柱、漏刻柱的10个柱状沙漏),这组雕塑的多个沙漏中的沙子被设计为不同的流动速度,每个沙漏中的沙子大概每隔3到5天流完,接着又通过电泵把沙子抽上去继续流动。作品以现代雕塑象征性语言,通过沙漏不同的流动速度,象征了在这个区域空间中存在着多种时间过程,或者代表了不同区域的时间,因而也就意味着这是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性大舞台——在这个世界跨国公司聚集和多国资本注入的空间当中存在着多种样式的时间意识,存在着多种时间运行规则,这个空间具有多国经济、文化背景,它是一个带有国际性质的空间场所。
设置在浦东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以其巨大的体积、坚冷厚实的质感、形态上的纪念碑性,强调了某种历史过程和历史时期的纪念意义,一律偏向于对城市新的发展历史的歌颂。《腾飞》《东方曙光》和《世纪晨光》的视觉象征与后两者在雕塑名称上所强调的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节点,建构、强化了浦东的发展与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纪念碑的意义,将上海的历史发展纳入到了史诗般的现代性叙事框架当中,体现了国际势力、地方经济势力和政府对上海城市发展定位及其公共形象建构上的“共谋”:自1980年代后期开始,在巴黎的“法国区域协调与城市规划研究机构”(IAU-RIF)的协助下,上海市政府将浦江东岸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规划为城市发展的新核心,以巴黎的拉德方斯为样板,计划开发城市服务中心与商业中心,以此来促进上海成为一个国际中心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因此,陆家嘴这个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的规划用地被设计成为新区的中枢,国际跨国公司、政府和城市规划师都希望未来的陆家嘴金融区能够展现出可以与纽约、香港或东京相媲美的图景。这即意味着,在这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权力相重合的现代化、国际化、全球性背景性质的城市区域空间中,无论是国家权力机构,还是世界金融组织,或者是国际跨国公司,抑或是地方经济实体,都对浦东新区寄予了许多相似的价值期待,并对其进行了空间意识形态的建构。而这些城雕也通过它们与浦东林立的现代化高耸建筑及这一区域的空间性质、文化意象所构成的相互照应关系,反映出这种“共谋”赋予了设置在此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象征功能,以及这种“共谋”对城市雕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象征功能中的公共性的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