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审美交流介入公共领域

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审美交流介入公共领域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期以来,特别是从1980年开始,在改革开放、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城市文化建设已显得日益迫切,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雕塑也因此在上海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因此,我们在解读那些处于城市多元文化中的公共艺术之公共性的时候,必须将这些区域空间的多元化特性与它们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特征联系在一起。

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审美交流介入公共领域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从1980年开始,在改革开放、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城市文化建设已显得日益迫切,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雕塑也因此在上海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此后,上海城市公共艺术或城市公共雕塑的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较以前有了大的变化,而且城市雕塑创作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从1980年到1985年,上海迎来了一次城市公共雕塑建设的热潮,在这几年中,所建城市雕塑的数量每年都直线上升。[1]据有关部门在1989年所做的上海城市雕塑普查中发现,在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时间里,上海只建造了40余座室外雕塑;改革开放后的12年中,新建了约230座城市雕塑,总计270余座。2003年,上海市规划部门再做统计,全市城雕总数达到1037座:以尺寸划分,高度在3到10米的大中型雕塑有459座,高度在30米以下的578座;以类型划分,纪念性雕塑为263座,装饰性雕塑为770座。[2]

总体而言,在新时期这个被章永浩称为上海城市雕塑的发展阶段,上海的城市公共雕塑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艺术创作模式上体现出了突破传统、力求创新的特点,不仅作品表现的题材内容十分广阔,在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运用上也呈现出异彩纷呈和多元化的特色。当上海城市公共艺术或城市公共雕塑的建设进入多样化发展的时候,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也就随之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多元化不仅仅来源于公共艺术自身表现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且也由公共艺术作品与区域空间之间存在的特定联系以及从这些区域空间的文化脉络环境所透射出的城市文化多元化所致。因此,我们在解读那些处于城市多元文化中的公共艺术之公共性的时候,必须将这些区域空间的多元化特性与它们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特征联系在一起。(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