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解析
反例削弱是举出一个与题干相反的例子,即用实例去证明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反例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因无果”,即满足题干所说的“因”,但是却没有得到题干所说的“果”;第二种是“无因有果”,即没有满足所说的“因”,却也得到了所说的“果”。这时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分析方法,题干的推理已经出现了悖论,不攻自破。因此,这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削弱方式,而且是非常容易想到的削弱方法,由于这种削弱方法比较简单直观,因此在GMAT和MBA逻辑真题中出现得较少。
这两种反例削弱背后真正的原理,或者说理论依据是“共变法”,这是穆勒五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探寻因果关系的方法,因为归结为这个原理解释的方法论较多。由于共变法的要求是:当原因存在的时候,结果就会存在;而当原因消失的时候,结果就会消失。即要求“有因有果,无因无果”同时成立,这样就可以通过共变法解析出因果关系。因此,与反例相应的也就有了两种形式,即“有因无果”和“无因有果”,任何一种出现都可以破坏“共变”,使“共变”不成立,因果关系也就不成立。
对于反例背后原理的阐释,是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领悟,直到去年才最终发现的,故在本书中首次提出。随后,还会首次揭示反例运用中常见的致命错误,并以联考真题中出现过的一道作为例题,加以剖析。
2.真题精选
例3-24 (2009-1-32)去年经纬汽车专卖店调高了营销人员的营销业绩奖励比例。专卖店李经理打算新的一年继续执行该奖励比例,因为去年该店的汽车销售数量较前年增加了16%。陈副经理对此持怀疑态度,她指出,他们的竞争对手并没有调整营销人员的奖励比例,但在过去的一年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陈副经理的质疑方法?
A.运用一个反例,否定李经理的一般性结论
B.运用一个反例,说明李经理的论据不符合事实
C.运用一个反例,说明李经理的论据虽然成立,但不足以推出结论
D.指出李经理的论证对一个关键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有误
E.指出李经理的论证中包含自相矛盾的假设
【解析】 此题为削弱题型。因果推理主线:奖励→增加。C选项列举了一个“无因有果”的反例,即没有奖励的也增加了,破坏了共变法,从而证明奖励不是导致增加的原因。对C选项的描述为,论据虽然出现了,但是不足以推出结论,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为C】
例3-25 (2007-1-33)在我国北方严寒冬季的夜晚,车辆前挡风玻璃会因低温而结冰霜。第二天对车辆发动预热后,玻璃上的冰霜会很快融化。何宁对此不解,李军解释道:因为车辆仅有的除霜孔位于前挡风玻璃,而车辆预热后除霜孔完全开启,因此,是开启除霜孔使车辆玻璃冰霜融化。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李军对车辆玻璃冰霜迅速融化的解释?
A.车辆一侧玻璃窗没有出现冰霜现象
B.尽管车尾玻璃窗没有除霜孔,其玻璃上的冰霜融化速度与前挡风玻璃没有差别
C.当吹在车辆玻璃上的空气气温增加,其冰霜的融化速度也会增加
D.车辆前挡风玻璃除霜孔排出的暖气流排出后可能很快冷却
【解析】 此题为削弱题型。因果推理主线:除霜孔→冰霜融化。B选项列举了一个“无因有果”的反例,即后面没有除霜孔的地方,冰霜也融化了,这就破坏了共变法,从而证明除霜孔不是导致冰霜融化的原因。(www.xing528.com)
【正确答案为B】
例3-26 (2001-1-26)一位海关检查员认为,他在特殊工作经历中培养了一种特殊的技能,即能够准确地判定一个人是否在欺骗他。他的根据是,在海关通道执行公务时,短短的几句对话就能使他确定对方是否可疑;而在他认为可疑的人身上,无一例外地都查出了违禁物品。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削弱上述海关检查员的论证?
Ⅰ.在他认为不可疑而未经检查的入关人员中,有人无意地携带了违禁物品。
Ⅱ.在他认为不可疑而未经检查的入关人员中,有人有意地携带了违禁物品。
Ⅲ.在他认为可疑并查出违禁物品的入关人员中,有人是无意地携带了违禁物品。
A.仅Ⅰ B.仅Ⅱ C.仅Ⅲ D.仅Ⅱ和Ⅲ E.Ⅰ、Ⅱ和Ⅲ
【解析】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反例削弱题,题干的论证推理主线是:认为可疑的人身上都检查出了违禁物品→能够准确判断是否欺骗他。这个推理是有缺陷的,因为很可能在他认为可疑并且检查出违禁物品的人中有人是无意地携带了违禁品,因为携带违禁品的人是无意携带的,从主观意识上并没有欺骗他,因此海关检查员的判断是有误的,即“无骗有识”,故Ⅲ起到“无因有果”的反例削弱。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在他认为不可疑的人中,有人有意携带了违禁品,而海关检查员没有发现,说明他被欺骗了,即“有骗无识”,故Ⅱ起到“有因无果”的反例削弱。
【正确答案为D】
例3-27 (2004-1-39)在一项社会调查中,调查者通过电话向大约一万名随机选择的被调查者问及有关他们的收入和储蓄方面的问题。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年龄越大,越不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这说明,年龄较轻的人比年龄较大的人更愿意告诉别人有关自己的收入状况。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小张不是被调查者,在其他场合表示,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收入状况
B.老李是被调查者,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收入状况。
C.老陈是被调查者,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收入状况,并在其他场合表示,自己年轻时因收入高,很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收入状况
D.小刘是被调查者,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收入状况,并且在其他场合表示,自己的这种意愿不会随着年龄而改变
E.被调查者中,年龄大的收入状况一般比年龄小的要好
【解析】 此题为削弱题型,并为统计调查题型。论证推理主线:统计调查显示→年龄越大越不愿意回答收入情况(因果推理主线:年龄大→不愿意告诉收入情况)。
其他教材中都误选了D选项,认为D选项列举了一个反例,说明有人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收入,并且这种意愿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改变。
但是,这种理解是大错特错的,此题之所以是一道错题的根源在于“反例削弱是有适用范围的”——反例不能削弱一般性的统计调查,但可以削弱绝对性的统计调查。例如,某人说:统计调查显示非洲人的平均寿命不到50岁。此时,有人反驳说:不对,某些人活到了70多岁。这并不构成削弱,因为,统计调查是大量信息的平均结果,它承认了有高的,也承认了有低的,只不过平均下来不到50岁而已,这时再说某些人活到了70多岁不构成任何削弱,因为已经包含了这种情况,这就是一个一般性的统计调查。而绝对性的统计调查,是指得到一个非常绝对的结果,例如,统计调查显示全部同学都通过了考试。有人反驳说:某人没有通过考试。这时的反例是构成削弱的。
因此,反例在运用过程中常犯的致命错误就是用来削弱一般性的统计调查,需要考生引起高度重视,要避免在做题时和日常生活中犯类似错误。本题是做了一项万人的统计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并不是一个绝对性的统计调查结果,只是大部分人显示出了这样的情况,而不能说明百分之百的人都是这样。而A、B、C、D四个选项都是试图用一个个体的情况去削弱一项统计调查,故四个选项都不正确。E选项也与推理无关,即使年龄大的收入比年龄小的高,但统计数据依然显示的是一个事实“年龄越大的人越不愿意告诉”,并不对这个事实构成削弱。故此题无正确答案。
【无正确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