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滨逻辑方法,助力学习!

海滨逻辑方法,助力学习!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造成了很多考生在做日常逻辑题目时,久攻不下,越做越乱,事倍功半,无法突破。这些误区,严重地制约了考生对日常逻辑的学习,使考生误入歧途。而对这些考生加以正确指导后,发现他们的日常逻辑都能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这说明日常逻辑是可以快速提高的,久攻不下一定是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实际上如果采用上述方法来训练,考生通过几十道题目的练习,就能快速掌握因果推理主线的分析方法,正确率大大提高。

海滨逻辑方法,助力学习!

所有日常逻辑题目都围绕一个核心思维进行探讨,那就是“因→果”,因此,能够正确有效地找出因果关系是考生想要取得日常逻辑题高分所必须训练的一个能力。然而,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教育过程中所学的各种课程,都没有涉及过这种思维方式,没有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和专门训练,几乎所有人都是采用中文的言语理解和阅读理解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此,思维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无法思考清楚对思维深度要求较高的日常逻辑题目。结果,造成了很多考生在做日常逻辑题目时,久攻不下,越做越乱,事倍功半,无法突破。而更有甚者,很多教材中的教学方法不对,题目解析不对,所用理论有误,把考生的复习又引入了歧途,并对后期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在笔者授课和辅导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考生都面临这方面的严重问题。第一,不会找因果关系,在读完几遍题目之后,也无法正确理解出因果关系,总是想着用阅读理解的方式读懂题目,揣摩题意。第二,由于不习惯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所以觉得找因果关系无用,浪费时间,总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技巧去解题,而不愿意去找出因果关系,真正读懂题干的思维和推理过程。例如,很多考生都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到其中涉及题中的关键词的选项;看哪个选项说法委婉、中肯等。这些误区,严重地制约了考生对日常逻辑的学习,使考生误入歧途。而对这些考生加以正确指导后,发现他们的日常逻辑都能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这说明日常逻辑是可以快速提高的,久攻不下一定是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

因此,在本书中将特别强调对寻找“因→果”能力的训练和提升,这是保证考生能够快速提高日常逻辑解题正确率的唯一途径,希望考生在复习本书时注意以下几点:

(1)对见到的每一道日常逻辑题目都要进行因果推理的分析,或者是论证推理的分析(针对统计、数据题目)。要做到,在做题目时千万不要看答案的解析,首先要自己独立思考因果关系,找出其推理主线。

(2)在寻找因果推理主线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在阅读题干时,一定要有目的地阅读。对于“因”和“果”而言,先寻找“因”的难度是极大的,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在不知道“果”是什么的时候,是无法对照出“因”的。因此,正确的顺序是先寻找“果”,之后再寻找“因”,这个过程绝对不能反过来,这也是考生分析不出因果关系的根源。

正确的做法如下:

1)先搜索题干中的“果”。它的位置可能在开头,可能在中间,也可能在最后,有时又在题外,需要自己去分析,位置是不固定的。但是会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话题到此中断了,题干说了半天,最终到底想“干什么”,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信息就是“果”。这时要用下划直线将其标出,只标出几个关键字即可,不要大面积画线。

2)当确定“果”之后,再重新读一下题干,开始寻找“因”。这时需要注意,时刻要想着到底是什么可以导致这个“果”出现,测试的唯一标准就是这个因素孤立存在时能否导致这个“果”出现。如果可以,那么它就是“因”;如果不行,那么它就不是“因”。这时要用下划波浪线简洁地画出,即只画出几个关键字即可,不要大面积画线。

3)在找到“因→果”推理主线之后,再读一下因果关系,即可非常清楚地知道题干到底想表达什么了。

(3)在分析出因果推理主线之后,开始阅读选项,看看选项是否对推理主线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例如,加强、削弱和解释等。在这个阶段考生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丢弃了刚刚找到的“因果推理主线”,直接看选项,想选项自身说得对不对,以此来判断。其实,很多选项本身的说法是正确的,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错就错在与“因果推理主线”没有关系,“游离于因果推理之外”,这种错误选项如果时刻对照“因果推理主线”的话是很容易被识别出来的。因此,考生要牢记,在判断选项时,一定要时刻回顾“因果推理主线”。

(4)在判断出正确选项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迷惑选项。注意这些选项一定是错的,需要根据因果推理主线找出它们的错误根源。除上述“游离于因果推理之外”的错误,还经常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迷惑选项,这些选项十分难以识别。有些题目难到十几年来在各类教材中都没有正确解析,因为一旦识别不出来某个错误,那么此处一定是思维盲区,这个盲区自己是无法发现的,所以可能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无法想明白。因此,在很多教材中就找了其他一些错误的理论去解析,如削弱方法和加强方法的强弱排序、找“最”能削弱的选项、语气委婉的优先等,或者干脆不对迷惑选项进行解释。日常逻辑本身就难,但是由于考生受到了误导,使得它难上加难,最终成了考生难以逾越的障碍。

(5)对照本书中的题目解析,检查自己找的“因果推理主线”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一定要仔细分析,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为何会分析错误,找出自己的思维误区,加以更正。然后再对照选项的解析,分析自己在选项分析过程中是否有误。如果有,一定要仔细对照解析,对自己的思维加以更正。平时一定要用这种方法练习,而在真正模拟或者考试的时候,可以省去仔细分析错误选项的过程。在平时做题练习的时候,仔细分析错误选项会增加对错误选项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在考试中更快速地辨析出错误选项。

以上便是考生在做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实际上如果采用上述方法来训练,考生通过几十道题目的练习,就能快速掌握因果推理主线的分析方法,正确率大大提高。假以时日,就会大幅度提升做题速度,实现快速、高准确率的解题。下面以一道例题为例加以说明。

例3-3 1985年,W国国会降低了单身公民的收入税收比率,这对有两份收入的已婚夫妇十分不利。因为他们必须支付比分别保持单身更多的税。1985~1995年,未婚同居者的数量上升了205%。因此,国会通过修改单身公民的收入税收比率,可使更多的未婚同居者结婚。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论证?

A.1985~1995年,W国的离婚率上升185%,高离婚率对当事者特别是单亲子女造成的伤害,成为受到普遍关注特别是受到婚龄段青年人关注的社会问题(www.xing528.com)

B.在H国,国会并未降低单身公民的收入税收比例,但在1985~1995年间,未婚同居者的数量也有所上升

C.W国的税收率在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并不算高

D.1985~1995年,W国的未婚同居者的数量并不呈直线上升,而是在1990年有所回落

E.W国的未婚同居的现象,并不像在有些国家中那样受到道义上的指责

解析 对于此题,考生应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先不看解析,自己分析因果推理主线及选项。

(2)分析“因果推理主线”:首先,阅读题干,搞清楚题干到底想说明什么因果关系?此题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出题干的“果”是“未婚同居率增加”,用下划直线画出。其次,重新阅读题干寻找原因,在众多文字信息中,其实只有一个信息才是原因,那就是“税收政策”,而别的信息都是无用信息、干扰信息。题干最想说明的因果关系是:税收→未婚同居率增加。

(3)重新阅读一下因果推理主线“税收→未婚同居率增加”,根据这个主线去对照选项。

(4)A选项认为其实是由离婚率上升造成的伤害导致了未婚同居现象的增加,而不是题干给出来的税收原因,故他因削弱题干推理,因此,正确选项为A选项。

(5)其他错误选项分析。B选项错误比较隐蔽,其原因在于只提到H国,但是没有说明H国与W国在这方面具有可比性,因此,H国出现的情况不能说明W国的任何问题。如果B选项改一下,加一个条件“H国和W国是两个比较相似的国家”,这时B选项就有效了,能构成削弱。C选项是与其他国家税率进行比较,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税率高不高是要跟自己的以前和现在比,而不是跟别国比。D选项的错误也比较隐蔽,错的原因在于“并不呈直线上升”没有关系,题干也没有说它就是直线上升了,只要1985年比1995年高了205%就说明上升了。

E选项就是那种十几年看不到正确解析的超难选项,这个选项看上去似乎也是他因削弱,即不受道义上的指责导致了未婚同居率上升。面对这种无法解释清楚错误原因的选项,绝大多数书中认为E选项也削弱,但是没有A选项的削弱力度强,因此,选A而不选E。因而,这个削弱和加强力度强弱的理论由此形成,考生在最初学习逻辑的时候觉得这种解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当练习到一定数量题目之后就会发现,这个理论在后面的许多题目中都无法自圆其说。例如,在上一道题解释“因果倒置削弱”强于“反例削弱”,而在后面遇到类似这种选项的题目时,就不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反而选的是“反例削弱”的选项,因此,让考生误入歧途,给考生学习带来极大的障碍。

其实,E选项是严格错误的选项,其错误原因是:假设E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即“不受道义指责”确实是原因,既然在W国这种行为不受道义上的指责,那么以前也应该是不受道义上指责的,那么未婚同居率就应该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的高位水平,为何在税收政策实施后就开始上升呢?因此,“不受道义指责”不可能是原因,如果是原因的话,“未婚同居率”以前就应该稳定在高位水平,而不会在“税收政策”实施后开始增加,这时在因果推理主线中就会出现一个错误和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因此,E选项不可能是原因,这种方法就是归谬法,证明了E选项是不对的。

(6)在作出自己的独立分析后,再对照题目所给的解析,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对,挖掘出自己的思维误区,并加以更正。做错的题目一定要经常复习,每隔一两周就重新盖住答案进行独立思考,反复修正几次,就会真正改变错误的思考模式,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正确答案为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